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關羽之死真的是諸葛亮袖手旁觀嗎?章太炎給出了驚人的假設,真相是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林俊杰的一句歌詞其實是對三國時期戰亂的最好寫照。

《三國演義》裡的故事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其中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橋段。

而蜀國後期未能興復漢室也讓眾人不禁掩卷嘆息,其中關公的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羅貫中尤其地濃墨重彩描寫,讓人落淚於英雄好漢的蒼涼落幕。

而後人有著名的三國學者——章太炎分析這場戰役時提出了一個駭人聽聞的假設,他認為是諸葛亮故意袖手旁觀關羽的死亡,這又是為何呢?難道他真的因嫉妒而借刀殺關羽嗎?

借刀殺人?

章太炎是一位晚清時期的思想家,對於三國時期的紛亂他尤為感興趣,他就出版了一本名為《訄書》的論著。本來這樣針對三國的史學討論是習以為常,而在其中《正葛》章節時,就提出了諸葛亮刻意害關羽死於孫權手中的假說。

要知道,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被奉為最神機妙算的軍師,同時也是對劉備忠心不二的賢臣。而關羽是劉備結拜過的兄弟,其勇猛過人,同樣也成為了武聖這樣的忠義形象,為蜀漢打下了汗馬功勞。

要說三國裡最受歡迎的人物,這二位可都是榜上有名,且關羽的死無論是書中還是史實都是非常令人痛心疾首的結局,要是是由諸葛亮暗中指使,可就太讓世人所難過了,於是關於章太炎的說法一時是眾說紛紜。

要說章太炎的猜測也不是不無道理,古代歷來都有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故事。往往這些為建功立業打下江山的賢臣、武將都明事理地主動選擇隱退,不然由於“功高震主”的下場都不如人意。

甚至像“杯酒釋兵權”這樣著名的典故,都屬於是得以善終的結局。而關羽,此時就面臨這樣的局面。在諸葛亮的眼光裡,關羽現在是功多無罪。

面對這樣的人,明殺則無以壓眾,不殺則無人以馭,那最好的辦法,自然就是借旁人之手殺他。

於是關羽當時中了呂蒙的白衣渡江之計後,除了麥城外,荊州各郡縣已經全部丟失,不少部下已經投降東吳,關羽手下就只剩300餘人。此時關羽只好向遠在成都的劉備和位於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救。

要說劉封不救,結合之前埋下的仇恨就很好理解。劉封是劉備的養子,而關羽曾經插嘴不許劉備立他為皇帝,說不是親生的。又加上孟達的挑撥離間和煽風點火,劉峰便沒有出手。

不過劉備在諸葛亮的協助下,卻也沒有出手,其實確實引人詫異。關羽是劉備“桃園三結義”時結下的好兄弟,為蜀漢拿下過多少場戰役,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都是仰賴的他。

再結合之後劉備為關羽之死報仇,不惜發起了夷陵之戰,而這一戰的慘敗直接就奠定了蜀漢的敗局。

顯然來看,對關羽在麥城的見死不救,可能還真是諸葛亮從中作的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諸葛亮算計到了關羽是個有力的競爭對手,必須趁此機會把他除掉。

同時,藉此殺關羽的機會,也是對於劉封的報復。據史料記載,諸葛亮並不看好劉封,經常發生意見衝突。故劉封若上臺,必與諸葛亮反目成仇,打入冷宮。故可用這個機會問罪於劉封,趁劉備在世時就以絕後患。眾說紛紜

要這麼來看,顯然章太炎的觀點也還是有跡可循,不然也不會引得整個三國圈的轟動。諸葛亮是神機妙算的智多星,有點這樣的計謀自然不在話下。

可人們也掂量著他的另一個身份,也就是為劉備死心塌地、鞠躬盡瘁的蜀漢忠臣,諸葛亮真的會因為個人恩仇而去除掉關羽嗎?

大部分學者還是認為不會,因為憑藉諸葛亮的格局,他肯定是更希望蜀漢能夠興復漢室的。從他後來在劉備死後寫下的《出師表》中,他對蜀漢的奉獻與熱誠洋洋灑灑,字裡行間裡都是對於後主劉嬋的厚望和殷切關懷。

要是說諸葛亮明知關羽被困於荊州,還因為私心不去營救的話,自然是有些牽強了。

再來看關羽自己失守荊州這件事,從後來流傳的“大意失荊州”這個諺語中就可見一斑。關羽此時已經年過半百,且驕傲自滿於自己畢生的赫赫戰功,因此才沒有識破東吳的計謀,丟失了荊州這塊軍事要地。

至於他的身死,也是在部下提醒他“小路可能有埋伏”的情況下,他依舊“不怕”地從小路逃出麥城,中埋伏身亡。可見關羽晚年是相當的自大自滿,於是自己葬送了性命。

而劉備這邊,劉備大軍剛從漢中回到成都,離關羽確實還是有很長的一段距離,千里之外奔波而來可能也未必能守下荊州。且諸葛亮此時並無蜀軍的兵權,他實際上也做不了主去支援。

最為重要的是,荊州這塊寶地,諸葛亮會為了殺關羽而丟掉嗎?荊州是蜀國北伐的軍事要地,關羽若死,荊州必然失守。

且守將關羽也是劉備深思熟慮後做的決定,他甚至覺得張飛不夠有謀,趙雲不夠忠誠,才派遣的兄弟關羽前去鎮守。諸葛亮是萬萬不會拿蜀漢的前途去為了除掉“心頭之恨”的。譁眾取寵?

其實文壇對於章太炎其言的爭議,也是正中了他的下懷。他在此書出版之後多年,又特地對此章進行了大量修改,更名為《思葛》,修正了此前的謬論。

可能外人一時看著眼暈,他沒有了解完三國時期史實的來龍去脈,怎麼就在這裡信口開河、譁眾取寵呢?

結合了章太炎其人其事,放在他當時的背景來看就非常好理解了。章太炎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民主革命家,當他出版《訄書》的時候,深陷牢獄之災,但他依舊對革命飽有著信心和希望,同時構建著未來政治體系的藍圖。

他明確地說“吾言變革,布新法,皆為后王立制”,也就是要為新政權制定治國方略。而《訄書》中《正葛》一章,充滿的皆是借古諷今之事,也就是為鞏固政權的探索。

後產生的修訂版《思葛》一書,也是完成於護法運動,主張於建設社會團結,減少內訌,集中力量於外敵。

小結:

所以說,你笑章太炎不懂三國,他笑你不懂政治。

章太炎對於諸葛亮的人格和功業始終都保持著肯定與讚賞,對於他借刀殺關羽的指控也是為了目前社會形勢的變動所致。

其實這樣的歷史學者不在少數,所以也曾引發過歷史認識是否應該獨立於現實生活的討論。

不過在《思葛》一文中,章太炎用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與傳統文化的思想來對諸葛亮的救民意識進行了探討,放在三國的時代裡對他的社會道德價值而不是單純的政治道德價值進行了再一次地評判,為解決章太炎當時的社會矛盾提供了一些理論幫助。

這一點來看,章太炎還是功大於過。況且,對於歷史、文學本就應該抱著包容開放的心態去看待,才能有利於文化的百家爭鳴以及真正的文化繁榮。

上一篇:越南的真實軍事實力可能會讓很多人感到失望,但是至今還能稱霸全球
下一篇:【讀書徵文獲獎作品展】《歷史資料》:一個即將站出來的主角帶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