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楊廣李世民為何都想滅高句麗?文明的衝突和體系之爭,才是關鍵存在

楊廣李世民為何都想滅高句麗?文明的衝突和體系之爭,才是關鍵

存在於歷史上的,幾乎所有的衝突,都是文化與文明的衝突

著名的國際政治研究領域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曾經在自己的書《文明的衝突》中,將影響冷戰之後世界格局的決定因素歸結為七到八個文明的衝突。

這中間有中華文化圈孕育的中日文明,中東伊斯蘭文明,基督教分離後出現的西方文明和東正教文明,還有原生的拉美文明和非洲文明。然後點出了所有爭端的實質,其實並非所謂的意識形態之爭,反而是文化衝突引發的文明之爭。

如果以這樣的方式回看歷史,就會明白中國自古以來和北方遊牧民族漁獵民族衝突的根源。

(文明的衝突)

那就是基於文明潛力,威脅性大小,出於文明競爭的目的,引發的文明衝突。

由此,才有了華夏文明圈層的不斷擴散和發展。

從最早的中原地區到融合楚文化、巴蜀文化等等文化之後的秦帝國,隨後漢朝打擊匈奴經營西域,以至於涉足遼東。都是文明開拓的腳步,換個說法也可以說是文明體系的建立。

文明體系和文明的開拓,才是領土步步深入,進而成就今日世界格局的關鍵。

在傳統中原王朝的觀念中,一直以來都因為文明的高度發達,而成了引領整個東北亞文化發展的文明發源地。

朝鮮、日本,南面的東南亞地區一個個都受到了儒家文化圈影響。

(晉楚爭霸)

正因為文化優越性,文明的先進性,才有了中原王朝的一個思維慣性。

這慣性就是,

所有學習我的,都會成為我的同類,所有指望和我一樣的,都會受到懲罰打壓,那些想要替代我的,命運只能是爭鋒相對之後你死我活。

可說是文明衝突的古典版!

這樣說,有道理嗎?看看春秋戰國時代的楚文化也許就明白了。

楚國八百年,歷史幾乎和周朝同步。

春秋時代,有個特定稱謂叫做晉楚爭霸,看似的兩強爭鋒,其實就是文明體系的爭鬥。

楚國和晉國之爭,實質就是長江文化圈和黃河文化圈的爭鬥,在爭鬥之中,兩者漸漸趨同漸漸融合。

中原的分封體系,被楚國學習去,甚至讓楚國獲得了小周朝的雅號。

然後!

這兩個文明圈層還有體系,在互相爭鬥之後,彼此趨同漸漸變得一致。

互相爭鬥不就是互相懲罰的方式嗎!

隨後,在經歷過一場秦國大一統之後,原本分庭抗禮的兩個中原文明融合成了一個。文明的爭鋒,因衝突而起,在鬥爭中趨同,最後合流為一。

說完楚國的故事,在看高句麗最強大時候的格局,就懂了為何暴君楊廣和明君李世民不約而同都要致力於滅亡高句麗。

(高句麗文化圈)

這就是另一場文明的衝突,引發的體系之爭。

隋唐時代的高句麗,藉助南北朝中原動亂的黃金時間,在東北亞地區蓬勃發展,進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文化體系。

在這個體系內,他們主導著自己的小圈子。

內有無數部落跟他們聯盟,成了形式上的盟友和附庸,外有百濟、日本等等友好同盟國家,他們之間因為通商貿易都和高句麗關係親密。

而曾經主導東北亞的漢文明,卻在長久內鬥中,有勢微之勢。

此消彼長之下,高句麗主導的小圈子,變得越來越不將中原王朝放在眼裡,轉而開始自成體系。他們在境內構築了各種易守難攻的城池,將統治區域碉堡化。

固化的背後,難掩的就是爭鋒相對的野心。

而這雄心的可能,就是那強悍的實力。

(東北地形圖)

