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三十六計故事全集:第一計瞞天過海,其他故事全集,該如何理解呢?

第01計 瞞天過海

題解

瞞:隱瞞,隱藏實情,不讓別人知道。天:天子,即皇帝。瞞天過海原意是指用各種巧妙的偽裝,遮擋住皇帝的視聽,瞞騙他上船,使其在不知不覺中跟隨大隊人馬安全順利地渡過大海。引申為用偽裝的手段做掩護,瞞哄對方,暗中行動。

原文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註釋

備周則意怠:備,防備。周,周密、周到。意,意志、思想。怠,懈怠、鬆懈。全句意為:防備十分周密,容易使自己有恃無恐,意志鬆懈。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陰,這裡指的是秘密謀略。陽,這裡指公開的行動。對,對立、相反的方面。

譯文

防備周密,往往容易導致思想麻痺,意志鬆懈;常見的事情就不會產生疑惑(以致喪失警惕)。陰謀就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之中,並不是與公開行動相對立的。最公開的行動當中往往隱藏著最秘密的陰謀。

按語

陰謀作為,不能於背時秘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昔孔融被圍,太史慈將突圍求救。乃帶鞭彎弓,將兩騎自從,各作一的持之。開門出,圍內外觀者並駭。慈竟引馬至城下塹內,植所持的射之,射畢,還。明日復然,圍下人,或起或臥;如是者再,乃無復起者。慈遂嚴行蓐食,鞭馬直突其圍;比敵覺,則馳去數里矣。

註釋

不能於背時秘處行之:背時,趁著沒人在的時候。秘處,隱秘之處。全句意為:(機密的謀略)不能在揹著人的時候或者是隱蔽之處進行。愚俗之行:愚,愚蠢。俗,庸俗、鄙俗。全句意為:這是愚蠢、鄙俗的人的行為。謀士:智謀之士。的:這裡是指的箭靶。植:這裡是指的樹立。比:這裡作“等到”解。

譯文

施行秘密的謀略,不必選擇揹著人、隱蔽的地方進行。趁黑夜行竊,鑽進僻靜的巷子裡殺人,(這些)都是愚蠢、鄙俗的人的行為,真正的智謀之士是不屑於這樣乾的。昔日孔融被圍,太史慈要設法突圍救援,便騎著馬,執著鞭,帶上弓箭,領著兩名騎士做隨從,並讓騎士各自拿著一個箭靶,開啟城門走了出去。(這時)城內的守軍和城外的圍兵見了都大吃一驚卻只見太史慈等人牽著馬走進了城下的塹壕裡,立上箭靶,在那裡練習射箭;練完了箭,便又回城了。第二天又照樣如此,那些圍城的敵兵便有的躺著,有的站著觀看,神色不顯得那麼驚奇了。如此這般地一連練習了好幾天,那些圍城的敵兵便(漸漸習以為常)一個個躺在地上,連看都懶得起來看了。這時,太史慈(認為時機已到),便整好裝,吃飽飯,飲足水,揚鞭策馬,徑直突圍而去。等到敵兵發覺時,他已經馳出數里之遠了。

傳世典故

典故出自《永樂大典·薛仁貴徵遼事略》。唐太宗御駕親征,統兵三十萬,欲取高麗。路過遼東,見到距長安五千餘里的遼河水,皇帝即產生了後悔之心。不數日,來到海邊,那波浪滔天的汪洋大海,又使皇帝產生恐懼,後悔當初沒有聽從謀士們的勸告。東望高麗,隔海千里,皇帝找來前部總管張士貴問計。張士貴無奈,只好請薛仁貴於帳下。薛仁貴獻計說:“現在天子只是擔憂大海難渡,無法征討高麗,我有一計,可以讓千里海水,到明天就不見了半點。無論是太宗皇帝,還是士兵,都如同在平地上一樣,平平安安地渡過大海。”於是他們就向皇帝稟告說:在附近的海上,居住著一位豪富老人,願為您的三十萬兵馬提供糧草,太宗皇帝非常高興,宣豪富老人進見。豪富老人讓唐太宗前去海邊親自驗收。當文武百官隨太宗皇帝來至海邊時,只見眼前上萬間房屋都用彩幕遮圍著。老人將皇帝請進一間四壁掛著彩繡,地上鋪著地毯的屋子。皇帝入座,百官進酒,說說笑笑,好不熱鬧。過了一會兒,只覺得四面的帷幕被風吹得呼呼作響,嘩嘩的濤聲如雷震響,桌子上的杯子盤子翻落在地,身體也坐不穩。這時皇帝心生疑惑,命人揭開圍幕觀看,只見一望無際的滔滔海水,分不清東西南北,太宗驚恐問道:“這是什麼地方?”張士貴起身回答說:“這就是我們過海的辦法,藉著風勢,已快到東岸了。”就這樣,太宗皇帝在不知不覺中被人渡過了大海。

