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歷史鉤沉】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名人: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名人們[1]

[1]。

班超(約32

年—約102

年):

字仲升,東漢著名軍事家、外交家。班超出身史學世家,其父為班彪,其兄為班固,妹妹是班昭。班超胸有大志,不甘替官府抄寫文書,於是投筆從戎,並分別於永平16年(73年)和永平17年(74年)奉命出使西域。在此後的31年裡,班超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促進民族交流,做出巨大貢獻。

[2]。

注:

蔡倫只不過是改進造紙術,不是發明紙,使紙更為普及。早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已創造出了紙,但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能普及。而世界上第一張紙起源依然成謎。

[3]。

圖拉真(全名馬爾庫斯•烏爾皮烏斯•涅爾瓦•圖拉真努斯,MarcusUlpiusNervaTraianus

,53.9.18

—117.8.9

):

羅馬帝國皇帝,五賢帝中的第二位,也是第一位義大利以外出生的羅馬皇帝。在位期間,圖拉真對內鞏固經濟,完善社會制度和基礎設施建設;對外發動戰爭,將羅馬帝國的疆域擴張到歷史上最大範圍。由於其功績卓著,獲得了羅馬元老院贈予的“最佳元首”稱號。

[4]。

基託斯戰爭:

指公元115年—117年,羅馬帝國與猶太人之間的戰爭。

公元66年—70年的“第一次猶太戰爭”,猶太人戰敗,而羅馬帝國採取一系列對猶太人的高壓政策。雙方矛盾日益嚴重。公元115年,位羅馬帝國昔蘭尼行省的猶太人發起暴動,隨後各地猶太人紛紛響應。最終於117年以羅馬軍隊勝利結束。此次戰爭,無論是猶太人還是羅馬軍隊,雙方都施行了大規模屠殺,使得無辜平民牽涉其中。

[5]。

普布里烏斯•克奈裡烏斯•塔西佗(PubliusCorneliusTacitus

,約55

年—120

年):

古代羅馬偉大的歷史學家。他開創羅馬史書記載歷史“實事求是”的特點,而他的評論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6]。

鄧綏(約81

年-約121

年):

漢和帝劉肇的皇后。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年僅27歲的漢和帝突然駕崩,25歲的鄧綏臨朝稱制。鄧綏掌朝期間,東漢曾發生大規模水旱災害,但在她的領導下度過難關,並逐漸恢復。面對外敵入侵和羌族叛亂,她力排眾議,主張用兵,為東漢贏得一段穩定的發展時機。她雖居高位,但嚴管外戚宦官。因此鄧綏在歷史上評價頗高。儘管如此,她遲遲不讓漢安帝親政,讓人覺得有專權之嫌,以致於鄧太后死後,其親族被漢安帝親算。

[1]。

第二次猶太戰爭:

指公元131年—135年,羅馬帝國與猶太人之間又一次戰爭。

公元131年,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禁止猶太教徒舉行割禮和閱讀猶太律法,要在耶路撒冷城建立羅馬殖民地和羅馬神廟,並把猶太人趕出聖城。猶太人本來就在“第一次猶太戰爭”和“基託斯戰爭”的慘敗,再加上羅馬的高壓政策,心中早有怨恨。故此令一出,引起眾多猶太人的反抗,並在“晨星之子”西門的領導下揭竿而起。

哈德良派遣軍隊進行殘忍鎮壓。猶太人死傷無數,慘敗收場。哈德良在戰爭後又下令將耶路撒冷夷為平地平,將猶太人趕出巴勒斯坦,永遠禁止猶太教徒居住在耶路撒冷。猶太人開始了流亡生涯。

在公元66年—70年的“第一次猶太戰爭”後期,聖地耶路撒冷曾經被羅馬軍隊摧毀,大量猶太人慘遭屠殺。

[2]。

普布利烏斯•埃利烏斯•哈德良(PubliusAeliusTraianusHadrianus

,76.1.24

—138.7.10

):

羅馬帝國皇帝,五賢帝之一,綽號“勇帝”。哈德良在歷史上評價較高,普遍認為他博學多才,使羅馬度過相對和平的年代。但他同性戀的一面,以及在“第二次猶太戰爭”的殘忍政策,使得他頗受爭議。

[3]。

張衡(約78

年—約139

年):

字平子,東漢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渾天說”代表人物,被奉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為“漢賦四大家”。張衡為中國古代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併發明瞭渾天儀、地動儀。由於他的突出貢獻,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第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南陽五聖:謀聖姜子牙、商聖范蠡、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智聖諸葛亮

[4]。

梁冀(約88

年—約159

年):

