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歷史上的皇帝叫法有很多種,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哪個更有氣質?

如果你對歷史感興趣,你就會發現關於皇帝的叫法有很多種。

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康熙皇帝等等。

這幾種叫法有什麼不同呢?

漢文帝、漢武帝、隋煬帝,類似於這樣的什麼什麼帝,這是諡號。

諡號是指人死之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評價的文字。

像唐太宗、唐玄宗、明成祖這樣的什麼什麼祖或宗,這是廟號。

廟號是君主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

明清時期兩字的那個叫年號。永樂、嘉靖、康熙、乾隆這些都是年號。

至於秦始皇,這得另起一行,他這個和上面三類沒啥關係,因為秦始皇覺得自己的功績已經超越三皇五帝,自己創立的帝國可以千秋萬代,所以,他把諡號和廟號統統廢除。

他是始皇帝,二世三世乃至萬世。這個有點像西方君主的叫法,比如拿破崙一世、伊麗莎白二世等等。

皇帝的稱呼這麼多,但還是有規律的。

唐朝之前的皇帝,大多數稱他們的諡號。

漢朝的漢文帝、漢武帝;曹魏的魏武帝、魏文帝;北魏的孝文帝;隋朝的隋文帝、隋煬帝等等。

唐朝到明朝,包括明朝,人們又習慣稱皇帝的廟號。

唐朝的唐太宗、唐玄宗;宋朝的宋太祖、宋仁宗;明朝的明太祖、明成祖等等。

明清兩朝,大多數會用年號代替,嘉靖皇帝、萬曆皇帝、崇禎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光緒皇帝等。

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我看過一些文章,他們認為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是諡號的字數增加以及諡號只褒不貶。

漢朝時期,皇帝的諡號只有兩字,劉徹的諡號是“孝武”。

到了唐朝,字數逐漸上升,唐高宗的諡號是

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再往後發展諡號字數就已經多到無法想象。

乾隆皇帝的諡號為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諡號字數這麼多,念起來太不方便,自然而然諡號的稱呼就被廟號和年號取代了。

還有一個原因,後期朝代的諡號已經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

“諡號是指人死之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評價的文字。”

後來的很多諡號都是隻褒不貶,甚至成了褒義詞的堆砌,那還叫它幹嗎?

我倒是不這麼覺得,其實這個問題沒有那麼複雜。

簡單來講,就是為了防止“撞號”。

明星怕撞衫,皇帝怕撞號。

舉個例子,李世民的諡號是“文皇帝”,廟號是“太宗”,可他的前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皇帝和他撞得死死的。漢朝的劉恆也是太宗、文帝。

歷史上記載劉恆都是以漢文帝代稱,甚至一提起到“文帝”兩字,都不用多想,就是漢文帝。

李世民作為唐朝皇帝的NO1,怎麼能讓他活在漢文帝的陰影之下呢?

所以,既然你用了文帝,那我就用太宗唄!

井水不犯河水,多好啊!

再舉個例子,明朝有一位皇帝,也是太宗文皇帝,誰呢?朱棣。

文帝被劉恆搶走了,太宗被李世民搶走了,那咋辦?

把廟號改了唄,改成啥?成祖,這就省事多了。

當然,後世也叫他永樂大帝,這就是年號了。

唐朝的皇帝發現諡號已經被人用了無數次了,所以就改用廟號;到了明朝,廟號也被人輪了好幾百遍,得,咱們用年號吧!

接下來反駁一下廣大網友

“諡號的字數增加以及諡號只褒不貶”

這兩個觀點。

皇帝的諡號再怎麼長,其實還是有一個核心字眼的。

咱們以李唐為例,找一找這些皇帝諡號中的核心字眼。

唐高宗李治的諡號是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唐中宗李顯的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唐睿宗李旦的諡號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諡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這裡面的弘、昭、興、明,就是核心字眼。

所以,唐玄宗還有另外一個稱呼唐明皇。

還有人說唐朝之後的諡號只褒不貶,已經失去了意義。

可事實上,唐之前的諡號也是褒多貶少,我們以諡號橫行的漢朝舉例。

終漢一朝,皇帝諡號最差的是“哀”,漢哀帝劉欣,但是“哀”並不是一個惡諡,而是帶有憐憫一點的中等諡號。

難道漢朝就沒有爛皇帝?

一般來講,所謂的惡諡都是下一個朝代的人給上一個朝代的末代君主上的諡。

比如隋文帝楊堅給南陳末代皇帝陳叔寶上的諡就是“煬”;

誰曾想天道好輪迴,老李家給他兒子上的號也是“煬”。

僅僅是本朝,基本上不會上特別差的諡號。

畢竟都是兒子給老子上諡,哪有“糟蹋”老子的兒子!

上一篇:24歲杭漂女孩死亡,家人竟說她壓力太大!真相竟然是. . . . . . .
下一篇:【小學生作文】《我的耳朵》,看完我哭了,小學生作文《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