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中國史連載281明宣宗的仁宣之治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281,《明朝史話》連載06,歡迎收看。

明成祖朱棣病死於榆木川后,皇太子朱高熾即位,改元洪熙,是為仁宗。仁宗只當了10個月的皇帝,便於洪熙元年(1425)五月病死。仁宗死後,其子朱瞻基繼位,改元宣德,是為宣宗。

仁宗、宣宗統治期間,基本上繼承洪武、永樂時期的政策,吏治比較清明,並在一定程度上讓老百姓休養生息,社會經濟繼續向上發展,因而,史學家頌揚這一時期的統治為“仁宣之治”。

仁宗在位期間,重用大臣“蹇夏”和“三楊”,依靠他們管理朝政。

“蹇夏”即賽義和夏原吉。蹇義字宜之,四川巴縣人。夏原吉字維喆,祖籍江西德興,父親在湖南湘陰當官,便定居在這裡。

他們倆都是從洪武朝就開始任事的老臣。明成祖即位後,蹇義被提為吏部尚書,夏原吉被提為戶部尚書,掌管了六部中的兩個最重要的部。

蹇義為人厚重,作風謹慎,是掌管吏部的理想人才。他熟悉朝廷的典章制度。夏原吉則精明能幹,他還曾經向成祖提出裁冗食、平賦役、嚴鹽法、清倉場、廣屯種等經營財政的建議,都得到採納。

永樂一朝,頻年用兵,有徵安南、徵蒙古之役;大興土木,改建北京城,修築宮殿;疏浚吳凇江,修大運河;製造鉅艦,多次派遣鄭和出使西洋諸國。為此,朝廷的財政支出以數萬萬計。夏原吉精心管理,有條不紊。

蹇義和夏原吉歷事五朝(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一個當了34年的吏部尚書,一個當了29年的戶部尚書,長期掌握朝廷重權,當時臣民並稱為“蹇夏”。

“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楊士奇名寓,士奇是他的表字,江西泰和人;楊榮字勉仁,福建建安人;楊溥字弘濟,湖廣石首人。

三人也都是建文朝的舊臣。明成祖即位,楊士奇和楊榮同時進入內閣,並久任至正統朝,在內閣的時間分別為42年和38年。楊溥於宣宗即位後入閣,在內閣的時間也長達21年。他們三人都是五朝(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元老,並且都久任閣臣,故時人合稱為“三楊”。

“三楊”中, 楊士奇剛直敢言,在永樂朝受命輔助太子監國;楊榮多謀善斷,有軍事才能,曾多次隨從成祖出征漠北;楊溥是仁宗當太子時的老師,為人恭謹,被譽為有“雅操"。其實,“三楊"中楊溥的才幹和影響遠不如其他二楊。

仁宗在“蹇夏”和“三楊"的輔助下,實行了一些開明政治,其中之一就是他本人能夠納諫。他曾對楊士奇說:“為君以受直言為明,為臣以能直言為忠。……今後,我如果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你們儘管直言指出,別擔心我不會聽從。”

他這樣說了,也確實這樣做了。在他當太子監國的時候,有一個御史得罪了他,即帝位後,他想懲辦這個御史。楊士奇勸諫說:“陛下即位之時,下了一道詔書赦免以前忤旨者。現在如果還要辦御史的罪,就是不守信用。這樣,做臣下的會感到寒心。”楊士奇這一說,仁宗就改變主意,不計御史的前咎。

永樂一朝,經年征戰,工役頻舉,支出浩繁。雖然當時的經濟繁榮,國庫殷實,但在這20年左右的時間裡,耗費的物力畢竟是太多了。仁宗即位後,注意到百姓在永樂時期的負擔,實行了與民休息的政策。他一即位就下令停止為宮中採辦寶石、金珠、馬匹以及燒鑄進供等等。

