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黃花崗起義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黃花崗起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公元1911年4月27日,在孫中山先生的領導下,黃興率領的先鋒隊,直撲兩廣總督,發動了中國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向清軍發起猛烈進攻,這一歷史事件,近代史稱為“黃花崗起義”。

《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清王朝完全淪為半殖民半封建政權。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壓榨更加的猖狂,清王朝也已經變成了列強殖民中國的工具,完全沒有了能夠保家衛國的實力和勇氣。

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並於1905年8月創立了民主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在同盟會的領導下,革命黨人發動多次武裝起義,但都因為起義軍準備不足、作戰經驗也不豐富,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1910年2月,中國同盟會在廣州發動了武裝起義,但最後也因為同樣的原因以失敗告終。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志士依然對同盟會充滿信心,為了推動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同盟會決心在廣州發動一次更大的起義。

1911年4月27日,震驚中外的廣州起義爆發,黃興在總指揮部集合起義隊伍,下了總動員令,黃興率領130多名敢死隊員出發直撲督署。督署衛兵雖進行頑抗,但是仍被起義軍攻破,兩廣總督逃往水師提督衙門,黃興火燒了督署衙門後繼續衝殺出來。

黃興領導的起義軍遭到了水師提督派來的北洋軍的鎮壓,黃興率領眾人浴血奮戰,但最終因為寡不敵眾不幸失敗。

起義失敗後,黃興負傷逃回香港,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被捕殺,死難的同盟會會員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遺骸找到並由同盟會成員潘達微以《平民日報》記者的公開身份,在同年5月3日組織了一百多人,將起義軍的遺體安葬於廣州郊外的紅花崗,並將此地改為黃花崗,這次起義也因此被稱作“黃花崗起義”。而被安葬的烈士們,也被稱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黃花崗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意義卻是重大的,加快了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清朝的統治基礎更加動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革命黨人的勇敢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

黃花崗起義的意義不僅僅是打擊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削減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囂張氣焰,經過黃花崗起義,中國人民的意識覺醒了,人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作者:雙清松濤

監製:福泉育林

編輯:文海菊香、山水甘源

審校:延河潤東、山河不染

作者

雙清松濤 文海菊香

上一篇:《指尖少年》最後一個主角,被評為最沒有情懷的甜寵,你覺得呢
下一篇:慈禧太后為什麼不立載灃為帝,而是立了光緒的侄子載灃?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