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明朝文官們的狼狽不堪:文官不顧皇帝的反對,竟然還要去當官!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一生行事不羈的頑童皇帝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在京師(北京)駕崩,時年三十一歲。這讓被他天馬行空的執政風格折騰了十多年的文官們終於長出了一口氣,如釋重負。這個時常搞出驚天動地大手筆的皇帝簡直是他們的噩夢,而在傳統儒家忠孝政治理念的約束下,忠君思想已經根深蒂固的文臣們對於皇帝陛下不著四六、隨心所欲、不按常理出牌的行為方式又毫無辦法、只能被動地應對皇帝一次次的驚世駭俗之舉,簡直可以用“狼狽不堪”來形容。

折騰了文官們十多年的武宗駕崩後,以首輔楊廷和、次輔蔣冕、毛紀為首的內閣輔臣們在鬆了一口氣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因此產生的嚴峻問題:大明江山社稷第一次遇到了沒有法定繼承人的局面!

武宗在位十六年,荒唐嬉戲半生,雖然在正德元年(1506年)就迎娶了皇后夏氏,又先後冊立了德妃吳氏、賢妃沈氏,而其他民間鍾愛的女子也有不少,但不要說誕育子嗣,就連後宮嬪妃及私取的民間女子懷孕的情況都沒有出現過,十多年間一無所出,大明皇統遲遲沒有繼承者。

而武宗之父孝宗皇帝朱佑樘,是中華歷史上唯一一位貫徹一夫一妻制度的皇帝,一生只有皇后張氏一位伴侶,也只誕育了兩子一女。除長子武宗朱厚照長大成人外,次子朱厚煒在弘治八年(1495年)夭折,只活了三個月,追封蔚悼王。武宗其實就是孝宗的獨子。

武宗駕崩後,既沒有留下皇子、也沒有同父兄弟,更加沒有親侄子,孝宗這一支乃至大明皇室大宗面臨著統嗣斷絕的局面,如果不立即解決這個問題,大明社稷就有動搖、甚至傾覆的危險。所以奉皇太后懿旨暫時代理朝政的內閣輔臣們在首輔楊廷和的帶領下,馬上著手在宗室內尋找武宗的繼承人,以承襲大明江山。

按照當年太祖高皇帝所定下的《皇明祖訓》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前式。

所以,按照太祖一百多年前所設立的“兄終弟及”皇位繼承原則,楊廷和準備從和武宗血緣最近的憲宗(武宗祖父)位下諸孫(即武宗的父親孝宗諸侄、武宗本人諸堂弟)中選取一位“位次最近、倫序當立”者,以入繼大統。

憲宗皇帝朱見深一共有十四子,但是早夭或者無後者佔了大多數,除第三子孝宗外,只有第四子興王朱佑杬、第六子益王朱祐檳、第七子衡王朱祐楎、第十三子榮王朱祐樞四人誕育了皇孫。正德十六年(1521年),憲宗皇孫在世者分別是:

興藩:興世子朱厚熜(興王朱佑杬已在正德十四年去世,朱厚熜尚在服喪,未承襲興王爵位)

益藩:益世子朱厚炫、崇仁王朱厚燁、金溪王朱厚煌、玉山王朱厚熠

衡藩:江華王朱厚燆、玉田王朱厚烴、新樂王朱厚熑、高唐王朱厚煐、齊東王朱厚炳 、邵陵王朱厚煃、漢陽朱厚福(火字底)

榮藩:榮世子朱厚勲、 福寧王朱厚熹、惠安王朱厚煦、永春王朱厚烮、富城王朱厚然、 貴溪王朱厚曾(火字底)

一共十八人。

孝宗是憲宗第三子,也是實際上的長子,武宗更是憲宗的長孫。當他們所代表的皇室大宗絕嗣後,按宗法倫序原則,憲宗第四子興王一系位次最前、最具有皇位優先承襲權。而當時興王朱佑杬已經去世,他的獨子——興世子朱厚熜(興王長子早夭,所以朱厚熜實際上是獨子,和武宗情況類似)按照禮法、祖訓、宗法制度,在祖父憲宗諸孫、自己的諸堂兄弟中,皇位繼承權優於其他堂兄弟,是當仁不讓的大明社稷第一繼承人選。

