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司馬遷為何譏諷王翦蒙恬他倆?蒙恬之死,司馬遷為何譏諷他倆他倆?

作為秦始皇一統六國的功臣,王翦、蒙恬都立有大功,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對於這樣兩個歷史名人,司馬遷在《史記》中卻毫不留情,給予了譏諷,稱王翦之孫王離被項羽俘虜,這是王翦罪有應得;稱蒙恬之死,這是罪有應得!司馬遷為何譏諷王翦蒙恬他倆?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有一段“太史公曰”,表明了司馬遷對王翦的態度:

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及孫王離為項羽所虜,不亦宜乎!

司馬遷的意思很簡單,王翦身為宿將、帝師,卻沒有輔助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根本,反而苟且迎合,取悅人主,直至死去。到了孫子王離被項羽俘虜(鉅鹿之戰中王離戰敗),這不是罪有應得,不亦宜乎嗎?

其實,在對蒙恬兄弟的評價中,司馬遷也表達了差不多的意思,所謂“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認為蒙恬蒙毅也是迎合秦始皇,而不規勸秦始皇行德政,最終落下個身死,這不是罪有應得嗎?

王翦、蒙恬等人,是否能夠勸說秦始皇?這估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但以史料中的秦始皇性格來看,估計可能性不太大。當然,這一話題假設成分太大,暫且不談,問題在於司馬遷為何如此譏諷王翦蒙恬等人?

其實,司馬遷算是一個“和平主義者”,幾乎反對一切形式的戰爭。所以,對發動戰爭的秦皇漢武沒好感,對沒有勸誡秦始皇停息戰爭的王翦、蒙恬等人也不滿。

在對漢武帝描述中,司馬遷膽大包天,將漢武帝描述成了一個迷信(尋求長生不老,寵信很多方士)、滑稽、糜爛、好戰的禍國殃民的皇帝,而不是我們熟知的漢武大帝。至於原因,就在於司馬遷反對漢武帝發動戰爭,認為漢武帝發動對匈戰爭,導致國家凋敝,民眾生活疾苦。

《史記·平準書》中可以看到,司馬遷非常懷念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的富庶,對漢武帝窮兵黷武的批判。

由於司馬遷對漢武帝的“歪曲”描述,以至於《史記》成書後,司馬遷上呈漢武帝,劉徹讀了《今上本紀》之後“怒而削之”。連漢武帝都敢嘲諷批判的司馬遷,對王翦、蒙恬等人還能筆下留情?

而且,司馬遷幾乎對所有漢武帝寵信之人,都沒有太好的評價,比如對霍去病直接用“幸”來說明,但對漢武帝不喜歡的人,卻著墨較多,比如對李廣、李陵就充滿了同情。客觀的說,如果只用字數來衡量,李廣反而成了功勳卓著的大將軍,衛青、霍去病只是一些小人物。

再看司馬遷對秦朝高官的評價,也有這一特點,比如對李斯,評價是“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苟合”,認為李斯也是迎合秦始皇,沒有規勸秦始皇行德政,最終身死也是罪有應得。而對公子扶蘇,卻充滿了同情和贊同,有“扶蘇為人仁。。。。。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等好評。

秦始皇、漢武帝寵信的人,司馬遷幾乎都給予了嘲諷,秦始皇、漢武帝不喜歡的人,司馬遷卻給予不少好評。說到底,司馬遷反對戰爭,哪怕和匈奴作戰,他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並且融入到了史書中。

當然,儘管司馬遷這麼做,一定程度上有損史家原則,但瑕不掩瑜,《史記》依然是不朽著作,中國歷史上的一座豐碑!

上一篇:趙姬的生母是誰?一個女人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她的結局如何?
下一篇:歷史上十大未解謎團,一個比一個驚人,義大利國王的死亡真相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