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唐朝時期的一首詩,寫出了一個人生的最後一刻,寫出了一個王朝的痛

唐開元12年末,黃沙漫卷旌旗飄揚的大漠邊關,迎來了一位27歲的年輕詩人,彼時的大唐已經進入中華歷史上鼎盛的開元盛世。

這個帝國的每一個子民在享受蔭庇的同時,都渴望為這個幅員遼闊的帝國,再增加一星半點的榮光。戍守邊關為國征戰,已經不再是士兵和將軍的事情了。

即便是像年輕人這樣的文弱書生,也想要為祖國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盛世太平刺激了無數文人sao客創作的靈感,如李白,賀知章,王維等在這空前的繁榮裡,盡情揮灑他們的詩情,但隨著他的出現,盛世詩風開始有了新的變化。

原本只有寥寥幾人苦撐的邊塞詩,頓時如異軍突起一般在盛唐的詩壇裡雄據一席。而這一切都歸功於這個27歲就敢單槍匹馬,遠赴河隴,盡覽玉門煙塵的年輕人。時光流轉,千年光陰隨之彌散,這位被尊稱為詩家天子“七絕聖手”的詩人流傳後世的詩文數量達到181首。

當我們撥開秦時明月漢時關的硝煙,會看到他“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氣,會聽到他“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赤誠,而當你讀過他所有的詩文在緩緩閉上眼的時候,你腦海裡浮現而出的那個人會漸漸清晰,他的名字就是王昌齡!

大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安史之亂的風波尚未過去,剛剛光復兩京之地的唐肅宗李享在大明宮召見萬國使節。

文武百官望著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和高臺下恭敬行禮的諸國使臣們,他們彷彿又看到了盛唐的風韻。時任中書舍人的賈至百感交集,寫下一首小詩《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

而一時技癢的大詩人王維、杜甫、岑參等人也紛紛寫出了賀詩,一時之間成為詩壇佳話。

王維的賀詞中有這樣一句話:“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後來不少人用這句話來形容盛唐氣象,但卻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當王維寫下這句話的時候,那個所有人憧憬的盛唐已經死了。

盛唐到底是何種光景,如今的我們只能從史集的字裡行間管中窺豹,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開元盛世單單是這四個字就足以讓人瘋狂。而伴隨著偉大時代一起來的,往往是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繁榮。

在詩人如過江之鯽的盛唐歷史彷彿還不滿足,此時詩壇的又悄悄為唐帝國的詩壇中為了一個驚喜,將已經快30歲的王昌齡送到了眾人眼前。

出生於武則天時代的王昌齡,他27歲之前的人生並沒有多少人知道,老天爺給他準備的人生劇本是個開局只有鋤頭只能靠種地來維持生活的地獄級難度。

人在絕望或者迷茫的時候,總會尋找一個心靈的寄託,所以史書上留下了王昌齡曾學道嵩山的記載。梁啟超說:十年飲冰難涼熱血,這句話很適合千年前的王昌齡。

山林田園之樂並非是他的心之所往,藏在王昌齡骨子裡的始終是金鐵爭鳴,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抱負。

嵩山學道未滿三年,內心徹夜奔騰的熱血,就讓這個不甘寂寞的年輕人啟程趕赴河東。他就像是一個待價而沽的寶藏混跡在人海里,一邊尋覓著良機,一邊又等待著伯樂的出現。而這一次歷史並沒有讓王昌林等得太久,很快一個機會到了。

唐玄宗開元年間,從北魏開始維持了近200年的府兵制,開始分崩離析。繁榮強大的唐帝國需要更強大的軍隊來南征北戰,大批有志於建功立業的男兒們紛紛投身軍營,趕赴黃沙漫天的帝國前線。

而一直以來都有著戎馬情節的王昌齡也在開元12年前後,一個人單槍匹馬趕赴河隴前線,穿過玉門關到達了那個他魂牽夢縈,渴望建立不朽功勳的邊關。

當曾經無數次幻想的邊關迎著目光闖入心扉的時候,當曾經無數次夢到了金戈鐵馬,一遍遍在眼前上演的時候,原本籍籍無名的王昌齡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奏響盛唐邊塞詩的最強音!

從開元12年到開元14年,王昌齡與邊關將士同起居與帝國邊境共呼吸。也正是這段少有的經歷,讓王昌齡把潛藏在心底的金戈鐵馬盡情揮毫而出,屬於王昌齡邊塞詩的高光時刻開始了。

他和從前的熱血青年不一樣的,當真正見到屍橫遍野馬革裹屍的殘酷戰場後,熱血青年王昌齡也漸漸對盛世和戰爭有新的看法。

他的詩句從最開始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變成了後來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很多人都感慨王昌齡的邊塞詩詞句工整,開闢盛唐邊塞詩新天地,但其實王昌齡更難得的是,他從盛世戰爭裡看到尋常人難以看到的悔教夫婿覓封侯悲切。

後世人尊稱王昌齡為七絕聖手,並非只是因為他的邊塞詩寫得好,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現,讓原本末流小派的邊塞詩成為當時的熱門話題。

