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史學研究】《資治通鑑》第21卷漢紀十三漢武帝制定《沉命法》

《資治通鑑》第21卷

漢紀十三

漢武帝 天漢二年(壬午,公元前99年)

【原文】

於是作《沉命法》,曰:“群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弗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後小吏畏誅,雖有盜不敢發,恐不能得,坐課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盜賊浸多,上下相為匿,以文辭避法焉。

【譯文】

於是,漢武帝命人制定《沉命法》,規定:“凡有成幫結夥盜賊興起,地方官不能及時發現,或雖然發現卻未能全部擒獲,自二千石官以下直至小吏,主持其事的一律處死;”從此以後,小吏畏懼朝廷治罪,即使發現有盜賊,也因害怕不能全部捕獲而不敢報告;各郡長官因害怕受到牽連,也讓下屬不要報告。因此,盜賊越來越多,而地方官上下串通,隱瞞不報,空以虛文應付朝廷,逃避法網。

【原文】

上面這段材料,是關於漢武帝頒佈《沉命法》。

先來說一下這段材料的背景。

此時算是漢武帝的中後期,因為漢武帝的相關政策,在關東地區出現動盪。

《資治通鑑》原文這樣寫的:

東方盜賊滋起,大群至數千人,攻城邑,取庫兵,釋死罪,縛辱郡太守、都尉,殺二千石,小群以百數掠滷鄉里者,不可勝數,道路不通。

事情嚴重程度已經發展到了攻城略地,要是再惡劣一點,恐怕就和秦末天下大亂沒多大區別。

對此,漢武帝的政策:殺!

上始使御史中丞、丞相長史督之

乃使光祿大夫範昆及故九卿張德等衣繡衣,持節、虎符,發兵以興擊。

從結果上來看,有效果,但是並沒有改變當下的情況。

人是殺了不少,亂民也驅散了很多,但沒過多久又重新聚集起來佔據山林。

《資治通鑑》有這樣七個字:“弗能禁”、“無可柰何”。

於是,漢武帝頒佈了《沉命法》。

為什麼會有東部亂局?為什麼禁無效,殺不絕?

不是我們今天分析的重點。

今天要分析的是《沉命法》中的這一句:

群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弗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這條律令一出,只會造成更惡劣的局面。

1。定的很細,該想的都想到群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弗滿品者

《沉命法》針對是各地郡縣的捕盜工作。

從這一小段來看,把捕盜工作分為了3個階段:發現、處理、解決。

即,有盜賊,當地有沒有及時發現,發現了有沒有處理,處理了有沒有處理完。

這個其實也是常見工作解決問題的三個階段。

如果你做管理,安排佈置工作,這就是一個套路。

有沒有做,有沒有正確的做,做了有沒有效果。

三個點都是你管理工作要切入思考的。

2。彈性極低捕弗滿品者

對於盜賊的處理結果,《沉命法》的要求是全部抓獲。

可能嗎?顯然不可能。

這些盜賊又不是木頭樁子,站在那裡讓你來抓,必定會四散逃跑。

那麼哪怕當地郡縣抓了9999個人,跑了一個,前面9999個抓捕功勞就全都打水漂了。

制定這個標準,不但是忽略了實際情況,同時也是給與執行者極大的壓力。

雖然咱們說,你前面做好了,最後一下缺失了,導致前功盡棄是不應該的。

但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你得看事什麼事,如果說你做工程、打仗、品控可以如此。

顯然這個捕盜不適合,只要你能把大多數盜賊給抓了就行了。

至於沒抓到了,那就再抓一次唄。

有些事情,定下高標準可以,但是定下了能不能執行到位,這個要好好思考。

既然無法執行到位,那麼定這個標準又有什麼意義?

3。“一視同仁”

這裡的“一視同仁”用了雙引號,是反義。

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好嘛,不能及時發現,沒有立即處理,處理了沒有處理到位,兩千石高官和小吏全都要死。

兩千石是郡守,相當於正廳級,小吏姑且算正科級吧。

真要按照這要搞,一郡官場立馬一鍋端,全要治罪。

最關鍵,沒及時發現、沒有處理、處理了沒處理到位,最後的結果都一樣。

再回到第二點,誰敢說去抓到賊,都全都抓住了?沒人敢打這個包票!

人性趨利避害的。

既然,無法全部抓住是必然的,一旦進入處理程式就是死路一條。

反過來,沒能及時發現,反而還有操作的空間。

只要不上報,那就沒盜賊,沒盜賊就不用抓,自然就不存在有沒有抓全的問題。

於是有了上面這段材料後半段。

欺上瞞下,地方郡縣上下聯合起來瞞報,以逃避責任,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

【啟發】

要說啟發,就是《沉命法》這“一視同仁”處理最坑。

其本意是以嚴刑峻法督促地方郡縣加大對盜賊的追捕力度。

但用力過猛,反而起了反效果。

人性趨利避害之下,必定會找到符合自身利益的方案。

其實早在漢文帝時期,對於處理偷盜高廟(劉邦高廟)盜賊的處理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漢文帝本意想把這個人滅族,而當時廷尉張釋之認為,如果滅族了,將來有人犯下更嚴重的罪怎麼處理?

同樣,犯個小錯就和犯重罪一樣的處理,的確會起到震懾作用。

但是,對於那些已經犯錯的人來說,反而會讓他們覺得不如放開手腳,反正都一樣的結果。

就如陳勝吳廣說的那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尤其是在管理上,獎勵和懲罰都要體現階梯狀態。

隨著情況大小,逐級遞增才能起到激勵和警示的作用。

要是都一樣,必然要壞事,當然,原則性的問題,不在此列。

上一篇:韶山蔣氏的先祖蔣海清,為何會遷到當時極為落後的湘潭瓦子坪裡?
下一篇:中國歷史上的三皇五帝,他們分別是誰?五帝指的是哪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