東漢權臣,為漢順帝的皇后梁妠的兄長。自恃皇親國戚,目中無人,肆意妄為,兇狠殘暴,擾亂朝政,最終被漢桓帝所殺,滅族。

[5]。

安東尼•庇護(又稱安敦尼•庇護,AntoninusPius

,86.9.19

—161.3.7

):

羅馬帝國皇帝,是五賢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安敦尼在位期間,繼承哈德良的政策,勤儉治國,安定繁榮。因此在他統治時期,羅馬帝國達到全盛頂峰,而五賢帝的統治時期也因他的名字被稱為“安敦尼王朝”。

[1]。

第一次黨錮之禍:

指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反抗宦官亂政的鬥爭事件。事件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

東漢桓帝、靈帝時期,宦官、外戚當權,兩者爭權。但宦官擾亂朝政,為非作歹,而外戚相對清廉公正。因此士大夫與外戚聯合起來,對宦官集團進行強烈抨擊。

公元166年,宦官趙津、侯覽等人為非作歹,故意在天下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脫懲罰。但成瑨、翟超、劉質、黃浮等官員不畏權貴,在大赦以後仍然按律處置了這些人。宦官等人向漢桓帝進言,漢桓帝聽信一面之詞,重處了這些官員。朝中大臣進諫反而引起漢桓帝不悅,下令宦官搜捕士人。而宦官乘機對士人施以酷刑。當時被捕的大多是天下名士,民間所認同的“賢人”。

最終因朝中大臣的冒死進諫,以及宦官等害怕牽連到自己身上,公元166年,漢桓帝大赦天下,黨人等獲得釋放,但大多放歸田裡,終身罷黜。

[2]。

第二次黨錮之禍:

建寧元年(公元168年)漢靈帝即位,竇皇后被尊為皇太后。宦官首領曹節、王甫等人亂政。竇武等人準備動手除去宦官曹節、王甫一黨。可惜被宦官得知了計劃,矇騙年幼的靈帝發動政變,劫持竇太后,追捕竇武、陳蕃等。

朝中大臣為竇武、陳蕃等人鳴冤,卻被宦官貶職殺害。宦官等見竇武、陳蕃、李膺、杜密等在朝廷和民間頗有名望,於是向靈帝進讒言,誣陷黨人“欲圖社稷”,欺騙年僅14歲的漢靈帝,大興刑獄,追查士人一黨。李膺、杜密等百餘人,被下獄處死。在各地陸續被逮捕、殺死、流徙、囚禁計程車人達到六、七百名,所牽連的百姓不計其數,以致人心惶惶。

[3]。

克羅狄斯•托勒密(ClaudiusPtolemaeus

,約90

年—168

年):

羅馬帝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占星學家和光學家,“地心說”的集大成者,代表作品有《天文學大成》(Almagest)、《地理學指南》(Geography)、《天文集》(Tetrabiblos)和《光學》(Optics)。

[4]。

第三次黨錮之禍:

熹平5年(公元176年),永昌太守曹鸞上書為“黨人”鳴冤,要求解除禁錮,靈帝不但沒有聽從,反而收捕並處死曹鸞。接著,靈帝又下詔書,凡是黨人的門生、故吏、父子、兄弟中有人任官的,一律罷免,禁錮終身,並牽連五族。黨錮的範圍擴大,波及更多的無辜者。光和七年(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之亂”興起,漢靈帝怕黨人與黃巾一同作亂,遂大赦天下,免除了親屬關係與黨人在小功以外者的禁錮。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病死,漢少帝劉辨繼位,聯同外戚何進企圖誅殺宦官集團,不料何進反被殺害。最終,宦官集團被袁紹所殺,結束了外戚宦官長期專權的局面,史稱“十常侍之亂”。可惜後來皇帝被諸侯挾持,東漢名存實亡。

歷史上一般將“第三次黨錮之禍”視為“第二次黨錮之禍”的延續。三次“黨錮之禍”均以反宦官計程車大夫集團的失敗而結束,因此士大夫集團受到了嚴重的打擊。當時的言論以及日後的史學家大多同情士大夫,並認為“黨錮之禍”觸傷東漢根基,為“黃巾之亂”和東漢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5]。

馬可•奧勒留•安東尼•奧古斯都(MarcusAureliusAntoninusAugustus

,121.4.26

—180.3.17

):

