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三清縣鄭國渠申遺成功,秦國修建的水利工程為何由敵對國工程師主持

請關注微信訂閱號

三清趣談

請您關注“三清趣談“

,聽三清邑人講人文地理,趣味雜談,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中華兒郎精神新面貌。

位於今天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的鄭國渠,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餘里。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規模宏大的灌溉工程,也是關中地區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2016年11月鄭國渠申遺成功,成為陝西省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為什麼在秦國的土地上修建水利工程會由敵對國的工程師鄭國來主持修建呢?這是因為在春秋戰國末年,秦國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後,國力迅速強大起來,大有統一全國的趨勢。處於秦國相鄰的韓國因懼怕崛起的秦國,擔心秦國攻打韓國,於是想方設法要搞垮秦國,於是派水工鄭國入秦國,向秦王獻策修建關中的灌溉水渠,實則是想借此消耗秦國人力資材,削弱秦國國力,以此得以抗衡秦國。

關中是秦國的基地,秦國為了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以便在兼併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很需要發展關中的農田水利,以便提高秦國的糧食產量。本來就想發展水利的秦國,很快地採納鄭國這一誘人的建議。並立即徵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鄭國主持,興建這一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韓國“疲秦”的陰謀敗露,秦王大怒,要殺鄭國。鄭國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秦王是位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認為鄭國說得非常有道理,而此時秦國的水工技術還比較落後,在技術上也需要鄭國,所以就沒有殺鄭國,反而重用鄭國。

這條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餘里。涇河從陝西北部群山中衝出,流至禮泉進入關中平原。關中平原東西數百里,南北數十里,平原地形特點是西北略高,東南略低。鄭國渠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地形,在禮泉縣東北的谷口開始修乾渠,使乾渠沿北面山腳向東伸展,很自然地把乾渠分佈在灌溉區最高地帶。沿途攔腰截斷沿山河流,將冶水、清水、濁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關中平原北部,形成涇、洛、渭之間構成密如蛛網的灌溉系統,使高旱缺雨的關中平原得到灌溉。鄭國渠修成後,大大改變了關中的農業生產面貌,增加了土質肥力,農業迅速發達起來,原本雨量稀少,土地貧瘠的關中,變得富庶甲天下。《史記·河渠書》記載:“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折今110萬畝),收皆畝一鍾(折今100公斤),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鄭國渠的建成大大的發揮出了他灌溉效益,使得秦時關中平原農作物大豐收,成了秦國的糧倉,也使得秦國實力大增,加快了秦國統一全國的步伐。鄭國渠除了灌溉的效益外,還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後世引涇灌溉發生著深遠的影響。秦以後,歷代繼續在這裡完善其水利設施。先後歷經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等歷代渠道。比如1929年陝西關中發生大旱,餓殍遍野,引涇灌溉,急若燃眉。中國近代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先生臨危受命,毅然決然地挑起在鄭國渠遺址上修涇惠渠的千秋重任。在他本人的親自主持下,此渠於1930年12月破土動工,數千民工辛勞苦幹,歷時近兩年,終於修成瞭如今的涇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萬畝土地,至此開始繼續造福百姓。

在鄭國渠遺址上發現有三個南北排列的暗洞,即鄭國渠引涇進水口。每個暗洞寬3米,深2米,南邊洞口外還有白灰砌石的明顯痕跡。地面上開始出現由西北向東南斜行一字排列的七個大土坑,土坑之間原有地下乾渠相通,故稱“井渠”。鄭國渠工程之浩大、設計之合理、技術之先進、實效之顯著,在我國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

徵集各地的古村落、祠堂、古建築等相關人文類的照片、文字資料!

上一篇:劉備為何對劉巴如此的寵愛?劉備為何對他如此的痴迷?劉備的女人?
下一篇:三國最後一位猛將,曾火燒連營七百里,死後被孫權追封為徵北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