東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足以出現單獨文明,且足以自給自足的區域。

那大大的平原,肥沃的土地,豐饒的資源,還有跟中原文化圈地理位置上的遠離,道路的閉塞,成就了無數出現於東北的強悍政權。

一條狹窄的遼西走廊,給了他們足夠的膽氣,才有了後世的遼國、金崛起。

而最早的東北威脅,無疑就是被隋唐兩朝輪番打擊的高句麗。

高句麗是一個悠久的國度,存在了很久很久,早在漢朝時候就已然和中原文明共生。

漢武帝時代,打擊衛滿朝鮮,三國時司馬懿出兵平定遼東公孫氏,後續的毌丘儉再伐高句麗,都是中原王朝對東北邊疆不放心的具象化體現。

可三國之後的五胡亂華,還有300年動亂,讓東北地區的高句麗漸漸崛起,成了一個雄據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坐擁300多萬人口的強國。

300多萬,在今日看來貌似不算多,但高句麗是一個漁獵農耕混合制的民族,這樣的民族動員力天生比純農耕民族的中原王朝要高上很多。

按照後來隋朝攻擊高句麗時,高句麗動員的50萬大軍,還有後世學者的研究看,高句麗軍力大致在50-60萬人之間。

這樣的可動員兵力規模,還有東北民族彪悍的民風加持,高句麗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地形易守難攻)

看完這,在看隋唐兩朝致力於滅亡高句麗,就明白真正的因由了。

而且這戰爭,還是高句麗難掩野心,主動挑起的。

公元598年,隋朝新建立,主政的隋文帝,聽聞了一個訊息。

高句麗居然派遣萬餘人小規模進攻隋朝遼西地區,這無疑深深刺激了隋文帝的心思。隨即,30萬隋朝大軍水路並進,開始了隋朝第一次討伐高句麗的序幕。

但這序幕之戰,打得並不咋地!

陸軍兵出山海關,卻遭疫病橫行,海軍更悲催,在渡海攻平壤時遭遇颶風襲擊,損失極大。

兩路齊發,還沒咋打,就遭遇不可抗力失敗了,這無疑讓高句麗升起天神護佑之感。

但隋朝30萬大軍浩浩蕩蕩而來的威勢,讓高句麗王也覺得打貌似有危險,隨即選擇求和。

面對高句麗求和,隋朝因為突厥的威脅更深,也選擇了接受,轉而專注於和突厥全面開戰。

經過數年征戰之後,屢敗突厥的隋朝終於緩過氣來。

(隋文帝用兵方向)

然後,隋文帝駕崩,隋煬帝上位。

隋煬帝是個有雄才大略但急功近利的主,恨不得一輩子幹完所有事,那會有緩緩節奏覺悟。

剛一上臺,就起了平定東北的心思。

但,這場對高句麗的戰爭,卻成了隋煬帝的噩夢!

連續三次出征,次次動員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大軍,可仗卻打得卻狼狽不堪。

連續三次的戰爭失利,不僅耗費了國力也過度消耗了隋煬帝的威望。

一個窮兵黷武形象示人的君王,最終迎來了眾叛親離的命運。

隋末戰爭爆發,隋煬帝橫死江都,隋朝滅亡。

短暫的隋朝,猶如流星劃過天空,閃亮片刻,留下了盛唐的基礎。

在隋朝的廢墟上,李唐王朝建立了。

殺兄奪位的李世民,任用軍神李靖一舉平定突厥,解決了唐朝的心腹大患不說,也讓所有草原民族心悅誠服。

李世民成了天可汗,漠北方向不再有紛爭。

但看過地圖之後,為萬世計的李世民依舊憂慮重重,雖然隋煬帝教訓在前,但李世民依舊在文明之爭還有大唐安全必要性上選擇了出兵高句麗,以決後患。

(必須打破這體系)