羅馬帝國皇帝,思想家、哲學家,著名的“帝王哲學家”,斯多葛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在西方文明之中,馬可•奧勒留也算是一個少見的賢君。他統治時期,戰爭、地震、瘟疫相繼而來。他雖然嚮往和平,卻具有非凡的軍事領導才幹。面對外族的不斷入侵和帝國內部的矛盾,他大部分時間裡是在軍營裡度過。可惜他的努力和偉大高尚的人格最終沒有能夠挽救古羅馬。他一生最大的失策,就是把帝位傳給他的兒子——康茂德(Commodus,161。8。31—192。12。31),也就是後來著名的暴君。隨著奧勒留的死亡,“五賢帝時代”終結了,羅馬的黃金時期也隨之結束。

但這些都無妨他對世界本質和自己人生的思考,寫下了西方歷史上最為感人的偉大名著之一——《沉思錄》。

[6]。

馬科曼尼人戰爭:

指公元166年—180年,以馬科曼尼人為主體的日耳曼人部落同羅馬帝國的戰爭。戰爭最終以羅馬帝國的慘勝結束,雙方和解。此戰之後,羅馬帝國軍隊無力再戍守北部疆域。

[7]。

黃巾起義(又稱“黃巾之亂”、“黃巾之禍”):

指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發生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9個月後被平定。

東漢末年,朝廷無能,宦官、外戚和士大夫之間爭鬥不止;國內外戰事不斷。東漢頹敗之勢不可避免。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全國大旱,顆粒無受,民不聊生。在這種情況下,賦稅依舊不減。被逼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響應太平道道士張角的號令,對東漢的統治根基發起強力的衝擊。他們頭扎黃巾,因而被稱為“黃巾軍”,並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

起義初期,黃巾軍勢如破竹,但後來便遭到朝廷猛烈反撲,慘遭失敗。9個月的戰事雖被平息,但東漢漢室已威嚴掃地。不僅各地還不斷髮生小型叛亂,各地方軍還擁兵自重,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

[8]。

巴高達運動:

指羅馬帝國時期,高盧地區的下層人民反抗帝國統治的運動。

在馬可•奧勒留統治後期,羅馬帝國就已經出現社會危機,貧富差距逐漸擴大。到了康茂德時期,危機愈演愈烈,導致大量人口流亡在帝國邊緣。這些人絕大多數來自破產的農民、逃兵、奴隸、強盜等,他們漸漸聚集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團隊。

約公元186年,一個名叫馬特努斯的逃兵帶頭起義,受到許多奴隸、農民、牧民的擁護。起義軍不斷擴大。行軍之處,殺死奴隸主,剝奪財產,解放奴隸。當他們遇到羅馬軍隊時,便化整為零,堅持將近3年,最終被羅馬軍隊鎮壓。

但是,羅馬帝國的頑疾依舊未能根除,反抗運動因而並未停止。起義軍多次騷擾帝國。歷經“三世紀危機”,到了公元5世紀,許多巴高達人加入新興的日耳曼王國,成為摧毀羅馬帝國的重要力量。

“巴高達”(Bagaudae)在 高盧語意為“戰士”,也是角鬥士奴隸的專屬名詞。

[1]。

涼州之亂:

是指發生於公元184年—公元189年,中國西部涼州(約在今甘肅武威),羌人聯合月氏人和漢人反對東漢朝廷的起義。前期勢如破竹,中平6年(公元189年)“陳倉之戰”失敗後,因內亂分裂,後統治權轉移到漢人手中,直至215年被曹操部下夏侯淵平定。

[2]。

十常侍之亂:

“十常侍”是指東漢靈帝時操縱政權的12個宦官,分別指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他們都任職中常侍,所以被稱為“十常侍”,其首領是張讓和趙忠。十常侍及其裙帶關係無惡不作,卻又無人敢管。百姓敢怒不敢言。

公元189年漢靈帝死,長子劉辯繼位,其生母何太后臨朝聽政。由此,外戚何氏一族開始把持朝政。由於外戚與宦官的利益衝突,何太后兄長大將軍何進企圖殺盡宦官,召幷州牧董卓帶兵入京。可惜董卓還沒有趕到,何進反被宦官所誘殺。官僚世族袁紹等人乘機誅殺宦官。由此,外戚與宦官同歸於盡,持續多年的東漢外戚與宦官之間的鬥爭至此結束。但是,東漢皇帝被挾制于軍閥董卓之手。東漢王朝也就真正名存實亡了。

[3]。

孫堅(約155

年-約191

年):

字文臺,東漢末年將領、軍閥,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後與劉表作戰時陣亡。

[4]。

董卓(?-約192

年):

字仲穎,東漢末年權臣,為人殘暴不仁、利慾薰心。他曾參與平定“黃巾之亂”、“涼州之亂”等戰役,在軍中頗著威名。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常侍之亂”後,乘機掌握朝政,企圖挾天子以令諸侯。反遭袁紹等人的討伐。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137年-192年)設計,為其親信呂布所殺。但由董卓留下的群雄割據,諸侯混戰的局面一發不可收拾。

