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金朝禁軍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呢?在電視上表現出來的禁軍是一個嚴肅

在大家眼裡禁軍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呢?在電視上表現出來的禁軍其實是一個比較嚴肅的職業。金朝的禁軍最初主要是用於保衛皇帝安全的女真猛安謀克軍,所以又稱為“親軍”、“親衛軍”。後來,禁軍編制不斷擴大,人數增多,原本是女真猛安謀克軍的親軍又出現了許多種漢軍名號。那現在就和小編一起去來了解一下吧!

既曰“謀克”,人數也必然不會很多。貞元遷都以後,海陵將合扎謀克擴充為合扎猛安。海陵時期開始在禁軍中使用漢軍名號,龍翔軍、神勇軍後被罷歸上京,說明這些都是女真軍。他們原來就與宗室成員有密切關係,海陵既以宗室成員為最危險的政敵,所以也必然信不過來自上京的親軍,因此將送回,準備接受籤調。他又從侍衛親軍四猛安中選了一千六百人,組成龍翔、虎步二軍,備宿衛,由大興府掌領。罷親軍司也是為了削弱宗室勢力。同時又另外設定從駕軍和步軍,分隸殿前都點檢司和宣徽院。

這樣,掌管禁軍的機構就由原來親軍司一個而一分為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其互相牽制,從而增加安全係數。自漢朝禁軍實行南、北軍體制以來,歷代禁軍不採取單一體制。海陵王對禁軍體制的改革,對於加強皇權有重要意義。熙宗和海陵王採行漢制以後,金朝的禁軍不僅負責警衛,而且還擔負儀仗任務。“金制,天子之儀衛,一日立仗,二日行仗。其衛士,曰護衛、曰親軍、曰弩手、曰控鶴、曰傘子、曰長行。”弩手、傘子等也都是禁軍,在朝參之日,他們擔任儀仗任務。作為掌管禁軍的最主要機構,殿前都點檢司級別甚高,而且還有宮籍監、近侍局等機構隸屬在點檢司之下。它“是軍事機構,卻又並非是純軍事機構”。

金朝的殿前司與北宋不同,金不實行三衙統率禁軍的體制。殿前司與宣徽院一同負責宮廷的警衛。海陵廢侍衛親軍司以後,原來的侍衛親軍指揮使不再除授,而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則改由左右副點檢兼任。宣徽院設左右宣徽使,都是正三品,與殿前都點檢相同。宣徽院下轄拱衛直司,“威捷軍隸焉。舊名龍翔軍,正隆二年更為神衛軍,大定二年更名為拱衛司。都指揮使從四品,副都指揮使,從五品,掌總統本直,謹嚴儀衛”。看來宣徽院及其下轄的拱衛司,主要是負責儀衛方面,其軍事方面的作用不如殿前司重要。禁軍關係到皇帝的安全,亦即關係到金政權的存亡,所以,該軍的選拔歷來很嚴格金朝的親軍數額不能過多。

親軍數額過多,即引起諸臣憂慮。每一名親軍要有一蒼頭和兩彈壓為其服務,親軍一直是靠奴隸服待的,離開為其役使的奴隸,這些寄生蟲簡直就活不成。章宗承安四年,親軍增至五千,後又增至六千,並且另有弩手千人。當年尚書省即奏“減親軍武衛軍額”正大二年又有人奏請“簡留親衛軍”。主要因為親軍的地位及待遇都非常高。金朝的親軍,是一個社會地位相當高的特權階層。親軍可。以做官,稱為“出職”。親軍出職定有具體辦法,亦是入仕的重要途徑之一。世宗不僅制定了親軍的法規,而且規定只要是身為親軍的女直人,即使是文盲也同樣可以做官。《金史》卷八《世宗紀》載:八月丁丑,上謂宰臣曰:“親軍雖不識字,亦令依例出職,若涉贓賄,必痛繩之。”太尉左丞相剋寧曰:“依法則可。”上曰:“朕於女直人未嘗不知優恤。然涉於贓罪,雖朕子弟亦不能恕。

太尉之意,欲姑息女直人耳。”其實,姑息女真人的正是世宗本人。目不識丁,沒受過教育的女真人,只要是親軍,也要給官做。這種人做了官,多半都涉及贓賄。徒單克寧是主張對這些人依法處置,這比世宗所謂“痛繩之”,倒更實在。金中期以後,禁軍、親軍不只是用於保衛宮廷和皇帝的安全,同時也用於戍守。承安元年十月,章宗曾“詔選親軍八百人戍撫州”。親軍也用於戍邊,承安三年八月,“以護衛石和尚為押軍萬戶,率親軍八百人,武衛軍千六百人成西北路”。但親軍主要仍是用於京師和宮廷的警衛。早期的親軍,基本上都是女真人,後來則不限於女真,契丹人也可以充當親軍,甚至個別人還被選為親軍的頭目,“移刺蒲阿本契丹人,少從軍,以勞自千戶遷都統。初,哀宗為皇太子,選充親衛軍總領,佩金符”。

由於皇帝的安全繫於親軍,所以親軍忠誠與否,至關重要。為確保親軍的忠誠,金朝統治者非常重視用儒家思想對親軍進行教育。大定間,參知政事梁肅奏請讓親軍讀《孝經》《金史》卷八九《梁肅傳》載:肅奏:“漢之羽林,皆通《孝經》。今之親軍,即漢之羽林也。臣乞每百戶賜《孝經》一部,使之教讀,庶知臣子之道,其出職也,可知政事。”上曰:“善,人之行,莫大於孝,亦由教。而後能。”詔與護衛俱賜焉。對親軍的教育,主要是要讓他們瞭解“臣子之道”,即培養對皇帝的忠誠。章宗於泰和四年又“詔親軍三十五以下令習《孝經》《論語》”。然而這種教育究竟能收到多大的實際效果,則大可懷疑。到了關鍵時刻,親軍還是不免在威脅、利誘面前屈服。在胡沙虎發動的推翻衛紹王的政變過程中,親軍倒戈即起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趙國的軍事力量是怎麼得到提升的?為什麼在戰國七雄中沒有出現過?
下一篇: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不選擇繼續戰鬥?日本為什麼不選擇原子彈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