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薛仁貴戰神生涯遭遇滑鐵盧,為何會有大非川之敗?安西的百年動盪

大唐名將薛仁貴,從少年時代出道,一直七十歲去世,一直有主角光環。

但他戎馬一生,所向披靡,居然也有一敗,這一敗後,他被貶為平民。

1。戰神居然有一敗

本文由新語說古今原創,可以轉發,但禁止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歷史上很少有人的人設如此完美,他是謀士,可為皇帝出謀劃策;他是戰略家,往往能從大局觀看待問題,並給予相應的解決方案;他是猛將,在萬軍之中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他是狙擊手,箭無虛發,百步穿楊……

就是這樣一位戰神級別的人物,在晚年居然也遭受過一次重大的失敗——大非川之戰。

勝敗乃兵家常事,但在薛仁貴的人設裡面,似乎已是萬眾矚目的常勝將軍。要知道,當初李治把他從朝鮮戰場調到西域,目的可不僅僅是要打敗吐蕃王國!按照薛仁貴的思維邏輯和戰略能力,他不僅要打贏這場戰爭,還要吃掉吐蕃40萬敵軍,並且揮軍南下,順勢滅掉當時實力強勁的吐蕃!

的確,薛仁貴有這樣的能力,他在年輕的時候,就敢憑藉手裡的兩三千人,奪取朝鮮戰場上敵軍的軍事重地,並且殺死、俘虜一萬多人,連續攻下四十多個城池。

2。戰爭回顧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大非川之戰,吐蕃名將欽陵,率領40萬軍北上,想要侵佔大唐的安西四鎮。大唐名將薛仁貴奉皇帝李治的命令,帶領大唐五萬精兵,目的是打敗吐蕃大軍,並且薛仁貴放出豪言,要憑藉這支精兵,一舉打到吐蕃王國的首都,將吐蕃消滅。

上面說了,薛仁貴有這樣的能力和膽氣,他放出這樣的豪言,也沒有人對他有任何的懷疑。如果說薛仁貴同時代的人,當時活著的人還有誰能稱為唯一的戰神,也只有薛仁貴能當得這樣的讚譽。

雙方大軍在大非川爆發了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大唐軍戰敗,並且此戰是大唐建國以來遭遇的對外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敗仗。雙方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員消耗,約定和談,即從此之後大唐退出安西四鎮。

大唐當然不同意這樣的要求,於是吐蕃和大唐之間,圍繞著安西四鎮,進行了長達百年的反覆爭奪戰。

於是後世歷史學家在討論的時候,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如果薛仁貴取得了大非川之戰的勝利,那麼後面的百年戰爭根本就不會發生。也就是說,這場戰爭的失敗,為唐朝之後的穩定與否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3。原因分析

有人說這個失敗不怪薛仁貴,而是怪他的副將郭待封。無論怪誰,歷史已經過去,記住歷史,才能讓後世的我們更好地面對這個世界。

我們來逐一分析。

1。地理環境因素

眾所周知,一個常年在我國中東部生活的人,因為某些因素需要去青藏高原一趟,一定要做好應對高原反應的準備。當時薛仁貴兵團中,有一部分是薛仁貴麾下精兵,這支精兵原本是在朝鮮戰場上建功立業的百戰之兵。

還有是李治拿得出手的精銳,這時候距離李世民去世的時間並不算太久遠,李治麾下的兵馬很多是鐵血戰士,故而說精兵一點都不含糊,要不然也不會明知對方有四十萬軍隊的情況下,大唐僅僅讓五萬兵馬去迎戰,而且有信心戰而勝之。

可惜大唐精銳部隊,多是駐紮在中東部地區,這部分人在2300米海拔的青海省樂都縣時,幾乎不可能有什麼太大的影響,而這批人到了海拔四千米以上的烏海就不一定了。

薛仁貴縱然天賦超絕,估計還沒有認識到是高原反應的問題,而是對副將郭待封強調,有毒氣。

事實上,當地是否有毒氣不知道,但薛仁貴下令讓郭待封快速挺近,將糧草給予主力軍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一旦大軍斷糧,士兵餓著肚子,戰鬥力不可能持久。

2。副將郭待封的各種不服

薛仁貴的副將郭待封是一個很“個性”的人,他認為自己是名將之後,在大非川戰役之前,他的地位一直和薛仁貴平等,並且自認為自己的軍事能力不在薛仁貴之下,本次居然成了薛仁貴的副將,自己心裡是各種不服和不情願。

於是薛仁貴兵貴神速地打下烏海,斷絕了吐蕃大軍的後路之後,他若能聽薛仁貴的話,在大非川構建堅固的防護工事,並且攜帶一定的乾糧,快速挺近和薛仁貴匯合,此戰的勝利定然屬於大唐。

然而郭待封並沒有聽從薛仁貴的快速挺近,而是慢悠悠的在後面走著,結果等來了吐蕃的二十萬大軍。他防護工事做得也並不牢固,導致糧草全部被奪走。

沒有糧草的軍隊,可以說再精銳計程車兵,也會垮掉。所以從糧草丟失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這場戰爭的結局。若糧草還在,薛仁貴憑藉手中的精兵,一樣能打出精彩的故事。

但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

3。其他原因

這個其他原因,就像高中的時候老師按成績喊學生重新排座位一樣,前面的都一個一個的叫名字,剩最後一二十個人,老師就說:剩下的一起進來吧!因為就剩最後一排了,喊誰也沒有太大意義。

所以最後的原因幾乎可以忽略,但也不排除有黑馬存在,畢竟有些學霸,是故意裝成學渣的樣子。

前面已經說了,吐蕃大軍四十萬,大唐軍隊五萬,八比一的比例,而且是冷兵器時代。

薛仁貴能和對方打個平手,就已經是出色的成就,他的目標居然是打殘吐蕃,滅掉吐蕃。

這時候薛仁貴軍團只有五萬,如果集中兵力,的確不用懼怕對方,但薛仁貴想以奇兵勝之,他先斷了對方的後路,這造成自己的部隊一分為二。那麼別人四十萬軍隊打不過大唐五萬情有可原,若四十萬連薛仁貴軍團的一萬多人還打不過,這就是他們的腦殼問題了。

然而吐蕃軍團的老大也是一個名將,腦殼並沒有問題。

無論如何,薛仁貴並不愧對名將這個詞語,他只是把別人的能力(郭待封)和心胸想的和自己一樣了,也就是以君子之心對待的小人之腹,結果小人害了他,也害了百年間在邊關的數萬將士。

大非川之戰,我們不知道當時的情況如何,但可以想象,吐蕃贏得也沒有那麼容易。否則他們也不會和薛仁貴和談,而是要集中兵力吃掉這股精銳,給大唐造成不可磨滅的創傷,但他們同意了和談,就說明吐蕃大軍是以慘勝收場。

此戰之後,薛仁貴一生榮耀被毀,從一方大將被貶謫為平民。

本文由新語說古今原創,可以轉發,但禁止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歡迎朋友們關注我,看更多精彩歷史故事。

上一篇:英雄聯盟春季賽選手單殺榜:Gen.G 登頂
下一篇:王子文原來也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可為何還讓兒子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