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評論兩極分化,豆瓣7.5,吐槽的也夠狠!

自從《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以後,以美食探尋為主題的紀錄片就像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

就在網友們看的眼花繚亂之際,有一部“反向操作”的美食紀錄片橫空而出,打的人措手不及。

這部名為《奇食記》的紀錄片不僅是嗶哩嗶哩出品的首部美食紀錄片,也是國內首部 “反美食”的美食紀錄片。

播出以後,評論兩極分化,喜歡的特別喜歡,吐槽的說的也夠狠。

豆瓣評分為7。5,也不算特別高。

有豆友分析原因時就指出:

太高能了,以至於有些網友接受無能。

有些網友說自己看了一會就已經把痛苦面具焊在臉上了,有些網友說自己千不該萬不該,不該在吃飯的時候點開它。

原本以為是個下飯紀錄片,結果點開一看,手中的飯頓時就不香了。

也有些網友則認為這部紀錄片有創意、有新意,選題奇特,另闢蹊徑、別具一格,值得點贊。

到底是講了些啥,讓觀眾有如此差異化的反應呢?

(前方高能,慎重!)

這個人在幹嘛?

是的,你沒有看錯,他正在掏新鮮粘稠的牛糞。

然後把牛糞層層堆疊,堆成小把手的形狀,牢牢蓋住酒罈的壇口。

然後,酒罈上的這一坨牛糞,會和壇中的酒一起經歷時間的洗滌。

從第一天的黃色,到第二天的黑色,過了二十天左右,原本粘稠的牛糞就會開始固化,進而完成對酒的徹底封印。

因為這裡的村民以前家家戶戶都養牛,村裡別的沒有,就是牛屎多。

不知道是誰第一個腦洞大開,隨手掏了一手牛糞將沒喝完的酒封了起來,結果沒想到這樣儲存下來的酒反而味道馥郁芬芳。

於是,一傳十,十傳百,

雲南勐養牛屎酒

就這麼流傳了下來。

除了牛屎酒,雲南人還有一道關於牛的食物,也讓很多網友高呼“大開眼界”。

雲南夏季氣候炎熱,有時你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屋簷下一家人整整齊齊的圍坐在一起,餐桌上有一道賣相不敢恭維的菜,小孩子們有時候還會用芭蕉葉包上一包,帶出去邊玩邊吃。

這便是傣家人家中常備的消暑食品——

牛撒撇

紀錄片介紹的是來自雲南德宏的牛撒撇。據當地人說,牛撒撇具有清涼解毒的功效,常吃牛撒撇的話不容易生病。

因為在殺牛前一個多小時,人們會給牛喂一些傣鄉特有的野草——五加葉和香辣蓼草。

五加葉是一種清涼、味苦的中草藥,而香辣蓼草葉型似辣椒葉,味道又辣又苦,具有殺菌的功效。

之後,將牛開膛破肚,把牛肚洗淨,放在開水裡燙兩分鐘,撈出來後快速刮洗乾淨,切成條,然後放入各種佐料拌制。

聽到這裡,是不是都覺得還不錯?

但如果告訴你還要加入兩種重要的“上頭”食材呢?

效果大概如下圖所示:

牛撒撇需要從牛胃裡取出初步消化的草汁,當青草未進入迴腸尚在空腸時連腸取出。

說人話:

在牛吃進去的草變成排洩物之前,把青草半路截胡。

然後,還要加入牛的小腸中一種很苦的汁水,為這道菜注入靈魂。

一碗牛苦腸及混合生牛肉和其他食材大雜燴的牛撒撇才是最地道的牛撒撇!

然而,人們對“排洩物有神奇效果”的迷戀可不僅僅侷限於牛。

福建永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一道菜——

尿肉尿蛋

人們將豬蹄和鴨蛋洗乾淨,和調料攪拌均勻後放入老甕。

鴨蛋堆積在甕的周邊,再倒入一桶泛黃的童子尿液沒過鴨蛋。

等尿液咕嘟咕嘟冒泡沸騰以後,鴨蛋煮出了裂紋,尿液和湯汁帶著尿激酶一起沿著裂縫的蛋殼滲透進鴨蛋裡。

隔尿煮的肉也間接接受著童子尿的薰陶和洗禮,經過長時間的熬煮以後,尿肉已然聞不出一點兒尿騷味。

童子尿入菜可能不常見,但民間一直以來都有童子尿入藥的說法。

中國人注重養生,很多老百姓也十分相信,童子尿有神奇的力量。

《本草綱目》這樣描述童子尿:

