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能躺贏的仗絕不出兵!司馬懿贏諸葛亮是因為看透了兩點

歷史上,諸葛亮為了對得起先主劉備的知遇之恩,曾經六次北伐。其中,只有後三次和司馬懿相遇。這三次中,除了第四次司馬懿算計張郃之外,全都是高掛免戰牌,不與蜀軍硬拼。一直都有人提出疑問,曹魏步騎天下無雙,為何不和蜀軍來一次硬碰硬的對沖,一戰而定勝負呢?其實戰爭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戰場情況有大的規律所在,沉不住氣的話,有利也會變成不利。司馬懿雖然算不得奇謀妙策的軍事家,但是對戰場態勢還是明瞭的。他看明白了兩點,所以從來不會主動迎擊蜀軍。

第一:地形和兵種差異

《孟子·公孫丑》中有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形,作為戰爭來講至關重要。曹魏長於步騎,在北方馬場的不斷輸送下,高頭大馬多得是,也因此成就了“虎豹騎”這樣彪悍的攻擊部隊。可是,諸葛亮的六次北伐,從來沒有脫離漢中、蜀地的山地地形,這就讓曹魏的軍隊難以施展。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曾說,只要在街亭在道路上設定一道木城牆,曹魏計程車兵就過不來,可見這片地域的地形複雜。而曹魏的步騎要想發揮威力,必須要在坦蕩如砥的大平原上。如果是山地,曹魏的步騎完全發揮不了威力。

而反觀蜀軍,則是另一種情況。四川雖然也出馬匹,但是這種馬匹速度不足,無法形成強大沖擊力。蜀軍不可能依託這樣的資源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所以,蜀軍就依靠自身的優勢,建立起了一支適合適合山地作戰、且裝備有大量弓弩的部隊。這種部隊的重要特徵就是偷襲能力超強。諸葛亮雖然也不是個擅長奇謀的軍事家,但是對自己部隊的特性還是熟悉的。所以,諸葛亮從來不會硬碰硬的打陣地戰,而是擅長把別人引入埋伏圈。司馬懿真的想要和諸葛亮對攻,必然會中埋伏。

我們來看下戰果:第二次北伐,王雙被偷襲身亡、第三次北伐,郭淮被擊敗、第四次北伐,張郃死於木門道……。曹魏的精銳步騎,在漢中之地只能不斷面對蜀軍的偷襲和埋伏。在這裡和諸葛亮打對攻,那可真是不知死活了。

第二:蜀國的後勤短板

所謂“人馬未動,糧草先行”。不管什麼時候的戰爭,後勤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旦軍隊失去了補給,不用敵人攻擊,自己就會崩潰。官渡之戰,曹操火燒烏巢,就是斷敵後勤的經典戰例。三國時代人才輩出,但是凡是善於用兵者,打仗之前首先考慮的都是後勤物資。

在面對諸葛亮北伐時,司馬懿和諸葛亮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後勤保障狀況。司馬懿背靠關中,補給線很短,物資源源不斷。即使關中錢糧真的有所不濟,需要從別的地方徵召糧草,因為國內多平原,道路好走,運輸上需要的時間和成本也不多。在前線計程車兵完全沒有補給斷絕的危險,每天只需做好防守,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而諸葛亮則不同。蜀國本就貧窮,想要來一次北伐,糧食得積攢兩三年。而且,蜀地多山,道路難行,運輸成本比平原地區的魏國要高得多。後來雖然諸葛亮整出了木牛流馬,但是仍然無法改變後勤總體疲軟的大環境。再加上他是北伐進攻,必須要前出到敵人邊境,補給線比魏軍要長得多。所以不管是哪一次北伐,諸葛亮都力求速生,時間最多不會超過三個月。一旦時間一過,不管戰略目標是否達成,諸葛亮都必須要退兵。

這樣一對比,司馬懿以逸待勞,諸葛亮則沒有長期拼下去的資本。既然敵人必定要退兵,那司馬懿何必冒著被埋伏的風險,去和諸葛亮硬拼呢。

上一篇:多少男人的夢想!如果穿越回古代就可以“一夫多妻”了?
下一篇:賀知章:85歲當道士,一念之差錯過仙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