朱厚熜倫序排名第一,而且父親已經去世,唯一的兄長也夭折,自己名為尊貴宗藩(世子),其實是孤零一人,只有寡母一個親人。而他當年僅僅十五歲(虛歲),出生、成長於遠離繁華都市的湖廣安陸藩地,在掌握朝廷大權的文臣們看來,怎麼都像是一個毫無經驗、沒有見識、根基淺薄的普通宗室少年,不可能獨自治理國家、主持朝政,只能依靠文官集團的協助,來統治這個龐大的帝國。

他這樣的情況,對於文官輔臣們來說,簡直就是完美的新君人選——身為獨子、並無兄弟、且父親已薨、無法依靠宗族、年僅十四、思想未成熟。奉年少的朱厚熜為新皇帝,再把不諳世事的他高高地供起來,在朝堂之上“垂拱而治”,而實際政事則由諸文臣操控處理,這不正是文官集團心心念唸的儒家傳統政治理念最高境界麼。

於是,在武宗駕崩後,大明朝堂的實際執掌者——內閣首輔楊廷和以及其他輔臣們,在奏請皇太后並得到恩准後,以武宗遺詔的名義詔告天下,宣佈按照“兄終弟及”、“倫序當立”的祖訓,以憲宗第四子興獻王朱佑杬的次子朱厚熜為大明社稷的繼承人,並派出使團至安陸興藩封國,迎朱厚熜前往京師繼位。

可是讓那些以為朱厚熜“年幼無知、別無依靠、容易控制”的文官大佬們所沒有料到的是:朱厚熜雖然年輕,但是極為老成,一個不滿十五歲的少年,居然心思縝密、意志堅定、城府極深,腹黑程度直追太祖、成祖!

這是因為:當年他朱厚熜的父親興王朱佑杬在世的時候,就經常親自指導他學習儒家經典,以及修身齊家的道理。平常還帶著他參加興王府的日常祭祀和各種典禮。正德十四年(1519),興王朱祐杬薨逝後,只有十四歲(實際才十二歲)的興世子朱厚熜即在孤獨無助的環境下,開始了單獨管理興王府大小事務的生涯。這段經歷,更加磨鍊了少年朱厚熜異於常人的堅韌、成熟性格。

因此,朱厚熜從小就掌握了許多人生道理,熟悉各種宗法禮儀和皇室規範,有著異乎尋常的、遠超年齡的成熟心態。而父親的諄諄教誨,朱厚熜永遠銘記在心,終其一生也不敢稍忘,父子感情深厚無比。這也是日後他繼位為君、獨自面對朝臣們咄咄逼人的“大禮議”局面時,即使勢單力薄,也絕不示弱,一定要維護親生父母宗法地位的原因之所在。

在朱厚熜抵達京師,並因入京儀式、登基典儀、繼嗣身份等問題上和輔臣們發生激烈衝突的時候,文官集團才領教到了他和年齡極不相稱的精明與堅韌。在朱厚熜即精明又強硬的態度下、及皇權至上的無形壓力下,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們最終讓步,讓朱厚熜、或是後世習慣的稱呼——世宗嘉靖帝,按照自己的意願用宗法繼承製繼位為帝,而不是楊廷和等所希望的入繼孝宗、從而以嫡子繼承製的辦法繼位,從而使得世宗在與文官集團爭奪朝政控制權即朝堂話語權的鬥爭中佔據了上風。

繼位後,世宗緊緊抓住楊廷和以武宗名義議定的遺詔中“兄終弟及”、“倫序當立”兩句話,堅持認為自己並不是過繼給伯父孝宗皇帝當兒子、才以“嫡子”的身份繼承孝宗、武宗這一系的皇位,而是本來就憑藉自己憲宗皇帝行輩最長之孫的身份、武宗皇帝駕崩後“倫序第一”的原因,自動按照宗法祖制獲得皇位繼承權的。