現代醫學也說,童子尿當中的尿激酶具有擴血管、抗凝作用。看起來,好像用童子尿入菜也有點道理。

做尿肉尿蛋的老師傅說:“這童子尿的質量是要嚴格把關的,最好是十歲以下男童。”

看來不是一般人還沒資格參與這道菜品的製作,也不是一般人能克服心理障礙嘗試這道美味。

如果對著尿肉尿蛋下不去嘴,不妨試試江蘇連雲港這道炒豆丹。

你以為這個更簡單些?是清炒時蔬之類的?

那你還是太嫩了。

豆丹其實是蟲子,酷似毛毛蟲那種,會蠕動爬行的。

因為這種蟲子以豆為食,本地人覺得這種美味如天賜仙丹,便將這種通體綠色的蟲子稱為“豆丹”。

一入秋,豆丹便入土冬眠,來年三四月,緩緩成蛹,夏天一到,蟲蛹脫殼化身為蛾,產卵後長出一齡蟲。

到了8月,豆丹就能以五齡蟲的肥美姿態成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豆丹焯水以後,加入當季的小青菜或白菜,倒入高湯後再不斷翻炒。

高蛋白帶來的鮮香氣味,吃一口,唇齒留香、爽滑不膩。

不少“豆丹愛好者”稱,其實它吃起來跟雞蛋的口感很像,只要不去想象它生前的畫面就好了。

豆丹不是豆,土筍也不是筍。

很多人愛吃土筍凍,可是這裡的土筍其實跟筍沒啥關係。

土筍是種蟲子,它們生長在鹹淡水交匯的灘塗裡。由於長期缺乏陽光照射,土筍的長相確實有點一言難盡。而這種小蟲子的學名叫:可口革囊星蟲。

而這種小蟲子的學名叫:可口革囊星蟲。

將可口革囊星蟲擺成一堆,用力碾壓而過,血水四處噴濺,這些蟲子就從”3D“變成“2D”了。

然後收拾一下“殘局”,將土筍們放入鍋內,猛火熬煮幾分鐘。

不放任何調料,蟲子體內的膠質和鮮味充分溶解於水,再把熬好的湯汁倒入模具。

最後,挑出幾根賣相相對過關的小蟲子放入其中,靜待低溫冷卻凝固,一碗出色的土筍凍就完成啦!

除了以上這些特色菜品,主創團隊趕赴廣西、貴州、雲南、甘肅四省五地取材,還發現了很多奇特美食。

雲南大理的“見手青”;廣西柳州的“螺螄粉”;甘肅蘭州的“漿水”……

貴州獨山的“鹽酸、蝦酸、臭酸”;雲南鶴慶的“吹肝”;大理州的“白族生皮”……

這些食物在外人眼裡看來,或許會被貼上“奇葩”、“離譜”、“難聞”、“難吃”等各種標籤。

但對有些人而言,這些食物可能是他們的童年記憶,是家鄉的味道,是他們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

一種沿襲多年的飲食文化,早以成為他們無法割捨的一部分。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茹毛飲血,對食物的訴求只有“溫飽”的標準。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碾壓過歷朝歷代,碾壓過千里江山,碾壓過芸芸眾生……

當時間不斷往前推進,我們發覺,我們對口腹之慾的滿足越來越挑剔。

而一個民族的美食發展程序,也是一個民族文明進步的寫照。

這些奇特的食物,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同地域文化的凝結,透過它們,我們能看到人文和風俗的豐富與特別。

透過它們,我們可以聽到一種聲音:

中國960萬平方公里,這裡地大物博,到處長著奇蹟。

- END -

作者:震驚叔 |

資訊、圖片來源:新浪微博、知乎、百度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記得加波關注

你點的每個在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上一篇:【人物】理工女的夢想:從小夢想進入人工智慧,現在卻只想做個工作
下一篇:《大宋宮詞》中的愛情故事,是否是劉娥的劉秀的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