用計錦囊

“瞞天過海”是使用偽裝的手段作掩護;利用機會、乘人不備來獲得成功的策略。也就是在外表上裝作就要採取行動,對對方保持警戒之心,但實際上卻不採取任何行動。如此反覆偽裝,使對方誤以為這僅僅是虛張聲勢,而慢慢怠於警戒。這時,即刻抓住對方的疏忽,乘虛而入,給予致命的一擊。總之,採取各種隱蔽措施,躲過敵方的偵察、監視和封鎖,順利地實現己方的動機。瞞天過海的關鍵在於一個“瞞”字。瞞得過則大功告成,瞞不過則弄巧成拙。但是,“瞞”不是最終目的,而是“過海”的必要手段。

含義

瞞天過海的情形很多,大而言之,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隱跡潛蹤。即把自己的蹤跡隱藏起來。如果自己把行蹤隱藏起來,那麼對方就無法判斷我方行動的方向和位置。在這種情況下,對方處在明處,我方處在暗處,我們就可自由靈活地行動了。

二、轉移視聽。即把對方的注意力轉移到公開的行動上來,而使其忽略在這種公開行動中隱藏著的不公開行動。如果以一種行動來掩蓋另一種行動,那麼對方就會被迷惑,進而產生一定的盲區,我方便可在對方的盲區內行動而不被發現。

三、示假隱真。就是向敵人顯示一定的假象,而把真的行動或意圖掩護或隱蔽起來。

四、陽奉陰違。表面上的服從可以騙得信任,暗中另自行事則可以實現自己的真正圖謀。

對策

對瞞天過海之計,可採取如下防範對策:

一、發現疑點。俗話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無論事情做得怎樣隱蔽、神秘,總要露出一些蛛絲馬跡。我們便可抓住這些可疑之點,順藤摸瓜,見微知著,發現敵人的真正意圖。

二、寧有虛防。做到“寧使我有虛防,無使彼得災害”,只有把對方時時置於我方嚴密的監視和控制下,我方才能不被矇蔽和欺騙。

三、及時反饋。無論發現對方有什麼新的動向,特別是在策略行為方面的變化,都要及時發現,並進行全面的資訊反饋,做出準確的判斷。

四、窮追不捨。如果發現對方正在渡海或者已經渡過大海,我方也絕不要輕易放他們逃走,要堅決窮追不捨,以挽回損失。要想追上已經逃走的敵人,就要有比敵人更快的速度,或者選擇比敵人更近的路徑。

用計範例

魚臭惑眾趙高篡權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冬天,秦始皇再一次巡遊東南,小兒子胡亥與左丞相李斯陪同左右。在巡遊返回的路上,秦始皇病倒了,病情惡化,便命令趙高寫成詔書賜給在邊疆給蒙恬作監軍的長子扶蘇,命他:“立即回咸陽,主持喪事,然後安葬。”秦始皇病死在沙丘平臺宮。丞相李斯擔心皇上在都城外死去,諸公子和天下百姓有可能趁機作亂,於是隱瞞訊息沒有發喪,將棺木放在溫涼車中,派自己親信的宦官駕車,每到一地照舊進呈飯食,百官奏報政事也照樣進行,由最寵信的宦官傳話允准。只有胡亥、趙高以及最寵信的五六個宦官知道秦始皇已經死去。