之後三年,年輕的世宗憑藉著與年齡極不相符的老練手段,逐漸把權力掌握到自己手中,並不斷對掌權的文臣們展開反擊,最終迫使以楊廷和為首的內閣輔臣們心灰意冷,在嘉靖三年(1524年)主動致仕。在這君權和相權的激烈交鋒中,世宗盡顯權謀深邃、馭下高超的雄主風範。這時,他尚不滿二十歲。

而綿延十七年君臣“大禮議”對抗事件,最終是世宗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大獲全勝,以赫赫皇權完全壓制住了想要以“禮法”來對抗並控制他的文官集團、樹立了皇帝的威嚴、獨攬朝綱;文官們在與皇權的鬥爭中,被世宗用精明的政治手腕打擊得體無完膚、一敗塗地,再也不能威脅到皇權。

當年那個來自安陸鄉下的小小少年,憑藉著自己的不懈努力,牢牢地掌握住了大明王朝無上的權力,並統治大明長達四十五年。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的話,楊廷和為首的文官們絕對會越過倫序,用《皇明祖訓》中“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這一句,直接越過憲宗諸孫,直接給武宗本人立嗣,也就是從他的子侄輩中選取人選,過繼給他當兒子。這樣就符合“朝廷有皇子”的條件,而不必“兄終弟及”,讓武宗的堂弟、也就是是那個手段厲害、心性堅韌、城府深不見底的朱厚熜繼位了。

如果立侄子的話,因為武宗沒有在世的親兄弟,所以也沒有親侄子,他的子侄輩中,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已經出生的只有憲宗第六子、益王朱祐檳次子崇仁王朱厚炫的長子朱載增,生於正德十一年(1516年),時年五歲。這也是憲宗的長曾孫、孝宗的長侄孫、武宗的長堂侄;楊廷和等文臣要給武宗立嗣,那麼朱載增將是唯一的人選。

直接給武宗立嗣,其實也說得過去,這樣孝宗、武宗一系在宗法上就不會出現絕嗣的情況。但是文官集團們一是對武宗深惡痛絕至極,根本不想在他身後給他立嗣;同時,如果過繼朱載增為武宗皇子、並奉為新帝的話,那麼他所在的益藩就會在事實上成為新的帝系大宗。而益藩人丁興旺,朱載增的祖父益王朱祐檳尚在世,朱載增的伯父益世子朱厚炫、父親崇仁王朱厚燁、叔父金溪王朱厚煌、玉山王朱厚熠等也都在世,如果他繼位為帝,那麼大明將來的權力、利益、財富分配都要向宗族眾多的益藩傾斜,這是實際掌握朝政、控制治統權的文官集團們所不願意看到的,他們不可能和如此龐大的宗藩來分享權力財富的支配權。

而另一個人選:興世子朱厚熜,父親已經去世、也沒有兄弟子侄、年僅十四歲,整個興藩宗人就只有他孤零零一個,和益藩龐大的宗族相比,簡直是雲泥之別。立他為新帝,大明朝廷不需要額外去考慮之後新帝宗族的權力財富如何分配(因為興藩沒有其他宗人了),文官集團手中的權力也不需擔心被分割,實在是太合適不過了。

所以、在綜合考慮之下,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在武宗駕崩後,決定遵循祖訓中的“兄終弟及”原則,選擇了武宗的堂弟、興世子朱厚熜入繼孝宗為嗣子、承襲武宗的皇位;而放棄將武宗的堂侄朱載增過繼給他為皇子、從而以“父死子繼”的方式繼承大統。

當然,讓文官們因為這個決定悔青了腸子、跳腳不已的,都是將來的事了。

上一篇:趙括為什麼不把戰爭和人命當成十分重要的事情來看待趙括的這個問題
下一篇:奧托一世為什麼會被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他的頭銜是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