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南京城破,他們都發誓,最後能以身殉國的,只有王艮坐牆邊一句話。

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六月,靖難之役到了最後關頭,燕王朱棣兵臨南京城下,南京城內,人心惶惶。

此時,

解縉

胡廣

王艮

三位江西籍的大臣,齊聚老鄉

吳溥

家中商量對策。解縉和胡廣都發誓,若南京城破,自己必將以身殉國。唯有王艮坐牆邊一句話都不說,暗自垂淚。等他們走後,吳溥對兒子說:“別看解縉和胡廣說得慷慨激昂,最後能以身殉國的,只有王艮。”吳溥的兒子聽完,不敢相信父親的話。

正在這時,就聽見隔壁胡廣家傳來一聲叫喊,原來,是胡廣對家人說:“外面兵荒馬亂的,把家裡的豬圈關好,別讓豬跑出去了。”

吳溥聽完,對兒子說:

“一豚尚不能捨,肯捨生乎?”

(出自《明史·列傳第三十一》)

意思是說,

胡廣連一頭豬都不捨得,豈會捨棄自己的性命?

第二天,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開啟金川門投降,燕王朱棣入城,胡廣和解縉紛紛在半路上迎接,表示效忠朱棣。而王艮聽聞朱棣入城,回家飲毒酒自殺了。

在永樂年間,解縉和胡廣都成為內閣大臣,紅極一時,而王艮的墳頭長滿雜草,少有人問津。

在中國歷史上,每逢新君繼位,總有人像王艮一樣,選擇堅守內心的“氣節”,也有人像解縉、胡廣一樣,選擇順應“潮流”。

今天筆者要講的這個人,比王艮更出名,但他付出的代價,比王艮更加巨大,他的名字,叫方孝孺。

一、朱元璋說:雪藏你16年

洪武九年,洪武三大案之一的“空印案”爆發,山東濟寧知府

方克勤

被下屬連累,含冤而死。方克勤雖然死了,但他的三個兒子都是勤勞兒郎,鄉鄰們相信,不出20年,方家三子肯定會重振門楣。

方克勤的三個兒子,分別叫

方孝聞、方孝孺、方孝友

。其中,老二方孝孺從小就被譽為神童,他有一個非常出名的老師,那就是

宋濂

在《明史》上,宋濂有兩位非常出名的學生,一個是方孝孺,另一個就是朱元璋的嫡長子、太子

朱標

換句話說

,方孝孺是太子朱標的師弟。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偶然看到方孝孺的文章,對此人大感興趣,於是下令召見方孝孺。《明史》雲:

太祖喜其舉止

端整

,謂皇太子曰:“此莊士,當老其才。”

朱元璋對太子朱標說:方孝孺人品端莊,學問極好,你將來可以用到老。

朱元璋雖然認可方孝孺,但覺得方孝孺尚且年輕,還需要磨鍊他的心性,於是派人將他送回老家,並沒有重用他。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痛心疾首。後來有人推薦方孝孺出來做官,朱元璋說“

今非用孝孺時

”,意思是,現在還不是用他的時候。因為朱元璋打算把方孝孺留給孫子

朱允炆

用。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建文帝朱允炆立即召方孝孺入京為官,任翰林侍講。從洪武十五年到洪武三十一年,方孝孺被朱元璋雪藏了16年後,終於可以一展宏圖。

二、建文帝說:老師,下一步怎麼走?

方孝孺學問極好,建文帝又給他一個非常適合自己的職位:翰林侍講。

建文帝讀經史時,如果遇到不懂的問題,需要諮詢翰林侍講,而方孝孺,正是翰林侍講。

他官職雖然不高,但很重要,因為方孝孺有機會把自己的治國理念灌輸給建文帝。

但是,方孝孺師承宋濂,和朱元璋的“霸道”有所不同,方孝孺的骨子裡還是主張“王道”,或者說,方孝孺和古代文人一樣,有一些理想主義,他認為,古老的東西,都是好的。

在方孝孺的建議下,建文帝開始圍繞“仁政”“復古”進行改革,他建議建文帝恢復周禮,修建省躬殿,甚至恢復古代的井田制度。

這期間,建文帝對方孝孺十分信任,《明史·方孝孺傳》雲:

臨朝奏事,臣僚面議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

意思是說,建文帝臨朝議政,有時會讓方孝孺在屏風前幫助自己批覆奏摺,可見,方孝孺的官職雖小,但已經進入大明朝的中樞,半年後,方孝孺被建文帝提拔為

文學博士

當時,兵部尚書

齊泰

、太常寺卿

黃子澄

二人建議建文帝削藩,史書中並沒有記載方孝孺對削藩的態度。但到了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反叛,建文帝征討朱棣的檄文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可見,方孝孺還是支援削藩的。