當初,秦始皇器重蒙氏兄弟,對他們特別信任。蒙恬帶領重兵守衛邊疆,其弟蒙毅在朝廷中參謀決策,兄弟兩人被稱為忠信之臣,所以即使是將軍、丞相也不敢與他們比一下高低。趙高小時候就被閹割,秦始皇聽說他體力強壯,又通曉監獄的法規,就額外提拔他做了中車府令,讓他教胡亥學習法律。胡亥對他非常信任。後來趙高犯罪,秦始皇派蒙毅審理他的罪案。蒙毅依法判處他死刑。秦始皇念他處事機敏,就特別赦免了他,並且恢復了他原來的官職。趙高既然一向得到胡亥的信賴,而且又怨恨蒙氏兄弟,便趁機勸說胡亥假傳始皇帝的聖旨,誅殺扶蘇而立胡亥為太子。胡亥欣然聽從了他的計謀。丞相李斯考慮再三,認為趙高的計謀對自己有利,就與他合謀,假稱接受始皇帝的遺詔,將胡亥立為太子。於是改寫詔書給扶蘇,責備他沒有能力開闢疆土創立功業;將軍蒙恬不能矯正扶蘇的過失,還參與謀劃,全部賜死,把兵權交給副將王離。公子扶蘇接到詔書,流下眼淚,進入內室準備自殺。蒙恬趕來勸他說:“陛下在外巡視,並沒有立太子,派臣下率領三十萬大軍守衛邊疆,由公子任監軍。今天一個使者忽然到來,我們馬上就自殺,怎麼知道其中沒有奸詐?等請示之後證實確是皇上的旨意,再自殺也為時不晚。”使者連連催促他們自盡,扶蘇對蒙恬說:“父親賜命兒子死,何必再請示。”隨即自殺。巡遊的皇家車隊從井陘趕往九原,時值暑期,車中的秦始皇屍體已開始腐爛、臭氣熏天。李斯迫不得已下令跟從的官員設法在車上裝載一些鮑魚,利用奇臭的魚味來迷惑眾人,使人分辨不清究竟是什麼臭味。他們直到回到咸陽後才正式給秦始皇發喪,太子胡亥正式繼承帝位,稱秦二世。

陳平隱忍避呂后

陳平足智多謀,輔佐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因此被劉邦封為曲逆侯。漢惠帝劉盈死後,太后呂氏開始專權。陳平這時雖然擔任丞相,但內心對呂后肆意專權十分不滿。他知道呂后忌恨有才能的大臣,而自己的文武才能遠在其他大臣之上,應該躲避呂后的鋒芒,保住丞相地位,等待時機削弱呂氏的權力。從此,陳平假裝放浪形骸,整天沉溺在美酒女人之中。到上朝的時候,他唯唯諾諾,從不明確發表意見,表現出一副痴愚的樣子,以免引起呂后討厭。他雖然位高權重,卻百事不管。後來,呂后打算將呂姓的人立為王,徵求陳平等人的意見,生性直爽的王陵回答說:“高祖曾經殺白馬訂立盟約,規定凡是不姓劉的人當王時,天下人應聯合起來討伐。現在立呂姓的人為王,是違背先帝的誓約。”呂后聽後大怒。陳平的回答卻令呂后喜笑顏開:“以前高祖平定天下之後,便擁立姓劉的子弟為王,現在是太后當政,想立姓呂的子弟為王,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呂后對王陵的話懷恨在心,剝奪了他的丞相大權,降職為太傅。陳平卻因迎合呂后心意而繼續受重用。陳平心中暗喜自己表演得不錯。陳平繼續表演下去,呂后日益欣賞他的“忠厚”,又是賞賜又是封侯,以示恩寵。然而,呂后一死,陳平便與周勃共同策劃,剷除呂氏勢力,誅殺呂產、呂祿等人,平定了諸呂叛亂。陳平和周勃擁立漢文帝劉恆,恢復了劉氏天下,他們兩人任丞相。西漢眾多大臣中,最為足智多謀者,當數陳平。當年輔佐高祖劉邦時,頻出奇計;後來大權在握,又能審時度勢,不僅不濫用權力,而且設法制止了權力被非分之徒篡奪。其中原因,正在於陳平悟透了“因利制權”四個字。權力的確可以為人帶來眾多方便與好處,自古至今都是人們追求的重要物件之一。然而,正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一樣,權力可使人野心膨脹,也可使人死無葬身之地。因此,如何運用權力,大有文章可做。根據實際需要和不同的利害情況,靈活地運用權力,便叫作“因利制權”。陳平針對當時呂氏掌權的客觀情況,不與之發生正面衝突,用瞞天過海之計避其鋒芒,待日後時機成熟時東山再起。

