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山中宰相是誰?山中宰相李泌為何能成為明朝的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南史·陶弘景傳》,陶弘景長期隱居茅山,屢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請教國家大事,人們稱他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

封建王朝還有另外兩個可以稱之為“山中宰相”的人,一個是唐朝李泌,另一個是明朝姚廣孝。李泌是肅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他在李唐王朝盛世最高峰歸隱,在最危難時出山。三代帝王視之如師,將扭轉乾坤的希望寄託在李泌身上。姚廣孝是大器晚成的代表,四五十歲才遇燕王朱棣,他鼓動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奪取了建文帝的江山,被後世稱為“黑衣宰相”。

然而,在民國時期,也有這麼一位絲毫不遜色於前三者的“山中宰相”,他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一個關鍵人物,在東南互保、立憲運動、辛亥革命中,他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影響巨大的傳奇式人物。人稱“山中宰相式人物”、“民國產婆”、“民國諸葛”。

這位近代“山中宰相”就是趙鳳昌,字竹君,因晚年常在上海“惜陰堂”運籌帷幄,又號惜陰老人。

趙鳳昌

趙鳳昌早年曾經是張之洞的幕僚,後因“張之洞大參案”,當局者為了平衡各方,就讓趙鳳昌作了張之洞的“替罪羊”予以革職勒令回籍,從此趙鳳昌對仕途功名心灰意冷,他決心從此不再涉足官場,但是他的政治熱情並未減退。

趙鳳昌本是清末“立憲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自清政府組建“皇族內閣”之後,他徹底看清了滿清假立憲的面孔,於是開始暗中為立憲派(包括袁世凱)與同盟會之間牽線搭橋,意圖聯合反對滿清。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趙鳳昌立即召集並邀約江浙立憲派首領雷奮、沈恩孚、楊廷棟和同盟會員黃炎培到他家——上海惜陰堂“商討時局前途應付方法”。

11月12日,趙鳳昌和張謇等人發起,邀請已獨立各省諮議局代表和部分革命黨人在上海方斜路江蘇教育總會召開了臨時政府籌備會議,決定成立“全國會議團”,採用共和政體。11月15日,“全國會議團”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的名稱在滬成立,這期間趙鳳昌還提出過一個聯絡袁世凱共同倒清的方案,得到大多數代表的認可,為此,趙鳳昌透過自己的關係建立了一個與袁世凱傳遞資訊的通道。趙鳳昌在整個臨時政府的籌備中扮演了幕後軍師的角色。

那時,趙鳳昌的住所——上海惜陰堂“成為當時討論國事的會場”,黃興、宋教仁、陳其美、黃郛、譚延闓、李書城、李烈鈞、柏文蔚等革命黨都督和將領均與他過從甚密,“惜陰堂賓客雲集,論政以外,兼及論軍”。更有甚者,闊別祖國16年的孫中山抵達上海,第一件事就是造訪惜陰堂,向趙鳳昌徵詢對當前局勢的看法,足見趙鳳昌在革命黨人心目中的分量;趙鳳昌於是向孫中山分析了國家大勢,提出“三慮”和“三策”,孫中山由衷歎服。

孫中山像

在隨後的南北議和中,趙鳳昌起著重要的作用。根據馮耿光《蔭昌督師南下與南北議和,辛亥革命回憶錄》(六),第363頁描述:伍廷芳“名義上是南方總代表,實際上做不出什麼決定,真正能代表南方意見,能當事決斷的倒是這個趙老頭子”。而且很有意思的是,這次議和有關會議情況的電報,白天打出去的和晚上打出去的完全不同,重要問題都是在夜裡談的,而且都是在上海惜陰堂裡談的。最後南北議和得以圓滿收官,清帝退位,袁世凱出任大總統。趙鳳昌居功至偉。

南北議和結束後,趙鳳昌拒絕了袁世凱要他到北京政府中擔任“顧問”的邀請,甚至退出了“統一黨”,以示不介入任何政黨糾紛。

袁世凱

後來,袁世凱稱帝並引發了“護國戰爭”,趙鳳昌積極參與反袁的鬥爭;不久又北京發生“張勳復辟”,趙鳳昌再度投入反覆闢鬥爭。

1919年第二次南北議和時,雙方雖然再度將他推為“調人領袖”,但是由於南北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他的努力毫無建樹,從此對國事心灰意冷,埋頭於辭章考據,參禪拜佛。

1938年趙鳳昌逝於上海,終年八十二歲。

在《趙鳳昌藏札》第一百零七冊函電稿中,有趙鳳昌擬定的政見五條:一、保全全國舊有疆土,以鞏固國家之地位;二、消融一切種族界限,以弭永久之競爭;三、發揮人道主義,以圖國民之幸福;四、縮減戰爭時地,以速平和之恢復;五、聯絡全國軍民,以促共和之實行。

憂國憂民的思想,無私無畏的精神,讓人油然而生一絲敬意!

上一篇:趙奢父子是誰?父子都是紙上談兵的代名詞,卻成為一個典型正面典型
下一篇:滿清第一皇后孟古哲哲,14歲嫁仇人,29歲成皇后,最後結局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