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張飛說:你們不出兵伐吳,我就不會出兵伐吳!,你說的是什麼?

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堪稱是千年以來的佳話。劉備以匡扶漢室為己任,關羽、張飛同樣是如此。劉、關、張,在將近奮鬥了35年之後,終於劉備從昔日的草根,逆襲成為漢中王。然而,在這個時候關羽卻因為孤兵深入,最終被曹操、孫權給聯手除掉。

然而,張飛呢?說起來就更慘了,老張一心想為二哥關羽報仇,但是大哥劉備在當上皇帝之後,不得不聽取諸多大臣的意見,因而遲遲沒有發兵攻打東吳。然而,張飛是個暴脾氣,他親自上成都面見劉備。聲稱,如果大哥不願意出兵伐吳,我拼掉老命也要去找東吳算賬。

飛曰:“他人豈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軀與二兄報仇!若不能報時,臣寧死不見陛下也!”

此話,不用懷疑絕對雖猛張飛說出來的,雖然張飛已經50多歲了,但是他的火暴脾氣卻是一點沒有改變。張飛責問,加上劉備本人也有心伐吳,因而劉備終於下定了決心,親自統兵伐吳。

然而,就在大軍出發之前,張飛亦被下屬殺害。其根本原因呢,就是張飛不體恤下屬,讓他們迅速完成任務。

卻說張飛回到閬中,下令軍中;限三日內製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

當時張飛讓範疆、張達二人負責督辦此事。由於事出突然,範疆、張達二人便向張飛請求,希望多寬限幾天,然而張飛卻大怒,而且還把範疆、張達二人狠狠狠打了一頓。是夜,悲劇就發生了。

昔日好哥們,關羽、張飛相繼離世,這對於劉備來說是一個天大的打擊。伐吳已成定局,用劉備的話來說就是必掘孫權三代祖墳,方可解恨也!

秋七月,遂率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當時,劉備率有大概5萬左右蜀軍,這些軍士都是精兵。然而,再讓馬良聯合蠻夷大概1萬人馬。總兵力,將近6萬,由劉備親自帶領,向東吳開拔而去。

劉備本打算一舉蕩平東吳,為關羽、張飛雪恨。但是,蜀軍卻被陸遜的火攻計打敗,不但損兵折將,而且連自己的老命也差點丟在了夷陵。

先主自

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

兵敗之後的劉備,在白帝城駐守,後來沒過多久,劉備也沒能支撐下去,的確對於劉備來說,打擊實在是太大了,報仇不成,而且還損兵折將。辛辛苦苦帶出來的兵士,也毀於一旦。

在劉備往升極樂之前,他把蜀中的政權全部都交給了諸葛亮掌管。在諸葛亮接手蜀漢之後,他對內治理政務,掃平動亂,平定南中,對外修好孫權。理論上來說,諸葛亮應該出兵伐吳,以雪劉、關、張之恨。但事實上呢,諸葛亮卻結好了孫權,還是主動遣使去結孫權。

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

諸葛亮為什麼要如此做呢?東吳可以說是蜀漢的仇人,諸葛亮當時為什麼不在國力日漸恢復的情況下發兵為劉、關、張報仇雪恨呢?其實很簡單,主要有4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國賊乃是曹魏。

諸葛亮明白,在劉備去世之後,蜀國的一切之政之事,皆由自己把管。像類似蔣琬費禕董允等,雖然能力不錯,但他們幾乎都是一張白紙,可以培養,但絕對不可獨任。

說白了,也就是在劉備死後,蜀國必須要有一個休養生息的時間。同時,最重要的是國賊還是曹魏,而並非孫權。就像諸葛亮當年下山之前所講一般。東吳只可以為援,不可圖。至少在曹魏足夠強大之時,只能結好孫權。這也正是當時,劉備伐吳。諸葛亮、趙雲等大臣執意勸阻的根本之所在。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諸葛亮不伐吳其實還有第二個考慮。

第二個原因,蜀國內亂尚未停歇。

三國志記載:“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你看一下,當時在劉備去世之後,蜀國內部也開始活動頻繁,南中孟獲不服,加上東州、益州、荊州各個派系的人物需要重要調和勢力,儘量做到勢力平衡,這需要時間。

考慮到,新國剛剛成立,加上老主公劉備去世,國中內亂又起,諸葛亮才讓鄧芝及陳震趕赴東吳以重修兩國關係。

除開上述兩個原因之外呢,其實還有一個原因,也就是第三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為北伐做準備。

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諸葛亮在《隆中對》之中講過,要以東吳為援,共同伐魏。因為此時,曹魏仍然是最強大的。試想,如果諸葛亮在蜀國國力逐漸恢復之後,便對吳用兵,那麼蜀國就是自取滅亡。

一來,曹魏會趁著蜀國對吳用兵之際,出兵攻打蜀國。二來,自此之後再無盟友相助,即使是出兵做做樣子、擺擺假陣勢的盟友都將失去。三來呢,諸葛亮北伐時,需要東吳的策應。具體情況見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時,東吳的推動作用。