在往年,北京、山東兩地要交棗80萬斤以作宮中香炭之用,這是常賦,並不是額外採辦。仁宗也下令只徵一半。

工部要修理軍器,準備向百姓徵布漆。仁宗命令以官鈔到市場上購買,不許向百姓徵派。他說:“古時候的土賦,都是隨地所產,不強徵其所無。而往年像丹漆、石青之類,官司不根據物產,一概從郡縣徵收。小民要聚集銀錢,到市上買了來交納,吏胥得以從中營私舞弊。今後一律禁止。”

凡是地方受災,他都下令蠲免田賦,發放官糧賑災。他在位的短短10個月時間裡,多次蠲免災區賦糧和發放官粟賑災。

洪熙元年四月,山東、淮安、徐州等地饑荒,地方官卻照舊催逼賦稅。仁宗得知後,命楊士奇起草詔書,蠲免夏稅一半,並停罷一切官買物料。楊士奇認為這事應該透過主管的戶部和工部。仁宗說:“戶部和工部可以慢些讓他們知道。救民如拯溺,不可片刻遲緩。戶部和工部如果得知要蠲免,他們怕影響國家費用,一定會猶豫不決。”命楊士奇即刻草詔蠲免。當時有一個戶部尚書,就是因為不徹底執行蠲免賦稅的命令而被解除職務的。

為了保證百姓的休養生息,仁宗還派遣監察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他對貪官汙吏深惡痛絕,經常對司法機構的官員說:“國家要恤民,一定要從清除贓吏做起。“凡是發現官吏貪贓害民的,都進行懲辦。如有一個太監在四川採辦木料時擾害百姓,仁宗命令副都御史戈謙前去調查嚴辦。

洪熙元年五月,仁宗病亡。宣宗朱瞻基繼位。漢王朱高煦乘仁宗新亡,宣宗剛即位之機,於宣德元年(1426)八月發動叛亂。

朱高煦是仁宗的同母弟,為人狡詐兇悍,善於騎射,一向以雄武自負。成祖死的時候,他就在窺測風向,蠢蠢欲動,後來沒得到下手的機會。10個月後,仁宗又死,朱瞻基從南京奔喪,高煦陰謀在路上伏兵邀擊,因事出倉促,未能得逞。宣宗即位後,一再曲徇其意,但他處心積慮,總想發動叛亂,奪取皇位,終於在宣德元年八月起事。

朱高煦效法其父朱棣的故伎,指夏原吉等人為奸臣,聲稱自己是舉兵"靖難"。他派人暗中到北京聯絡英國公張輔為內應。張輔逮捕來人,告發他的陰謀。

面對朱高煦的叛亂,該如何平定呢?有人主張派陽武侯薛祿前去征討,楊榮極力反對。他說:“難道沒見到李景隆的教訓嗎?”他建議宣宗親征,說: “朱高煦以為陛下新立,一定不會親征。如今出其不意,以天威臨之,事無不濟。”

宣宗徵求夏原吉的意見,夏原吉同意楊榮的主張,認為先聲可奪人之心,應由宣宗親征,一鼓而平之。於是,宣宗下定決心,率大營五軍將士,親征朱高煦。

宣宗一面派人到樂安城中傳詔,曉以利害,令其投降;一面指揮大軍直赴樂安城下,圍困四門。城中人心瓦解,朱高煦手下的將士甚至密謀逮捕他獻城。

朱高煦走投無路,被迫出城向宣宗請罪。宣宗執捕他父子,班師回朝,叛亂平定。

朱高煦被抓到北京後,被廢為庶人,囚禁在西安門內的逍遙城。一天,宣宗到囚室看他,他趁宣宗不注意,伸出一腳把宣宗勾倒在地。宣宗大怒,命令衛士用一個300斤重的大銅缸把他蓋住。但是,朱高煦力大,頂缸而起。宣宗命人在缸上堆起許多木炭,點火燃燒。朱高煦被活活燒死。

宣宗在位期間,仍然重用“蹇夏”和“三楊”等一班老臣,並繼續執行仁宗的與民休息的政策。他對民間的疾苦有一定的瞭解。在一次外出還京的路上,他看到幾個農民在田裡耕作,便帶著幾個官員前去看望,下馬詢問稼穡之事,並接過農民手中的犁把推了三下,說:"朕只推三下,就已覺得累了,更別說常年在幹這種活了。人們常說,勞苦者莫如農家,確是如此。”

