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七國最奇特的外交關係,秦燕之交的存在,是合縱失敗的關鍵

前言:

經過商鞅改革後的秦國,就如同經過改革開放後的新中國,徹底擺脫了世人眼中貧窮落後的局面,並經過吞併西河之地、兩次擊敗六國合縱的軍事行動,成為七國的頭號強國。然而秦國統一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六國中早期的齊楚兩國,以後後來崛起的趙國,都一度成為秦國的心腹大患,尤其是其中秦國還經歷秦武王早逝帶來的國際危機,因此秦國的對外形勢並非僅以武力壓制,同時也會採取一定的柔和政策這就是有名的遠交近攻。

秦國遠交近攻的來源

根據歷史記載,遠交近攻是由秦昭襄王時期的宰相范雎建立的外交政策,具體內容就是透過與距離秦國較遠的齊楚燕等國保持外交和平。從而為自己形成一個較為有利的外部條件,從而使得秦國的兵鋒可以集中一道,向擋住自己進入中原的三晉之地發動進攻,而要達到這個戰略目的,就得與燕國結交。

從燕太子淡早年與嬴政交好可以看到,儘管秦國是六國的敵人,但卻並非各個將秦國當做死敵對待,就如同21世紀的歐盟雖然因為經濟問題,對中國十分忌憚。但卻內部在是否一致針對中國的問題上,卻是無法獲得共識。

當時的戰國也是一樣,除秦國外,六國之間也各有紛爭,而燕國作為最弱的一方,經常要受到鄰近齊國欺辱,因此此時的燕國就需要一個強大的外援作為靠山。當時楚國與齊國關係比較穩定,自然不在燕國的選擇範圍之內,而其餘三國更是羸弱不堪,因此燕國能選的只有秦國,於是秦國就有了兩國遠交的目標,那就是楚國和燕國。

外交進攻的實施的過程變化

楚國是六國,國力最接近秦國的存在,即便是後來的趙國也無法與之相比。因此之後的數次六國合縱行動,都選擇楚國為領導者。因此秦國在秦昭襄王之後,便極力想與楚國結盟,就算結盟不成,也要穩住對方的軍事行動,防止他幫助三晉對抗自己。

而對於燕國則是極力拉攏,甚至不惜以多次聯姻作為合作的方式,而這一條外交道路在秦惠文王的時候就開始進行,當時秦惠文王就曾將自己的女兒嫁到燕國,以加強兩國的外交關係。雖然燕國的國力是最弱的,但是地處趙齊兩國之間,短時間內扶持燕國,便能起到壓制這兩國的作用。

而燕國自然也樂見其成,因此便可以看到日後在秦國在針對齊國和趙國的戰鬥中,為什麼燕國有的時候會比秦國更加賣力的原因。尤其是在齊湣王時期,秦國以齊湣王非法吞併宋國為理由發動五國聯盟,燕國為報滅國之仇,派出樂毅橫掃整個齊國,這固然是因為樂毅能力超群,但這也與秦國給力脫不了關係。而在長平之戰後,秦國為了繼續打擊趙國,又暗中慫恿燕國對趙國出兵,而燕國也沒有拒絕。

由此可見秦國雖然對外方針細節或許會有改動,但依舊是圍繞著楚燕兩國進行,其中燕國是很長時間的外交重點,這與齊楚兩國政治態度有關。楚國自然是不必說,雖然國力強盛,但因為內部貴族勢力太大,政治上卻毫無進取之。除非是涉及國家生死存亡的階段,否則很難奮力一戰的雄心。

但齊國卻不一樣,從齊威王變法開始,對外的軍事侵略一直十分張狂,尤其是到了齊湣王時代到達了極致,先後打敗燕國、吞併宋國,就連秦國也敗過在齊國手上。齊國這種四面開戰的行為,在彰顯了齊國變化後軍事實力的強盛的同時,也讓秦燕等國感到害怕。尤其是秦國,齊國雖然強盛,但卻沒有像秦國函谷關的地利優勢,但如果齊國將燕、宋兩國吞併,這個情況就徹底扭轉,齊國就會成為與秦國同等級的存在。

趙國胡服騎射,讓燕國更受重視

秦國自然不能接受這樣的存在,改革成功早期的秦國,尚且還知道猥瑣發育的道理,軍事矛頭僅僅限制在對付吞併了西河之地的魏國上,對其餘五國則儘量保持外交上的和諧。而齊國的四面征戰,便讓齊國陷入了眾矢之的的局面,最終讓秦國有機會組建五國聯盟,這也是秦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以合縱方式發動的軍事行動。

而在齊國倒下之後,原本一直頹靡的趙國,卻在戰國中後期迎來一次崛起的機會,那就是趙武靈王的出現。他推行的胡服騎射,讓趙國擁有了不遜於匈奴的騎兵,國力和軍事瞬間提升了一個層次,秦國也在之後的多次戰役敗在趙國腳下,因此燕國的作用,就從制衡齊國,變成了制衡趙國,同時也向魏韓兩國提出交好的提議,讓趙國經常處於腹背受敵的狀態。

總結:

秦國與趙國的關係,大致相當於21世紀美國和以色列的關係,透過巨大的扶持,讓燕國獲得苟延殘喘的機會的同時,也讓六國的合盟難以實施。同時秦國和燕國的關係,也是七國中關係較好的一對,直到嬴政徹底開啟大一統的戰役時,這種外交關係才宣告終結。

上一篇:巴菲特的滑鐵盧,美利堅的催命符
下一篇:諸葛家族有3兄弟,為何分別投靠了魏蜀吳?3兄弟最後結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