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陳亮是什麼人?一介書生之嘴、布衣之身,大聲疾呼抗擊金人恢復中原

南宋自高宗與金人達成“紹興和議”之後,一直向金奉行屈辱外交,朝野間瀰漫著一股萎靡頹唐的空氣。幸好,悲歌之下,畢竟還有一些仁人志士不甘沉淪,陳亮就是其中之一,他以一介書生之嘴、布衣之身,大聲疾呼抗擊金人、恢復中原,在朝堂之上和士大夫之間,掀起了巨大的議論風潮,給低迷計程車氣,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陳亮,字同父,婺州人,出生於一個家境漸衰的地主家庭。陳亮博學聰慧,才氣超邁,好議論,喜談兵,寫起文章來洋洋灑灑,下筆千言。1161年,他根據自己多年深入研讀的史籍,細緻考察韓信、劉徹、曹操、諸葛亮等風雲人物的成敗得失,寫成《酌古論》一書,以文武互參的理念,得出了自己古為今用、指導實際的獨特見解,使之成為了“可以觀,可以法,可以戒,大則興王,小則臨敵”的一部知往鑑今、別具一格的軍事史著作。這一年,他才剛剛十八歲。

時任婺州(今浙江金華)知州的周葵讀了《酌古論》後,對這位年輕人的才華識見驚歎不已,讚譽陳亮將成“他日國士”,引為上賓。後來,周葵歸朝出任參知政事(副宰相),攜陳亮入京師,凡前來議事的朝臣大吏,周葵都一一給陳亮引見,陳亮因此結交了許多名士豪傑,眼界進一步開闊。周葵希望陳亮研究正統學問,授他以《大學》《中庸》,陳亮跟隨學習一段時期後,認為救世濟時,這種“道德性命之學”究竟用處不大,後來偏離了這一方向,朝著自己更感興趣、於時更有益、與人生理想更契合的方向發展和掘進了。

那麼,陳亮的人生理想是什麼呢?從他三次以布衣之身向皇帝宋孝宗的上書中,便可一窺究竟。

第一次是在乾道四年(1168)。因為隆興元年(1163),宋孝宗發動了反擊金軍的“隆興北伐”,由於太上皇趙構的反對,以及各路抗金將領不和,北伐以失敗告終。隆興二年底,在趙構的干預下,朝廷向金乞和,達成和議,規定金宋兩國皇帝再次以叔侄相稱,南宋再次向金割地賠款,南宋再次背上恥辱的包袱。然而,隨後數年間,滿朝文武不僅不感到恥辱,許多人甚至還很高興,說幸虧用土地和金錢換取了和平,國家和百姓終於得到了休養生息。道理上看似通順,看似合情合理,然而,這卻是越過底線的情理,恥辱的和平叫什麼和平?

陳亮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一點。當時,他正在太學學習,他看到大家對俯首稱臣不以為恥、反以為幸時,內心充滿憤懣,他冒著極大風險,向宋孝宗連上五章,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中興五論》。《中興五論》一千八百多字,包括中興論、開誠論、執要論、勵臣論、正體論五章,是陳亮心憂天下而向當政的宋孝宗提出的強本固基、興國安邦之策,凝聚著他的心血,也體現了他的政治智慧。但《中興五論》呈宋孝宗閱後,卻如泥牛入海,杳無音訊。

第二次是在淳熙五年(1178)。當時,三十五歲的陳亮,又連續向宋孝宗上書三篇,談古論今,針砭時弊,批評南宋屈辱的外交,一蹶不振計程車氣。他在縱談國是的同時,還提出了不少關於抗金北伐的具體策略,比如,他建議遷行都於建康(今南京),置行宮於武昌,這樣,進可攻、退可守;又比如,他建議朝廷在確定對金的方略上,不要把長江當做防守的天險來固守,而要將其當作北伐的跳板來打造,隨時準備打過長江去。如此等等,其中不乏真知灼見。這裡,他十分清晰地表明瞭自己的政治理想,那就是抗金北伐、恢復中原。

只是,宋孝宗收到上書後,雖然為之“赫然震動”,甚至準備給陳亮開特例封官,但對他的建議卻依然不置可否,封官不過是博一禮賢下士之虛名而已。陳亮獲悉後,非但沒有大喜過望,反而因皇帝不用建議、折衷安撫的作為而大失所望,哈哈一笑說:“吾欲為社稷開數百年之基,寧用以博一官乎!”說完,拂袖而去,回鄉授徒講學去了。

第三次是在淳熙十四年(1187)。當年,太上皇趙構去世,金人派來使者弔唁,使者傲慢無禮,朝野為此議論紛紛,陳亮再次上章說:“秦檜以乞和而誤國二十餘年,以至天下之士氣蕩然無存。如今太上皇既已去世,天下英雄豪傑都在觀望陛下的舉動,陛下難道難道忍心讓二十年間萎靡計程車氣,繼續萎靡下去嗎?”在希望宋孝宗振作的同時,他又建議宋孝宗命安排太子監軍,集中天下兵馬於建康,積極籌備,銳意北伐,一鼓作氣,恢復中原。然而,此論一出,朝中立刻叫囂聲、責罵聲一片,他們紛紛指責陳亮不知天高地厚,紙上談兵,盡是狂怪之語。而此時的宋孝宗呢?也正忙著將皇位禪讓給太子趙惇,打算一邊休息去了,當然再不會再操心什麼勞什子北伐。於是,疏入不報。