他曾經親自寫《織婦詞》一篇賜給朝臣,並叫人畫成圖張掛於宮中,目的是要官員和眾妃嬪知道並記住百姓的艱辛。

正因為他了解百姓的一些疾苦,所注意與民休息而帶來太平盛世的皇帝,他說:“漢武帝好大喜功,海內虛耗,末年還能懲前過。唐玄宗初政,有貞觀之風,久而縱慾,遂致禍亂。這是漢武帝比唐玄宗好的地方。”

還說:“漢武承文、景之餘,煬帝繼隋文之後,開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亂,這些豈不都是仗著富庶而不知儆戒嗎?漢武末年還能懲過,而煬帝遂以亡國,玄宗終至播遷,這些都足以作為世人之大戒。”

他總結出一條歷史經驗:國家之盛,本於休養生息;而衰弱,必由於土木兵戈。

要與民休息,首先就須自己節儉。宣宗反對那種向百姓強徵暴斂以供帝王享受和充實國庫的做法。他說:“人君恭儉,則戶口日繁,財賦自然也就充足。”

在他剛即位的時候,有一個工部尚書向他提出,宮中御用器物不足,必須到民間採辦。宣宗制止他,並說:“漢文帝的衣服帷帳沒有文繡,史稱其恭儉愛民。朕也須以儉約率下。“

有一個和尚自稱要修寺為他祝福長壽,被他訓了一頓。他說:“人情沒有不想長壽的。古時候的人君,像商朝的中宗、高宗、祖甲,周朝的文王等享國最久,而那時哪有僧道、神仙之說!秦始皇、漢武帝求神仙,梁武帝、宋徽宗崇僧道,效驗可見。世人不悟,實在可嘆!”

作為一個封建帝王,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也是難得的。宣宗不但自己較為儉約,對朝廷的費用和工程建設也反對奢侈。在修建仁宗的陵墓獻陵時,他遵照仁宗的遺囑,厲行節約。

蹇義、夏原吉極力贊同他的主張,認為這是利於萬世的措施。於是,宣宗親自規劃,僅三個月就修成陵墓。

獻陵在規模和華麗方面不如成祖的長陵,以後幾代皇帝的陵墓都以它為楷模,只是到世宗營建永陵時,才又開始奢華。

和提倡節儉相適應的是裁撤冗官。這個建議是宣德三年 (1428)蹇義首先提出來的,宣宗採納了,並叫他負責。宣宗還嚴禁將官擾害百姓。他到北方巡邊時,嚴厲申誡將士說:“有敢擾民者,殺無赦!“

錦衣衛指揮鍾法保建議在廣東東莞採珠,宣宗說他是要“擾民以求利”,把他罷官下獄。

宣德四年(1429),工部尚書吳中啟奏說:“山西圓果寺是國家祝福的地方,現舊塔損壞,希望能徵調力役修建。"宣宗說:“你想借此求福嗎?我以安民為福。”不許他役民修塔。

即使是皇室、勳戚這些貴族,宣宗也嚴禁他們侵擾百姓。寧王朱權要求賜給他南昌的一片土地,宣宗不答應,對他說:“你身為親王,食租衣稅,現有的歲祿就夠多了。而一鄉之田,百姓靠它衣食,不該奪以自富。”

對於貪官汙吏,宣宗進行嚴厲懲罰。御史沈潤接受賄賂,宣宗說:“御史本是朝廷耳目,今受重賂,是耳目蔽矣”,把他謫戍遼東。

即使犯贓的是公卿大僚,也不輕饒。都察院左都御史劉觀,因為貪賄被逮捕下獄。工部尚書吳中私自把公家的木料、磚瓦贈送給太監楊慶建府第,也被 下獄。

對災荒地區,宣宗也實行蠲免田賦,開倉賑災。河南有一個知縣,沒經過請示就發放驛糧千石賑災,宣宗不但沒責備他專擅,反而表揚他不拘手續。他說:“如果要依照手續層層申報,那老百姓早就餓死了。“

