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古代科舉場“釘子戶”,他99歲繼續應考,此人考中進士歷經四朝

眾所周知,古代科舉三年一屆,這也就意味著,如果考生落榜,就只有等三年才能再考。有的人並非才學不夠,可能就是機遇不好,所以屢次名落孫山。等到年紀大了,有的人乾脆選擇放棄,而有的人卻仍在堅持應考。

比如我們知道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他19歲就中了秀才,可之後考試一直不順,鄉試參加了五次,會試參加了七次。等到他兒子祝續都考中進士了,他仍然是個舉人。於是祝枝山放棄了繼續考試,決定以舉人選官。

還有同為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他更是曾九次參加鄉試不中,最後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舉薦,以貢生入京,透過吏部考核,才有了翰林院待詔一職。要說祝枝山、文徵明才學不行嗎?那肯定不是,就連寧王朱宸濠都想招文徵明做幕僚,只是後者沒答應而已。

像祝枝山、文徵明這樣的還好,他們選擇透過別的方式走上仕途。可歷史上有計程車子,他們就尤其堅持,必須要以進士的身份入仕。如此一來,古代科舉場就有了許多“釘子戶”,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下他們。

要說起科舉場的超齡考生,就不得不提到唐朝的“五老榜”,何為“五老榜”呢?

就是指在唐朝天覆元年,有五位超齡考生同時取中進士。他們分別是曹松、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他們平均年齡超過了60歲。唐昭宗很是敬佩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於是直接授予他們官職,時人稱之為“五老榜”。

雖說平均年齡60歲以上,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歷史上還有年齡更大的考生。比如清朝康熙三十八年,就有一個叫黃章的超齡考生,他99歲了還在繼續應考。

那一年的鄉試,他讓自己的曾孫在前面替自己舉著燈籠入考場,燈籠上寫著“百歲觀燈”四個字。其他考生紛紛投來好奇的眼光,黃章當眾說道:“我今年99歲,非得意時也。俟一百二歲,乃獲雋耳。”

到了乾隆年間,科舉場上已經常常能夠見到,已經超過70歲,甚至是80歲以上的考生。為了給這些高齡考生一些鼓勵,乾隆便下令,只要年滿80者考中舉人,就直接賞翰林院檢討銜,70歲以上者考中舉人賞國子監學正銜。

如此一來,就調動了更多高齡考生的積極性,有人甚至為了獲得賞銜,不惜謊報年齡。到了清朝後期,謊報年齡的人越來越多,皇帝就不得不將賞銜年齡往上調。

歷史上還有這麼一位考生,他21歲考中秀才,之後經歷了多次落榜。直到二十年後,也就是他41歲的時候,才考中舉人。接著又是多次落榜,到了51歲終於考中進士。此人埋頭苦“考”,卻沒想到他從秀才到考中進士,已歷經四朝。

此人名叫李慈銘,他中秀才還是清朝道光三十年,等中進士的時候,已經是光緒六年了,一共經歷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為此,李慈銘還專門給自己刻了一枚藏書章,以紀念自己的科考之路。書章上面刻著:“道光庚戌秀才,咸豐庚申明經,同治庚午舉人,光緒庚辰進士。”

如今的高考,其實我們也能見到超齡的考生,每年都會引起一番熱議。但筆者認為,像這種落榜了是否還要繼續應考的問題,完全取決於個人。

像祝枝山等人放棄繼續,透過其他途徑入仕,也未嘗不可。而像“五老榜”等堅持不懈,這樣的精神也值得敬佩。每個人的路都是自己選擇的,旁人無需多說什麼。

(參考文獻《明史》《唐摭言》《清史稿》等)

上一篇:輿情梳理 | 兒童化妝品不能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下一篇:三大生肖最不怕挫折,越挫越勇,自我修復能力強,越變得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