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自毀長城的典故來源,會做事與會做人哪個重要?他用生命解答疑惑

前言:

在《智囊》一書中收錄了一個故事,說在南北朝時期,劉宋名將檀道濟,曾多次戰敗魏軍。在歷城一戰中,魏軍用機動騎兵,攻擊檀道濟一部的前鋒與後軍,讓其首尾不能相顧,還燒了城中糧草。缺少糧草的檀道濟只好收兵。魏軍知曉檀道濟的窘境之後,馬上發兵追擊,面對來勢洶洶的強敵,檀道濟一部難以招架連連敗退。危急之下在某天夜晚,檀道濟命士兵在糧袋中,全都裝上沙子,再用僅存的米,覆蓋在最上面,接著檀道濟高調清點糧草數量。魏軍被迷惑住,擔憂再追擊會被檀道濟“陰了”,於是停止追擊,檀道濟因此避免了一場危機。事實上檀道濟的一生,可謂是悲劇的一生,他在晚年遭受劉宋統治者猜忌被殺。他在臨死之前發出最後的千古悲音:“乃壞汝萬里長城”,這就是劉宋典型的自毀長城之舉。

自毀長城的典故來源

檀道濟的軍事才能,在《智囊》中凸顯無疑,但歷史上能打的大將,最後死在自己人手中的比比皆是,爬到古代權利頂峰的統治者,素質參差不齊,譬如一些昏聵之君,他們兇狠殘暴驕奢淫逸,天下人不得不認命。古代統治者可以殘暴驕奢,但萬萬不可“腦殘”,愚蠢會讓自己走向滅亡,其中自毀長城,就是他們“腦殘”的一大表現。自毀長城這個成語典故,來源於南朝劉宋名將檀道濟的歷史悲劇,研究歷史人物,他們的結局與經歷,都要結合時代背景來看,在滾滾時代的浪潮中,個人的力量太卑微,可以忽略不計,檀道濟也脫不開這個歷史“魔咒”。

劉裕建立劉宋而接班人“敗家”

東晉末年門閥政治日漸腐朽,社會矛盾日趨激化,百姓終於忍無可忍,爆發了孫恩、盧循的武裝起義,震撼了大半個晉朝。在鎮壓這場叛亂的過程中,寒門也就是地主階級中下層,開始掌握了東晉的兵權,劉裕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在這樣的背景局勢下,藉助東晉最能打的部隊北府兵,南征北戰增長個人實力,最終滅了東晉得獲寶器,建立了劉宋新王朝。劉裕的崛起,給予原先的門閥士族極大衝擊,專制皇權主義開始捲土重來。這符合古代社會發展的趨勢,專制皇權的強化,也讓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激化了起來。一代雄主劉裕死後,他的繼承者們,顯然都是“敗家子”,他們貪婪成性暴戾濫殺。為了鞏固自身統治地位,他們互相猜忌自相殘殺,上演了歷史上有名的慘劇與醜劇。

檀道濟生逢亂世蒙冤被殺

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劉宋的文武大臣,尤其是那些聲望高功勞大的勳將,也是在這個時候,被安上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因此造就了劉宋王朝內部君臣離心離德,昔日由劉裕打造的虎狼之師,也開始頹勢盡顯,無法抵禦北魏的進攻,造成一系列嚴重後果。也給了齊政權開創人蕭道成,崛起的大好機會,親手將劉宋王朝終結。檀道濟就是生逢如此的特殊亂世之中,他最終蒙冤被殺,也是因為如此黑暗的朝政,成為功臣宿將的一個悲慘象徵。檀道濟是山東金鄉人,他出生寒門,是劉裕最早的追隨者之一。檀道濟有著優秀的軍事才能,這在《智囊》中已有所體現,他靠著戰功歷任揚武將軍、徵南大將軍、司空、南兗州刺史等職務。

戰功赫赫成為劉宋的中流柱石

在歷次戰役中都身先士卒,帶軍征戰所向披靡,先後輔佐劉裕橫掃強敵,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又擔負戍守北疆的重大責任,在與北魏的相持過程中,同樣屢建功勳,北魏軍提起檀道濟,心中都忌憚三分,唯恐避之不及。以檀道濟的貢獻而言,稱他是劉宋的萬里長城絲毫不為過,事實上他就是劉宋安危的中流柱石。檀道濟作為一名軍事統帥,他在治軍管理上很有一套。往往能在劣勢之下,臨危不亂穩定軍心,從而扭轉戰局。就像馮夢龍在《智囊》中,對檀道濟唱籌量沙巧解危局,十分讚歎之外,兵書《三十六計》,也將他作為一個經典模板,以教導後世的為將者。

寬仁對待戰俘收穫軍事與政治資本

在對待戰俘的問題上,檀道濟也是深具遠見卓識。他不以血腥的殺戮為能,作戰的根本目的,都是瓦解敵人的鬥志,減少自身破敵的阻力。例如在北伐中,檀道濟攻下後秦要地洛陽後,俘獲了後秦將士四千多人。當時檀道濟的部下,都勸他將這些人殺掉最省事,一來可以杜絕後患,二來還能威懾敵軍。這也是在古代戰爭中,最常用的一種,對待敵軍俘虜的方法,例如戰國時期,臭名昭著的白起坑殺四十萬降卒,霸王項羽在鉅鹿獲勝後,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就是其中的典型。但檀道濟認為大開殺戒得不償失,他最終將這些降卒都放回了家。檀道濟優待俘虜,在政治與軍事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有大批的降卒爭相歸附。