《資治通鑑》:秋,八月,吳王至皖,以陸遜為大都督,假黃,親執鞭以見之;以朱桓、全琮為左右督,各督三萬人以擊休。休知見欺,而恃其眾,欲遂與吳戰。

在資治通鑑的記載之中可以看出,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時,東吳其實是先與曹休大打了一場,而且最終的勝利者乃是東吳。因此呢,諸葛亮才在第一次北伐失利之後,迅速發兵,想打曹魏關中一個措手不及。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

結果很尷尬,陳倉郝昭已經有了非常堅固的防禦工事,諸葛亮讓數萬大軍猛攻20多天,依然沒能拿下,最終因為糧食問題不得不撤回漢中。說到底呢,利用東吳共同圖魏,乃是諸葛亮不發兵攻打孫權的原因之一,但絕非僅僅是因為這個原因。

第四個原因,非常現實,在劉備死後大概40年後,也就是公元263年,蜀漢滅亡之時,當時世人才明白諸葛亮為何一生都不發兵攻打東吳的真正原因,答案也終於浮出水面!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先來看兩個史料記載:

1、《晉書》:吳聞蜀敗,及鍾會、鄧艾死,百城無主,吳又使步協西征,憲大破其軍。孫休怒,又遣陸抗助協。憲距守經年,終不能破!

2、《三國志·卷四十一·蜀書十一·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是歲,蜀並於魏。弋與巴東領軍襄陽羅憲各保全一方,舉以內附。

上述記載了兩個人的相關事蹟,一個乃是霍弋也就是國士霍峻之子,他後期在蜀漢統南中諸郡。另外一個人乃是羅憲,此人跟霍弋一樣都是忠肝義膽,能力優秀之武將。

公元263年,也就是蜀漢面臨滅頂之災時,他們二人都上書,要求帶兵入成都共同抵禦鄧艾、鍾會的進攻,只不過呢,劉禪沒有同意,最終導致蜀漢被滅!

為什麼要說,霍弋、羅憲二人呢?很很簡單,他們二人與諸葛亮為何生平都不出兵攻打東吳有關。

霍弋世戍南方,愛國之人。而羅憲,駐守永安城,乃是第五任永安都督。永安都督,是一個什麼樣的職位呢?很簡單,乃是由諸葛亮帶頭設定,主要就是防禦吳國的重要職位,永安處於蜀吳邊境,永安都督一輩子的事情就是防禦好吳國便可。

第一任永安都督乃是陳到,陳到這個人勇武不亞於趙雲,當年劉備在夷陵大敗也是幸得此人的拼死保護才得以衝出重圍。而且呢,駐守在永安的精兵都是由陳到親自訓練出來的精兵,史稱為白毦兵。

白毦兵到底是個什麼鬼?一共有三種說法,第一種就是劉備早期帶出來的精兵,也就是丹陽軍。第二種乃是馬超的舊部,西涼上兵。第三種就是,西南少數民族兵士,有點類似於無當飛軍的人馬。總之,白毦兵都可以,以一當十,戰鬥力極強。

永安都督一共5任,

李嚴、陳到、宗預、閻宇、羅憲。

其中羅憲乃是最後一任,永安都督,繼陳到之後,防禦東吳的進犯!

《晉書》:吳聞蜀敗,遣將軍盛憲西上,外託救援,內欲襲憲。

當時,蜀漢後主劉禪投降,然而,永安卻一直是完好無損,這個時候東吳便想來佔便宜,孫休讓步協、陸抗西征,但最終也沒能攻下永安城,羅憲一個人在此駐守,抵擋東吳進攻長達半年之久。

其實,在劉備、關羽、張飛,相繼死後,諸葛亮便意識到,對孫權的防禦已經是一個不得不做的功課,因此他才設立了永安都督,而且用蜀漢最精銳的白毦兵來駐守。

文曰“兄嫌白帝兵非精練。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

此乃是諸葛亮寫給東吳哥哥諸葛瑾的書信,信中言明駐守永安城的乃是白毦兵人數萬餘,如果按以一當十來算,也抵得上數萬兵馬了。

總之來說,諸葛亮設定永安都督這個職位,乃是防禦東吳,使東吳人馬終生進不了蜀!在永安駐守的這一萬餘精兵,就連諸葛亮北伐時他都捨不得帶上,其目的就是保障後方的安全。

諸葛亮如此佈局,讓孫權、及江東軍馬一輩子都進不了蜀境,即使不能成功匡扶漢室,也能從正面為劉、關、張出一口氣!如此一來,劉備、關羽、張飛,也就可以瞑目了。

上一篇:慈禧太后為什麼不立載灃為帝,而是立了光緒的侄子載灃?原因是什麼
下一篇:《尋漢計》五一開播,任素汐演繹現實主義喜劇,打工人也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