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朱元璋為什麼不防備朱棣?朱棣為何不防備朱允?朱元璋有什麼目的

朱元璋會對功臣進行屠戮的主要原因也在於太子朱標的英年早逝,他害怕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無法鎮住這些功臣。然而最終事實證明,將朱允炆趕下皇位的並不是那些大臣,而是燕王朱棣。因此有人就問了:既然朱元璋這麼煞費苦心,那他為何不防備這些藩王呢?

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做,我想是有以下幾點考慮的。

首先是朱元璋覺得自己已經完全剿滅了那些具有威脅的功臣。留下的大臣,都是忠於朱允炆的人。而對於朱允炆掌權後自己提拔的大臣,也就不必顧慮了,畢竟他們心裡都是忠於建文帝的。於是就認為,朝廷中已經沒有能威脅朱允炆地位的大臣了。

實際上,如果大臣們是個威脅,那麼,不管他們是讓朱允炆當皇帝,還是讓他的叔叔朱棣成為天子,其實都差不多。因此,在他看來,把王位傳給誰,其意義是相同的。

二是邊境威脅,也就不存在了。他將藍玉等球星都剿滅了以後,也是考慮邊關的問題。然而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曾對草原部落發動了8次大規模的進攻,讓草原部落完全沒有還手的機會。更何況,朱元璋讓朱棣和朱權等大王駐守邊疆,這樣就能抵擋那些蠻夷酋長的進攻,於是也沒有考慮。

再者,朱元璋也是考慮過藩王對朱允炆的威脅。於是他就做出了那個規定。但在朱元璋看來,他並不認為自己的子孫會為爭王位而互相廝殺。所以預防也是最小的。

其實朱元璋也是考慮過要殺掉朱棣的,於是就問大臣劉三吾此事該如何處理。卻不曾想,劉三吾對於這件事是堅決反對的,畢竟時機未到,不然會打草驚蛇。畢竟老二和老三都還活著,如果先除掉老四的話,那屆時就很難除掉老二和老三了。現在他們對對方都有顧慮,誰也不敢輕舉妄動,這樣才會有和平的局面。老大想了想還是決定聽從劉三吾的建議,先不動手了,然後等待時機。

然而由於朱元璋一天天變老,因此他再也沒有機會將朱棣給除掉了。而且人老了以後做事有些萎縮了,畢竟朱棣是自己的兒子,因此捨不得下手。何況朱元璋還認為,老四對老三有牽制作用。就這樣,關於朱棣動手的計劃再次擱置。但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老三就得病圓寂了。因此受到這麼大的打擊後,朱元璋的身體更不行了,想要動手也是有心無力的,最終在遺憾和憂慮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而且朱棣能奪權成功也和朱允炆自己有關,即使朱允炆不是一個昏君,然而在用人方面還是有太大的問題。即使朱元璋在晚年將一大批功臣都給槍斃了,然而當時的朝廷中還是有一些驍勇善戰的球星。在靖難之役爆發的那幾年間,朝廷中還有平安、徐輝祖、瞿能等表現出色的將領,然而建文帝始終都沒有重用他們。有的甚至畏縮不前,膽大包天,有的則因為與朱棣有牽連而不敢重用。而朱允炆一共也就讓耿炳文和李景隆、梅殷這幾人當隊長。也就是耿炳文還拿到了幾塊金牌還因為一點小事被罷免了,李景隆只能統領內衛,根本沒有上陣廝殺的經驗。即使駙馬梅殷是朱元璋留下的顧命大臣,然而除了參加過一次閱兵外再也沒有出席什麼軍事活動。於是,導致帝國的百萬大軍白白丟了性命,反倒讓朱棣勢如破竹。

帝國原本有富裕的兵力,不過在朱棣南下時卻沒有抵抗。當時的衛所制尚未全部崩潰,因此當時地方上的明軍還有一定戰鬥力,這樣在軍力方面,身為三界之主的朱允炆肯定是佔據優勢的。然而駐守在各地的明朝將軍有不少都是藩王保舉上來的,因此這些武將和藩王有密切的關係。而且朱允炆重文輕武,於是當朱棣以“清君側”為由而發動“靖難之役”時,各地的武將就保持中立態度,甚至還有一些巨星直接舉白旗投降了,這可能是朱棣南征成功的關鍵原因。要知道,洪武年間在南京駐紮著48衛大軍,約有40萬大軍,然而當李景隆兩次輸球后,帝國的兵力居然不足了,最終只得從京郊大營調取兵馬,造成了京城內無人防守。雖然也讓大臣們到外面招兵,然而在這些出去辦事的大臣尚未歸來之時,朱棣就迅速度過了長江,直接兵臨金陵城下。

總之,朱元璋在彌留之際幾乎沒有考慮過藩王謀逆,而且也力不從心了,然而就算是這樣,朱棣率軍謀逆的成功率也基本為零。偏偏是因為朱允炆一連串的無稽之談,最終導致自己戰敗,使朱棣成了歷史上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

上一篇:高懷亮的兒子高思是怎麼被殺的?高懷亮的兒子高思為何要殺死兒子?
下一篇:大宋王朝對外戰爭中屢戰屢敗的原因是什麼?宋朝是怎麼走向衰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