[5]。

康茂德(魯基烏斯•奧雷裡烏斯•柯莫杜斯•安東尼奴斯LuciusAureliusCommodusAntoninus

,161.8.31

-192.12.31

):

羅馬帝國皇帝,也是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康茂德早年跟隨父親馬可•奧勒留共同治國。馬可•奧勒留死後,他隨即上任。康茂德普遍被視為一位典型的暴君,愛好角鬥和狩獵,經常到競技場與角鬥士和野獸角鬥;生性多疑,懷疑身邊的人要取代他的位置,以至於處死多位身邊將領和親友;與元老院為敵,大量處死元老院成員,使得他死後被元老院施以“除憶詛咒”。英國著名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他的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將康茂德定位為造成國家衰亡的第一人。但部分史學家提出他上位後,與外族的交戰減少,使得羅馬帝國不至於馬上滅亡。

康茂德死後,羅馬帝國隨即分崩離析,內戰不斷,直至公元284年戴克裡先即位,結束羅馬帝國“第三世紀危機”(235年-284年),才得以喘息。

除憶詛咒:

指從人們的記憶中抹消某些人和某些事物的存在。通常對於叛國者、或敗壞羅馬帝國名聲的精英貴族死後,經由元老院透過決議,消除特定公眾人士的生前記錄。對於被加上除憶詛咒的人來說,這是一種最嚴重的恥辱。羅馬帝國皇帝尼祿、圖密善就曾被施以除憶詛咒。

[6]。

呂布(?-約199

年):

字奉先,東漢末年名將,漢末群雄之一,以勇武聞名,號稱“飛將”。先後為董卓的部將,後與王允設計誅殺董卓,而後被董卓舊部李傕等擊敗,依附袁紹。與曹操爭奪兗州失敗後,呂布襲取徐州,割據一方。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呂布於下邳被曹操擊敗並處死。

[7]。

袁術(?-約199

年):

字公路,袁紹之弟。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與袁紹、曹操等同時起兵,共討董卓。後與袁紹對立,被袁紹、曹操擊敗,割據揚州。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稱帝,建號“仲氏”,但未被人承認。此後袁術奢侈荒淫,橫徵暴斂,使江淮地區殘破不堪,民多飢死,部眾離心,先後為呂布、曹操所破,於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嘔血而死。

[8]。

孫策(約175

年—約200

年):

字伯符。孫堅長子,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曾為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而屈事袁術,後脫離袁術,統一江東。在一次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26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

[9]。

官渡之戰: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其餘兩個是“赤壁之戰”(208年)和“夷陵之戰”(222年)),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袁紹軍約110000人,曹操軍約20000人)。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袁紹僅餘八百騎逃回北方。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五賢帝

“五賢帝”是指以涅爾瓦開創的“安敦尼王朝”的5位著名的賢君,分別指涅爾瓦(Nerva,30。11。8—98。1。27,96年—98年在位)、圖拉真(Trajan,53。9。18—117。8。9,98年—117年在位)、哈德良(HCErian,76。1。24—138。7。10,117年—138年在位)、安東尼•庇護(AntoninusPius,86。9。19—161。3。7,138年—161年在位)以及馬可•奧勒留(MarcusAurelius,121。4。26-180。3。17,116年—180年在位)。他們統治羅馬帝國的時期統稱為“五賢帝時代”。

據記載,這五位帝王統治時期給是羅馬的“黃金時期”。愛德華•吉本(EdwardGibbon,1737─1794,近代英國傑出的歷史學家)在他的著作《羅馬帝國衰亡史》(TheHistoryoftheDeclineandFalloftheRomanEmpire)中,把這個年代稱讚為“人類最幸福的年代”。

不過近現代的部分歷史學家對此提出質疑。他們指出在他們的統治時期,只有少數人生活富足。在哈德良時期大量屠殺猶太人;到了馬可•奧勒留時期,更是戰爭不斷,瘟疫四起,國家財政入不敷出。此外,一些史書指出,當時官吏貪婪,盜賊橫行,百姓備受煎熬。

五賢帝統治下羅馬人民的生活究竟如何?歷史學界仍然眾說紛紜。

注:文中圖片未經作者書面同意,請勿複製轉載,謝謝!

上一篇:她是村婦,卻用短髮造型自拍,美得讓人窒息,還為丈夫賺了錢!
下一篇:日本最奇葩的三大姓氏,一個讀起來像罵人,一個不懂規矩,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