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日本曾經與中國糾纏了千年,為什麼日本會對中國的這個國家痛下狠手

茫茫黃海,硝煙瀰漫,隆隆炮聲過後是地獄一般的沉寂,士兵呼喊著,愛犬咬著鄧世昌的辮子,只是這位愛國將領絲毫不為所動,面如死灰又有一絲佛祖拈花一般的淡然從容赴死。當年舉國上下有識之士無不抨擊朝廷苟且求和,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每當腦海中浮現這一鏡頭,國人無不憤慨哀嘆。

大家皆知近代中國交織著苦難與恥辱,若說長期閉關鎖國對於西方列強不知其為何方神聖,被其欺負倒是讓人有些雲裡霧裡,尚未抓到頭腦的話,對於日本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一個與中國糾纏了千年的日本,自東晉以來一直謙恭卑微學習中國的三流小國竟能夠踩到泱泱大國的頭上,這是讓大家怎麼都不可能接受的。痛定思痛,在譴責仇恨帝國主義的殘暴同時,筆者覺得當年甲午之戰清政府輸得一點都不冤。

境遇相同,選擇不同。17世紀由於基督教的傳入等原因,時任幕府將軍的德川家光同樣實施了閉關鎖國政策,19世紀中葉,長期與世隔絕的日本同樣被西方列強開啟國門並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但與清政府不同的是,在日本發生的是倒幕運動歸政天皇,以及隨之如火如荼展開的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成為資本主義強國,反觀清政府早已是日落西山舉步維艱了。

“人的一生選擇很多,但關鍵就那麼幾步”,常出現於雞湯文中,這句話同樣適用於一個國家,仔細想來,不可否認造成清政府與日本選擇不同的原因的確有其客觀因素,比如獨特的幕府制度與其自身的國家民族特點等等,但公平來說,歷史好多次都把選擇權交到了清政府手中,但一次次救亡圖存都失敗了,歸根結底只是不願意把握而已。簽訂《馬關條約》造成了無數人的憤慨與對朝廷的指責,只是形勢已經擺在面前了,已經輸了,不和談又能怎麼樣?沒有更好的建議單單一味指責其實沒什麼用。

上樑不正,下樑何存。倒幕運動中幕府將軍德川慶喜以大局為重主動歸政天皇,明治維新期間明治天皇省吃儉用撥款造船。與此同時,慈禧太后頑固守舊,用度奢靡,打壓維新人士,挪用海軍軍費過生日,多麼鮮明的對比。當然,這裡不是討論慈禧是否應該背全部的鍋,而是想說明“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一道理,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太重要了,直接決定國家的發展大方向,統治者自身不正,如何任用有識之士。

安逸自大,溫水煮蛙。西方各國自古羅馬滅亡後便再無統一,各國之間連年征戰,不斷探索促進了航海大發現與工業革命,對於日本,自大和時代開始除了欺負一下朝鮮沒有任何一覽眾山小的經歷,即使沒有正式承認中國為宗主國,但也一直小心翼翼謙卑求學。

清政府則不同,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雖有朝代更替與短暫的分裂,但一直都是大一統政權,且古代中國實力的確是可以傲視群雄,接受著周邊小國的貢品與仰視的目光,幾乎沒有遇到過對手,也正是如此,自然而然就養成了安逸自大不思進取的性格。所以,面對西方,面對日本才會措手不及以及苟且求和懼怕打仗。安逸區的確很舒適,可是真正的成長永遠都是跳出其中,不那麼舒服甚至有些冒險,這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啟示?

甲午戰爭同樣驗證了“弱的時候,壞人真的很多”,自身軟弱,誰都可以欺負你。

最後搬上一段電視劇中慈禧太后與李蓮英的對話:

慈禧:“這是什麼?”李蓮英:“這是世界地圖。”慈禧:“北京在哪?”李蓮英:“北京好像在這。”慈禧:“紫禁城在哪?”李蓮英:“奴才不知道,看這個太費神了,還是讓奴才把它燒了吧。”慈禧:“好。”。

簡短的對話體現了無限的滄桑與無比的諷刺,所以,甲午戰爭清政府輸得一點不冤。

上一篇:鴻門宴上項羽勸劉邦消滅劉邦,為什麼他不聽?項羽為什麼不聽呢?!
下一篇:中國姓氏的起源是什麼?安姓是什麼意思?安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