這三次上書,非常全面地表現了陳亮的政治抱負和理想。他在《中興五論》中就明確說自己:“十八、九歲吋,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他也曾在《甲辰答朱元晦書》中對朱熹說:“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自謂差有一日之長。”可以看出,他早已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絡在了一起。

正是這種遠大的理想抱負,讓陳亮有了以學問發之於外的義薄雲天的豪氣。但是,也正是這種理想抱負,使他在平庸內斂計程車大夫們中激起了反感。他們對於陳亮的態度是:“不以為狂,則以為妄。”所以,在朝中上至宰相、下至末吏,陳亮得罪了一大批人,這些人把他視作“眼中釘”,一有機會,就往死裡整,甚至沒有機會還會“創造”機會整他,他為此吃盡了苦頭。其中,就包括三回莫名其妙的入獄經歷。

第一回是1178年,他上書宋孝宗,在批評朝政的同時,還大肆批評朝廷大臣對外的苟且和對學問的空談,遭到了很多人的忌恨,於是,“不以為狂,則以為妄”。孝宗欲封他官,他拂袖而歸,經常與那些狂朋怪友胡吃海喝,喝醉了就口出狂言。當年陳亮參加科考,何澹任主考,曾黜落他,陳亮為此多次言語衝撞何澹。有個忌恨陳亮的人,便把他醉後狂言向時任刑部侍郎的何澹告發,何澹為此將陳亮下獄,嚴刑拷打,以至體無完膚,斯文掃地。最後還是宋孝宗明白,他說:“秀才醉後胡言亂語,何罪之有!”才放了。

第二回是上回宋孝宗赦他無罪不久,陳亮家童意外殺人,湊巧的是,被殺者曾經羞辱過他的父親,死者家屬便懷疑此事為陳亮指使,將陳亮告到了官府,官府將陳亮父親關押於本州監獄,而將陳亮交大理寺嚴辦。陳亮因此又蹲了一段時間的監獄,後在和他最要好的朋友辛棄疾的竭力營救下才得到釋放。

第三回是1188年,也是陳亮向宋孝宗第三次上書之後,因他批評朝官大臣們的語言更加耿直,又觸怒了許多人。回鄉後,在一次鄉下喝喜酒的過程中,同桌某人喝完喜酒回去後忽然死了,其家人竟然狀告陳亮下毒,朝中對陳亮痛恨的人正好落井下石,他又被關進了大獄。第二年,大理寺少卿鄭汝諧向當時的皇帝宋光宗求情,陳亮才獲赦免。

這三個案子,看似毫無關礙,實則有一定的內在聯絡,就是因陳亮的“狂怪”,更直接的說,就是陳亮對士大夫們直言不諱的批評,激怒了那些得過且過、安於一隅的官僚們。正如前文所言,對於口出狂言的小小秀才陳亮,他們一有機會,就會往死裡整,沒有機會也會創造機會把他整,所以磨難連連,備受打擊,陳亮吃盡了苦頭,可謂九死一生。

然而,陳亮從未因此而軟弱、順從和苟且,他依然堅持自己的抗金理想。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五十一歲的陳亮參加了當年的禮部考試,一路過關斬將之後,被禮部以第三名的好成績報到了宋光宗案頭。宋光宗在殿試策論環節與陳亮的對談中,因為在談及“禮樂刑政之要”時,講到了皇帝與太上皇之間如何處理父子關係的問題,深得宋光宗認同,便親自將陳亮撥擢為第一,欽定為狀元,還賜詩以示褒獎。

陳亮接受皇帝賜詩後,特作《及第謝恩和御賜詩韻》一詩謝恩,詩曰:“雲漢昭回倬錦章,爛然衣被九天光。已將德雨平分佈,更把仁風與奉揚。治道修明當正寧,皇威震迭到遐方。復仇自是平生志,勿謂儒臣鬢髮蒼。”在這首獻給皇帝的和詩中,陳亮慷慨激昂地表達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負,那就是“復仇自是平生志”。所謂復仇,就是復金人的亡國之仇。

陳亮一生,曾經多次以布衣之身向宋孝宗上書,直陳抗金恢復之志,進獻富國強兵之策。他在最初向宋孝宗提出的《中興五論》中,對政治、經濟、軍事、財政、法制、風俗等方面,就提出過許多有利於國家振興的而且非常具體的改革意見。在淳熙年間的上書中,他又更為簡潔、成熟而精煉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希望宋孝宗加快政治制度改革、人才制度改革,振作起來,鼓舞士氣,凝聚人心,積極北伐。包括在寫給宋光宗的謝恩詩中,他所說的也依然是這些永恆的話題。

可以說,陳亮一輩子都在為強國夢想、復仇理想、恢復大計鼓與呼,而且不怕打擊,矢志不移,寧死不屈。

上一篇:秦始皇陵為什麼沒人敢挖?看完衛星雲圖後,專家:不愧是千古一帝!
下一篇: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劉邦北伐失敗的原因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