宋文帝恩將仇報誅殺功臣

檀道濟不僅位高權重,而且對劉宋忠心耿耿,深受宋武帝劉裕的信任。所以在劉裕去世之前,並沒有效仿劉邦,殘忍殺害功臣的行為。反而在臨終前,諄諄叮囑接班人少帝劉義符,說檀道濟雖是頂尖的軍事人才,但他沒有何種野心,驅使控制起來非常容易。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功勳赫赫、忠心為國的元勳,最終被自己擁立起來的宋文帝劉義隆所殺,並且被滅滿門,留下了千古遺恨。要說檀道濟做錯了什麼,那就是他為了穩定大局考慮,參與廢少帝擁立文帝的活動。雖說這件事有干預朝政的嫌疑,文帝上臺後並不感激,對主謀徐羨之、傅亮等人,大開殺戒恩將仇報。但檀道濟早已經向文帝表示了忠誠,親自替文帝,執行了一些誅殺功臣的行動,按理說檀道濟應該不會有悽慘下場,然而劉義隆依然沒有放過他。

宋文帝病重決定誅殺檀道濟

文帝即位後,始終對能打的檀道濟十分疑畏,剛開始沒有殺他,是因為要利用檀道濟鎮守北方。文帝的這一惡毒心理,被朝中的小人利用,達到排斥同僚的目的。彭城王劉義康,看到檀道濟名利雙收,心中很是嫉妒,在宋文帝生病之時屢獻讒言,誣陷檀道濟圖謀不軌。這加快了文帝剷除檀道濟的步伐,於是文帝將檀道濟從江州召回朝廷,當時檀道濟的妻子,預感到此去凶多吉少,提醒了檀道濟所處的危險境地。然而檀道濟卻沒有這個自知,他認為自己功勳卓著,對皇帝忠心耿耿,應該不會有危險,所以就奉旨回京了。在京師住了一段時間後,文帝的病情有所好轉,恰逢北魏又開始入侵邊境,他一看檀道濟還有用處,就準備將檀道濟放回江州。就在檀道濟準備回城的時候,文帝舊病復發,火速攔截下檀道濟,當場逮捕下獄。

宋文帝自毀長城北魏人彈冠相慶

隨後宋文帝下詔,痛斥檀道濟深受皇恩,不感激殊遇上報國家,反而附下罔上圖謀不軌。似乎檀道濟犯了十惡不赦的大罪,可是開具的罪名都是莫須有的事,與當年秦檜陷害岳飛有一拼。退一步來說,說檀道濟貪汙,這也罪不至死,實際上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宋文帝除掉檀道濟的決心已定,也顧不得那麼多了,將檀道濟與其兒子,和其他親屬共計幾十人,全部羈押到刑場集體處死,《南史》哀嘆:“可憐白浮鳩,枉殺檀江州”,製造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屠殺功臣事件。在檀道濟面臨逮捕之時,憤怒地將帽子摔在地,憤然說道:“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檀道濟的感嘆十分有理,自毀長城的惡劣後果立即呈現,史載北魏君臣都認為:“道濟已死,吳子輩不足為憚”。北魏君臣聞檀道濟死訊彈冠相慶,認為劉宋已經沒有與自己抗衡的大將了。於是加強了對劉宋的攻擊,劉宋邊境搖搖欲墜,防禦陣線幾乎崩潰。

大將們擅於謀國而不擅於謀身

到這個時候文帝想起了檀道濟的好,在戰事越發不利的時候,難免感嘆說要是檀道濟在就好了。可惜人死不能復生,檀道濟的死,對於劉宋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的,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檀道濟的悲劇,也說明了在古代朝堂爭鬥中,功臣往往不是老謀深算、心狠歹毒君主的對手。因為功臣習慣按照,自身愛國忠君,以此思維模式安身立命,在待人接物方面,缺少對君主的刻薄寡恩、猜忌濫殺基本認識,他們迷信君主的善意,結果都會上了當,臨死之前才醒悟,後悔莫及也晚了。所謂術業有專攻,名將們雖然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但在關係錯綜複雜,波詭雲譎的朝堂權術鬥爭中,有時候太過幼稚,通常他們若是陷入這種朝堂爭鬥,很大機率都不會有好下場。

尾聲

像韓信、白起、李牧,與檀道濟的悲劇下場,都是一個性質。像這些善戰的功臣,對於君主來說,永遠是個潛在的威脅,有時候能當武器利用,一旦無法如意驅使,或者說對自己產生威脅,雖然這絕大多數是君主的自我想象,但最後也改變不了功臣的悲劇命運。相反一些小人,沒有一技之長,卻能憑著搖唇鼓舌,在朝中左右逢源飛黃騰達。會做事不如會做人,有功的人反而不如碌碌無為的小人 ,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可以說檀道濟,代表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特色,不得不說令人痛心與惋惜。

【參考資料:《智囊》,《南史》】

上一篇:120萬投資換來5000萬票房,詳解溫子仁的封神之作
下一篇:做人再老實,有4件事要學會“翻臉不認人”,才能不被人小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