後世耳熟能詳的邊塞派代表詩人如高適,岑參等人和王昌齡比起來,都是名副其實的晚輩。當27歲的王昌齡闖蕩邊關的時候,岑參還是個11歲的孩子,高適還在河南商丘種地。

王昌齡他這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草根詩人,生生靠著自己過硬的七絕功底,把這個原本不受主流詩壇看中的詩文形式推成了唐詩最為流行的題材。

縱觀整個唐朝能在“七絕”造詣方面與王昌齡相提並論的,也就只有那位讓其他所有人為之黯然失色的李白了。

恰如明代大文學家王世貞說的那樣:七言絕句,少伯與太白爭勝毫,俱是是神品。

唐開元14年,王昌齡在京兆府石門谷避世隱居一年。這一年對於王昌齡來說更像是一場狂歡後的沉默,他漸漸地所有人都為之瘋狂的盛唐美夢中醒來。從開元15年開始,王昌齡不再熱衷於做戍守邊關的普通士兵。

他開始靜下心來思考盛世與蒼生的關係,也開始以一個成熟政治家的思維來思忖自己。大唐百姓只知道那個“七絕”攪動詩壇風雲王昌齡突然消失了。王昌齡在自己最受關注的時候選擇急流勇退,並用蟄伏一年的時間來迎接自己的另一次盛放!

唐開元15年,備受天下文士關注的王昌齡終於參加了第一次科舉考試,並一舉中榜進士及第。四年之後的開元19年,他又在長安參加了博學宏詞科考並再度上榜。

通俗的來講就是原本草根出身的王昌齡先後一次性通過了唐朝的G務員考試和G務員遴選,並如他所願成為了大唐的一位官員。然而即便是以精妙絕倫的文章順利透過博學宏詞科考,王昌齡也未能在官場大展宏圖。

他所能做到的最大官職也只是個輔佐縣長江寧丞而已。仕途的不幸並沒有讓王昌齡太過悲觀,貶謫之路成就了她另一番人生。

在貶謫途中,他結識了不少詩壇大V,原本只能聞其名未見其人,而今卻在貶謫途中,萍水相逢結成知己。開元27年,王昌齡遇赦北歸長安,在巴陵與李白相遇一見如故。

開元28年,王昌齡聞孟浩然大名趕赴襄陽與之相見把酒言歡。天寶八年詩仙李白的一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把兩個人的友誼長存於歷史的記憶之中。

楊花落儘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君直到夜郎西

當一個人足夠優秀的時候,他會像風眼般將同樣優秀的人聚攏到自己身邊,從開元到天寶年間,王昌齡幾乎結識了當時詩壇所有的扛把子。

李白、孟浩然、岑參、王維、崔建、李頎等等,都成為了他的知己好友。不僅如此,在與這些詩壇大佬們的互動之中,王昌齡無意中催生出了不少佳作,但這一切的愜意都隨著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的爆發,戛然而止。

安史之亂,是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所有大唐子民為之夢碎的瞬間!安史之亂葬送了唐朝這個如日中天的帝國,開始急轉直下,並朝著太陽落下的方向緩緩走去。

戰爭衍生而出的是輕視禮法,以力剝奪一切的軍閥們。他們手握重兵並在亂世之中燒殺擄掠,去毀滅一切他們忌憚的東西。

而這句話對於時任亳州刺史的閭丘曉來說再恰當不過了,這位被《舊唐書》稱為“馭下少恩,好獨任己”的軍閥在兵連禍接的安史之亂期間,因妒賢妒能而殺了途經此地的王昌齡。

關於王昌齡之死,史書上並沒有給出閭丘曉殺人的理由,就像是人間驚鴻客一樣,年僅60歲的王昌齡的紅塵之旅戛然而止。

就像是和開元盛世有一場約定一樣,王昌齡因開元盛世引起的參軍熱而遠赴邊關,並得以寫出曠古爍今的邊塞詩,又在開元盛世土崩瓦解的安史之亂中,毫無預兆的死於閭丘曉之手。

這位偉大的詩人,終究還是隨著開元盛世一同寂滅,消失在歷史煙塵之中。

王昌齡的死讓天下譁然,這位天才詩人的離去,讓所有人都難以釋懷。時隔僅僅不到一年,亳州刺史閭丘曉就因為延誤軍情而被宰相張鎬杖殺。

歷史沒能記下王昌齡的最後時刻,卻把閭丘曉得死亡前夕清清楚楚地記載下來。行刑在即閭丘曉苦苦哀求,家中尚有老母需要贍養還請饒過一命,張鎬望著跪地求饒的閭丘曉緩緩說了一句王昌齡的父母又該誰來贍養呢?

王昌齡這顆耀眼的星辰還是隕落了,和那段盛世的開元紀年一起消逝在歷史的長河裡。無論後來者再多眷戀王昌齡和開元盛世,但再也回不來了。

我想王昌齡的告別詞,早在14年前就已經寫好了。在他以謫宦之身從江寧北上的路上,在他登上芙蓉樓送別詩人辛漸的詩句中。

王昌林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其實大家不必在意我身在何處,當你們想起我的時候,只要記得我初心不改,肝膽可照日月如此,那便足矣!

上一篇:古代人販子到底有多可怕為什麼會有人販子出沒在家裡的人都不敢生呢
下一篇:翟振武談七普資料:七普資料為何引起如此巨大的社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