當時一發生天災,老百姓為了逃荒,四處流移。而地方官府害怕流民變亂,派兵捕逐。宣宗對此一再申諭說:“饑民流亡,乃是出於不得已,如果再驅逐使之失所,則不仁甚矣。”禁止地方官捕治饑民,並派官進行賑濟。

有些流民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並有了家業,而地方官府卻要驅逐他們回原籍。對此,宣宗也進行申誡,他說:“彼此皆吾土,只要民安就可。”允許流民在該地附籍。

在用人方面,宣宗親賢臣,遠小人。內閣大學士張瑛、陳山本是宣宗為太子時的東宮舊臣,二人寡學多欲,為官不廉。宣宗並不因為他們是自己的舊人而加以庇護,把他們調出內閣,貶了官。

都御史劉觀被罷官下獄後,楊士奇和楊榮舉薦顧佐接替他的職位。顧佐為官清廉剛直,約束下屬嚴格。宣宗命他考察諸御史,整肅朝綱。顧佐不負宣宗重託,到都察院後,貶謫了20位不稱職的御史到遼東為吏,又降了8人,罷了3人;同時,舉薦了40餘位清正敢為的人擔任御史,使之督察百官。

經過一番整頓,貪墨黜罷,朝綱肅然。一些受到彈劾的奸吏怨恨顧佐,便誣告他受賄、冤屈好人。宣宗明察是非,不為讒言所惑,辦了誣告人的罪,而對顧佐更加信賴。

在地方上,宣宗也叫“蹇夏”、“三楊”等推薦了一批廉直的官員出任府、州長官。這些人中有許多成為明史上的循吏清官。當時最具盛名的是況鍾。

況鍾字伯律,江西靖安人,宣德五年(1430)由蹇義等推薦任蘇州知府。蘇州的賦役負擔在全國是最繁重的,豪族猾吏更以此舞弊營私。況鍾第一次升堂辦事時,群吏環立,拿出一大堆公文請他處理。他假裝不懂,左右請教,全部按照吏目說的處理。群吏大喜,以為這個況知府是個糊塗蟲。

過了三天,況鍾召來群吏,對他們說:“那天某件事應該辦,你們加以制止;而某件事不應該辦, 你們卻硬要我辦。你們這些奸吏舞弊久了,根據你們的罪行應當被處以死刑。”當場捶殺了幾位為首的奸吏,把那些貪虐庸懦的全部斥退。

這件事震動了全蘇州府,此後,人人奉法,再也不敢亂來。

況鍾革除那些苛煩的陋規,凡是對老百姓不便者,都上書朝廷請求革除,僅賦糧一項就奏免了70餘萬石。每年還在濟農倉積糧幾十萬石,除荒年賑災外,平時還用這些糧食來為民間輸納雜辦和舊欠的田賦。

為了防止官吏在徵派賦役時進行敲詐勒索,侵漁小民,他制訂了一系列法規,嚴加管束。興利除害,不遺餘力,百姓奉之若神。況鐘的母親死了,按照封建禮教他必須離職守孝三年。但蘇州百姓捨不得他離去,到朝廷請求留任。

正統六年(1441),況鍾任期已滿,應當遷任,又有2萬多百姓去請求巡按御史,要求讓他再任。英宗准許了百姓的要求。後來,況鍾就死在蘇州任上。死的時候,吏民聚哭,為他立祠。

仁、宣二朝的開明政治雖然有其侷限性,但是,這個時期的政治與其他朝代比較畢竟還是較清明的,人民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休養生息。在這個基礎上,社會經濟向前發展,尤其是手工業和商業有較大的前進,出現了明朝前期封建經濟的繁榮景象。

只是可惜的是,仁、宣二朝的時間過短,大明“仁宣之治”,隨著宣宗朱瞻基的英年而逝,也結束了。

上一篇:這個皇帝在權臣眼中,可不就是造反麼?在權臣眼中,可不就是造反麼
下一篇:紀曉嵐的對聯有多難?紀曉嵐的對聯有多難?紀曉嵐的對聯有多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