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決定了蜀漢未來走向,諸葛亮為何棄而不用

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見到魏延的第一眼,就提出將其斬殺,雖然劉備惜才,沒殺他,但諸葛亮這一句話,也註定魏延將不會得到重用。

魏延是三國中一大悲劇角色,不僅遭蜀漢排斥,最終還背上了投敵之名,楊儀誅了他三族。

魏延雖然身死,但是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卻成為了後世學者議論紛紛的話題。

介於諸葛亮數次北伐未果,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似乎為了決定蜀漢命運的唯一謀略。

子午谷,北起陝西省長安縣西南秦陵山中,南至石泉縣,北方的出口叫“子谷”,南方叫“午谷”,長約三百三十公里。

建興四年(228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曹叡繼位,新君登基,曹魏安防必定鬆懈,諸葛亮覺得時機到了,出兵蜀漢,開始北伐。

此時魏延就獻上了一計,由他帶著五千精兵沿著秦嶺往東行進,到子午以北,奇襲關中,一舉拿下長安,而諸葛亮帶著大軍由斜谷趕到長安,魏延這是在效仿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

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在史書當中也有提及,《三國志》載有: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三國演義》跟《三國志》記載的內容大體相同,這段也不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

而陳壽一向以嚴謹出名,在史料上面不會帶有虛構成分,魏延肯定是提出過子午谷奇襲,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同意,《三國志·蜀書》中講道了:“亮制而不許”,至於為什麼拒絕,並沒有說明原因。

這也引發了後世學者的諸多猜測。

“子午谷奇襲”是魏延提出的一個非常風險極高,但收益也極高的計劃,一旦以五千精兵攻下長安,那麼諸葛亮就能一舉吞併關中,問鼎中原,達成先帝北滅曹賊,光復漢室的遺願。

諸葛亮並沒有採用他的計劃,而是以疑兵出斜谷將魏軍主力吸引到關中地區,諸葛亮在帶著大軍攻取隴右,切斷魏關中跟河西之間的聯絡,在慢慢一步一步攻取整個關中,這個計劃比較穩妥。

諸葛亮靠著穩紮穩打沒能奪取關中,最後一次北伐,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他跟司馬懿對峙五丈原,司馬懿以守為主,而諸葛亮是出蜀作戰,不適合長期作戰,此消彼長,最終以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畫上了諸葛亮北伐的句號。

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意志,繼續北伐,輸多贏少,蜀漢文武百官對姜維北伐一事也相對消極。

諸葛亮、姜維北伐了這麼久也沒讓曹魏傷筋動骨,若是採用了魏延的計劃有希望嗎?

魏延的計劃大概可以分兩個版本,一個是奇襲長安,一個是繞過長安迅速東進,從背後奪取潼關、武關,再跟諸葛亮大軍回合,奪取整個關中。

長安是西漢的舊都,魏國的陪都,也是出了名攻不落的堅城,如果是攻佔長安,就必須讓守將棄城,按照第一個計劃的設想,駐守長安的是夏侯楙,他雖然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若見到他們來攻打,夏侯楙會不會棄城還是一個未知數,因此第二個最有可能是魏延的奇襲計劃。

佔據潼關、武關,就能解決蜀漢糧草問題,足以維持長久作戰。一旦成功將會有奪取關中的希望。

但同樣也非常冒險,子午谷地勢險要,魏延能不能如期趕到是一個問題,如果在行軍途中,被曹魏的看破了,那麼這五千精兵等於是“白給”。

即便攻打下了潼關、武關,他們也未必能夠守得住。諸葛亮在北方中嚴重低估了曹叡的能力,當諸葛亮北伐訊息傳開後,文武百官驚慌不已,反倒是剛即位的曹叡十分冷靜,甚至在第一次北伐中,就親自坐鎮長安。

子午谷奇襲一旦失敗,諸葛亮的大舉就折在這裡,這些風險實在是太多了,諸葛亮因此不用,《三國志》中說:亮以為此縣危……故不用延計。

這兩個版本的“子午谷奇謀”是也是唯一攻破曹魏的希望,因此後世也有學者認為,若是諸葛亮用了魏延的計謀,歷史或許就改變了。

三國亂世紛爭,想要了解一個真實的三國,不如看看這套《精裝綢面三國志六卷全集》,這是真正的史書,帝王之術,盛衰之理,具在其中。精裝本的可以作為自己的收藏品,反覆閱讀揣摩。

上一篇:夜間整治“不打烊”!點亮鵬程歷史文化街區“安全燈”~
下一篇:普魯士如何統一德意志,過程簡單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