王著矯詔除佞臣

元滅掉南宋,統一全國以後,元世祖忽必烈逐漸疏遠了在元朝建立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的漢族官僚,而對色目人特別加以重用。中原初平,阿合馬得到元世祖的寵信,主管中央財政。他巧立名目,大肆搜刮,權勢日重。阿合馬得勢後,排除異己,打擊開國老臣。許多忠臣良將,特別是漢族官僚都遭到阿合馬的陷害。阿合馬的驕恣橫暴激起了朝野上下的強烈不滿。公元1282年3月,元世祖依照慣例前往上都開平府,皇太子真金也陪同前往。行前,元世祖詔諭阿合馬留守大都。蓋都千戶王著和高和尚兩人多次私下交談朝中之事,都對阿合馬恨之入骨,但苦於阿合馬權大勢重,耳目眾多,一直找不到機會剪除這仇敵。他倆認為這次世祖遠行,是除掉阿合馬的一次絕好機會。十七日,王著、高和尚在大都城北集合手下親信,分派一部分前往居庸關,控制住進京的要隘,另一部分則由王著、高和尚親自指揮調遣。他們搞來東宮太子的儀仗,假借太子還都做佛事的名義,誑使阿合馬迎接,準備伺機幹掉他。他們混在皇太子的儀仗中,浩浩蕩蕩向健德門進發。將近中午時分,王著又派人假傳皇太子旨諭,命樞密副使張易發兵,於當夜在東宮集結。最後王著本人去見阿合馬,通知他皇太子將回京,命他召集中書省官員到東宮前等候。阿合馬接此命令後將信將疑,當即派中書右司郎中脫歡察兒領數十騎出健德門,探問究竟。脫歡察兒一行出城十餘里,正與擁儀仗乘轎而來的假皇太子的大隊人馬相遇,當即盡被處死。王著怕再生枝節,即命大隊加快前進。這時天已入夜,在人馬喧囂、燭光旗影中,假皇太子的儀仗隊來到東宮西門外。阿合馬和中書省眾官正在宮外迎候。假皇太子當即呼喚省官前去,當著眾官的面,假皇太子厲聲責問了阿合馬幾句。阿合馬一時給弄得真假難辨、迷惑不解,這時立在一旁的王著將其拉將過去,說時遲那時快,只見王著長袖一挽,露出銅錘,一錘砸了過去,當場將阿合馬砸得腦漿迸裂,一頭栽倒在地。眾官員被眼前突然發生的事變嚇呆了,一個個不知如何是好。眾衛兵一擁而上把王著捆綁起來,高和尚趁亂溜走了。元世祖接到京都的報告後,大為震怒,立即馳返京都。次日,元世祖下令將王著、高和尚、張易處死,王著臨刑前神情自若,大呼: “王著為天下除害,今死矣異日必有為我書其事者。”後來,元世祖終於瞭解了阿合馬的罪惡,後悔錯殺了王著。

燕王裝病起兵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因繼承人皇太子朱標早已亡故,由長孫繼位,亦即建文皇帝。建文年紀雖小,卻相當精明,為使皇權免於受威脅,大刀闊斧地來了個削藩運動,逐步把對皇朝有威脅的勢力肅清,只有寧王和燕王因環境特殊,還未敢對他們遽然下手。燕王也相當精明,他最清楚自己的處境,便一直詐病,此舉無非使朝廷不疑他有變。建文帝並不因他“病重”而鬆懈,派親信張為燕京布政使,謝貴為都指揮,把燕地文武兩權奪了過來。燕王眼見這種奪權把戲,無非因自己而發,為保全性命起見,便詐癲扮傻,溜出王府,整天在街邊遊蕩,口出狂言,見物就搶,十足一個瘋子。建文帝得知便立即採取行動,密令城防副司令張信對燕王下手。張信原是燕王親信,不忍對他下手,便拿出建文帝的手諭去見燕王,說:“朝廷命我擒拿殿下,如果殿下有意當皇帝,就坦誠相告,讓大家想個辦法,否則便是肉在砧上,宰割由人。”燕王一見,忙向張信叩謝,商量救急之計。張信依計行事,當晚下令把燕王的部將全體逮捕,說是有造反嫌疑,要押赴朝廷處決。這一著無非掩人耳目。他又暗中派出精壯士兵,埋伏在東殿兩旁;宮門內外,密佈便衣警探。第二天,燕王聲稱病已好了,要宴請張信、謝貴二人。張、謝兩人帶了很多衛兵前往。到了禮端門,燕王扶杖把他們迎進去,衛隊卻被拒於門外。宴會行酒間,一片歡樂氣氛,左右侍衛獻進幾個西瓜,大家都吃起來。燕王忽將手上的西瓜往地上一摔,這原來是個暗號。兩旁埋伏計程車兵一見,即擁了出來,不由分說就把謝貴斬首,隨即起兵發動“靖難之役”,不久便攻破皇城,建文帝不知所終。燕王詐癲扮傻,瞞天過海,不但沒被建文帝翦除,反而奪了皇權,當上了皇帝。

上一篇:隋唐時期的兩位無敵將,一人橫勇無敵,另一人一勝二敗成千古經典!
下一篇:三國時期的武將都有哪些?文丑、呂布、趙雲、張遼、張遼誰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