明君和暴君當時不約而同的決定。

根源就在於雛形中的文明和體系,必須要在他成為巨大威脅之前,進行打壓。

公元643年,新羅遣使到唐朝,說百濟佔據他們城池不說,還意圖聯合高句麗圖謀斷絕,新羅到唐朝的通路。唐太宗先禮後兵,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征戰,遭高句麗拒絕。

隨即,李世民親率十萬大軍突入遼東,征討高句麗。

那個時候的唐軍,無疑是古典時代戰鬥力的巔峰,在野戰中也是連戰連勝,攻佔遼東等十城,俘獲七萬餘戶,斬殺士卒4萬餘人,高句麗眼見於此,選擇堅壁清野,堅守城池的戰法。

東北苦寒,從來都是戰爭的噩夢,深入敵後的唐太宗,因為後勤問題無奈退兵。

退兵之後不久,唐太宗就吸取教訓,對高句麗施行騷擾戰,持續損耗高句麗國力的同時,籌謀再次攻擊高句麗。

(李世民的願望)

唯一可惜的是,人力有盡時,李世民還未有出征,就駕崩了。

接班李世民的唐高宗李治,承接了父親的願望!

在籌謀許久建成水軍之後,借朝鮮半島出現內訌的機會,進行了持續數年的對高句麗戰爭。

戰爭過程中,名將薛仁貴、蘇定方、程名振先後出征,打的高句麗節節敗退!

公元660年,唐朝盟友新羅滅亡了百濟,高句麗失去了在朝鮮半島的盟友,形勢更加孤立。

此後數年,唐朝一直致力於攻擊高句麗,如不是高句麗大臣淵蓋蘇文明智的外交策略續命,高句麗早就要完。

淵蓋蘇文成了高句麗唯一的仰仗,他死高句麗滅。

事實卻也如此,公元666年淵蓋蘇文去世,高句麗因為他的離世,陷入內亂。

唐高宗敏銳地抓住機會,先是派遣部將幫扶內亂中的一方,隨即又派遣開國老將李績掛帥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帶領唐軍分路合擊高句麗。

經過一年多戰爭,所有戰場捷報頻傳,一舉掃平了高句麗。

唐高宗雖名聲不顯,但卻實打實地完成了

二朝四帝

未竟之業,僅這戰功就足以自傲千年了。

(低調的唐高宗)

在整個滅亡高句麗的戰爭中,大唐看似重點攻擊的高句麗,其實也在不斷打壓高句麗建立的小圈子,朝鮮半島的百濟是高句麗小圈子的成員,和百濟關係莫逆的日本也是這個小圈子的一員。

正因為大唐滅亡了高句麗,打壓了高句麗主導的小圈子,順帶在白江川海戰中,讓日本認識到了大唐的強盛,才有遣唐使的出現和對唐朝的臣服。

這一切就是文明衝突之後的文明影響力擴充套件。

高句麗滅亡之後,只有很少很少一部分高句麗人選擇了南遷和朝鮮半島土著融合,這也是為何這個強悍的東北政權跟後來高麗毫無關係的因由。

因為大部分的高句麗人,都被唐朝內遷,同化成了漢人,少部分沒有內遷的,則和東北的粟末靺鞨人合流,在後續還建立了渤海國。

這段往事,如果繼續從歷史延伸的角度看,就能清晰地看出,隋唐統治者的英明。

他們在東北區域原生民族還未有成型的時候,就極力壓制,可後世的王朝,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放任了這文明的壓制,讓東北崛起了諸如遼國、金國、後金這樣的強悍政權。

以史為鑑,他們都犯了錯誤。

最後,這篇文章僅僅討論歷史,不要上綱上線說民族哈,中華民族大團結萬歲。

上一篇:【體育百科】5個角度告訴你,為什麼職業選手的發球動作不適合業餘
下一篇:《卜居》記錄了屈原為什麼要求問天命?《卜居》記錄了屈原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