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郭進拴原創】過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送你走有幾句知心的話哥哥

【郭進拴原創】過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實在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路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送你走

有幾句知心的話

哥哥你記心頭

走路你走大路

不要走小路

大路上的人兒稠

小路上有賊寇

一首蒼涼而憂傷的調子,從遠古傳來,穿過逶迤起伏的高原,穿過溝溝峁峁的黃土坡,和著黃河水的嗚咽傳唱了百年。

一種淳樸的思念和牽掛用最原始的歌謠從毛眼眼的妹子口唇裡唱了出來,那份痴情,那份期盼,那從心底發出的真真切切的無奈與失落扯的人的心生生的痛。

每當聽見這首歌,我彷彿就看見荒涼的古道旁,牽著毛驢的後生一步一回頭的戀戀不捨,我彷彿就聽見站在高山上瞭哥哥的妹妹,至死也要把哥哥隨的心聲。

前些時候,我們在前往內蒙古途中,路過了一個叫西口的地方。

其實,西口又叫”殺虎口“,西口之上矗立的長城是明朝為了抵制蒙古軍入侵而建,當時喚作”殺胡口“,”胡“,喻為蒙古軍。清朝年間,政府對蒙古實行了懷柔政策,故而改名”殺胡口“為”殺虎口“,一直,沿用至今。而這裡也正是中華民族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長城關口,到了清朝,從康熙大帝再到乾隆,這殺胡口一直是他們征戰葛爾丹,統一霸業的出口。

殺虎口,屬於邊陲重地,位於山西省右玉縣。說來,右玉在山西朔州算是一個很窮的縣,自我記事起,這裡就與貧困為伍,在我的心裡它一直那麼不起眼。要不是走進西口,要不是親眼見證了西口原來一直就安睡在它的懷抱,我怎麼也不能相信那麼一個平常的地方竟蘊育著如此讓我震憾的文化。

這西口,不僅曾經走出過千千萬萬背井離鄉的人,是當年昭君出塞後回望家鄉之地,這裡,也濺起過無數鐵蹄嘶鳴,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這裡竟是晉商的孕育地之一。當年康熙征戰出關,就有人瞅準了這個商機,將這裡設定成了運送糧草的大本營,當時名極一時的喬貴發的“廣盛會”就在此地,喬貴發就是山西名商喬致庸的爺爺。誰能想像到,現在這寂靜的西口曾承載著內蒙與山西經濟往來互通的使命,這裡也曾日進鬥銀,人聲鼎沸。想那時,駝鈴聲聲,萬千駝隊行走在這茫茫的茶馬古道上,演繹著多少動人而激揚的故事,它們也曾在中化文明的史冊上落下了濃抹重彩的一筆。

可以說,在中國的關隘文化上,沒有哪一個長城關口像西口一樣兼顧著軍事和商貿雙重的歷史地位。

進入西口的路上,就有一處圈地,標註:康熙大營。周圍長滿了沙棘樹,那些蒙古包就掩映在綠樹叢裡,卻怎麼也隱藏不了它的雄渾,我彷彿看到了頭戴盔甲的一代天子雄赳赳、氣昂昂地指揮著千軍萬馬,還有那烽火狼煙。雖然那蒙古包不見得就是當年清王朝留下的,可至少這片土地上還遺留著金戈鐵馬的豪邁,隱約還能聽到塵煙四起的叫喊與撕殺。

而今,馬蹄聲遠,歷史卻永恆在這方土地上,隨手拈起一寸黃土,便是扯向天際的豪壯。

抬頭,看看西口,再看看周圍低矮的平房,幾家並不顯眼的店鋪掩映在路邊的松樹之下,這裡,沒有多少突出的景緻,可以用普通來形容。可就是這普通的一片土地,卻有著如此深厚的歷史。或許,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有著一道耐人尋味的故事,只不過,很多時候是我們忽略了。

就像我自己的村莊,過去那些年,我一直不曾用心打量過它的樣子,一個窮山村,一些歪脖樹,幾畝上不了水的旱地,再加上一個並不顯赫而低矮的小土山。它一直那麼安靜,也那麼平靜地在歲月裡佇立著,可誰又能知道它的生命裡曾經跳動過怎樣的兵荒馬亂,又激盪過如何的風雨飄搖。它並不起眼的外表下,隱藏著多少的耐人尋味,誰又能知道?至少我的爺爺曾經在零零星星的記憶裡,斷斷續續描摹過它的深遠。“走西口是從山西河曲、晉中經由殺虎口北上到今天包頭、河套、鄂爾多斯等廣大地區,走西口只是一個統稱,是清朝光緒年間,山西人為了躲避自然災害,出關謀生的一個路徑。西口指的是明朝的長城要塞,也被稱為殺虎口,是西北商道重要交通樞紐。西口是明朝的長城要塞,位於山西朔州右玉縣,也叫殺胡口,這個名字就非常形象,長城內外兩族人民的關係可見有多緊張,到清朝才改名叫殺虎口,說明關係緩和了嘛。

西口從此成為了西北商道的重要交通樞紐,走出西口,商人們就可以與蒙古、甚至俄羅斯人做商議,簡直是打開了新天地,但是,中華民族歷來都是農耕民族,中國人濃濃的鄉愁,是骨子裡的,不可割捨的,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那才是最好的生活,誰願意背井離鄉,做個居無定所的遊子呢?實際上,明朝與蒙古通商貿易後,除了西口殺虎口以外,還有一處很重要的通商口岸,位於河北張家口,也稱東口。自從口岸開放,明朝中期到民國初期,將近400年時間,無數山西、陝西、河北幾省人民背井離鄉,透過東、西兩口抵達蒙古的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鄂爾多斯等北方城市,其實就是為了謀求一條生路,無意中也就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大規模的走西口事件發生在清光緒年間,也許是帝國走向衰落,就連老天爺都不作美,光緒年間山西等地連年大旱,出現了“丁戊奇荒”——堪稱史上最大的旱災,其中又以晉北地區乾旱最為嚴重,部分地區連續幾年滴雨未下,看過《西遊記》鳳仙郡一集都知道,幾年不下雨人民是個怎樣的生活狀態。

闖關東是去東北、下南洋是去東南亞,走西口是去哪裡呢?

明朝時期,中原還沒有完全消除北方勢力的威脅,成祖皇帝在邊關設九鎮,防禦外敵,合稱九邊重鎮,到明朝中後期,雙方關係有所緩和,也確實需要通商往來,於是,在張居正等人的主持籌劃下,明王朝與蒙古俺答汗簽訂了“隆慶和議”,其中就有通商互市一條,隨著政策的開放,漢人和蒙古人越來越多地聚集到邊境做生意,於是乎,這些被開放通商的地方,就被稱作“口”。

自然災害,是走西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可能走西口的人民自己也沒有想到,最初只是為了逃避天災人禍,求條活命而已,他們竟然透過經商創造了歷史,誕生了無數富豪,走西口的主體是山西人,山西簡稱晉,大批大批的晉商,由此發家,我們熟悉的喬家、曹家等,就是透過走西口富起來的晉商,他們留下的喬家大院、曹家三多堂,也成為了豐富的建築遺產。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也是一部奮鬥的創業史。

上一篇:唐興寧陵考古新發現9件石刻
下一篇:元朝和明朝之間,其實還有一朝代,史學家:不想承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