作為一個文臣,方孝孺的學問是首屈一指的,但在政治軍事方面,方孝孺明顯經驗不足。

建文四年五月,朱棣的大軍到達長江口,南京危矣,建文帝向方孝孺問計,方孝孺建議派慶成郡主(朱棣的堂姐)到朱棣軍中去求和。此時,朱棣已經是背水一戰,焉能答應罷兵。接下來,朱棣破釜沉舟,渡過長江,直逼南京,在緊急時刻,許多大臣建議朱允炆放棄南京,逃到南方(比如雲南)再圖復興。畢竟,當時明朝的大部分國土還是建文帝的,留得青山在,總有機會翻盤。

到底要不要撤,建文帝猶豫不決,他請教方孝孺,方孝孺卻告訴他要:“

死守待援,君王死社稷!

”建文帝聽信方孝孺之言,堅守南京城,待李景隆和朱橞偷偷開啟金川門,建文帝大勢已去。

從結果上看,方孝孺的建議,簡直有些迂腐

,他直接導致建文帝失去了翻盤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方孝孺害了朱允炆,其實並不為過。

三、朱棣說:你寫不寫?

建文四年六月,南京城破,建文帝在一片火海中銷聲匿跡,解縉和胡廣二人則違背自己的誓言,主動投奔朱棣。而方孝孺,則在等待著自己的末日。

朱棣攻入南京之前,“黑衣宰相”姚廣孝給朱棣寫信,說方孝孺一定不會投降,讓朱棣萬萬不可殺害方孝孺,因為方孝孺是“天下讀書人的種子”。

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朱棣入城後,立即清算建文舊臣,朱棣張貼了一份44人的清算名單,其左榜是文臣29人,右榜是武將15人,文臣名單中,包括了六部的主要官員,《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記載:

揭榜左班文臣二十九人:太常寺卿

黃子澄

,兵部尚書

齊泰

,禮部尚書

陳迪

,文學博士

方孝孺

,副都御史

練子寧

,禮部侍郎

黃觀

,大理少卿

胡閏

,寺丞鄒瑾戶部尚書王鈍……

在這個榜單中,排名靠前,可不是什麼好事。在朱棣心目中,最可恨的人是黃子澄和齊泰,而方孝孺則排在了第四位。

朱棣麾下一位叫伍雲的將領,很快在方孝孺的家中將他逮捕,朱棣沒有殺他,而是勸他投降。可是,方孝孺寧死不降,朱棣無奈,只能將方孝孺關入獄中,然後派方孝孺的兩位徒弟

廖鏞、廖銘

去勸說方孝孺。廖鏞是明朝開國名將

廖永忠

之孫,他自信滿滿地去勸方孝孺,不料卻被方孝孺罵了出來。

朱棣即位前,需要找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來寫即位詔書,而方孝孺被譽為“讀書人的種子”,他又是建文帝的老師,由他執筆,意義自然不同。所以,朱棣再一次召方孝孺進殿,要他來寫這份詔書。

方孝孺身穿斬衰孝服,哭著來到朱棣面前。接下來,兩人開啟了對話。

朱棣:

我打算效仿周公,幫侄子周成王來治理天下。

方孝孺:

周成王

(待指建文帝)

在哪?

朱棣:

周成王自焚而死了。

方孝孺:

那你為何不立周成王的兒子呢

?(當時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被活捉,年僅2歲。)

朱棣:

他太小了,國家需要成年的君主來治理。

方孝孺:

那為何不立周成王的弟弟呢?

(當時建文帝的三位弟弟都在,其中三弟朱允熥是朱標的嫡子,已經成年。)

朱棣被方孝孺的話噎住了,過了一會,朱棣說:這是皇家的家事,不用你操心,你只要幫我寫詔書就行了!

方孝孺大怒,將筆扔在地上,吼道:

“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意思是:

我就不寫了,大不了一死!

朱棣很生氣,對方孝孺說:我知道你不怕死,難道你不怕我滅你九族嗎?

方孝孺冷笑:“你滅我十族又如何?”

朱棣怒了,把姚廣孝的囑咐徹底忘了,他命人割爛方孝孺的嘴巴,刀太鋒利,直接從嘴巴割到了耳朵。此後,朱棣下令,殺方孝孺十族。

四、方孝孺說:死即死耳!

上述這段對話,出自清朝谷應泰編寫的《明史紀事本末》,然而,在《明史·方孝孺傳》中,並沒有記載方孝孺被滅十族,只記載了四個字:“

並夷其族

”,意思是,朱棣僅僅殺了方孝孺的父族,至於妻族、母族和門生,並沒有波及。

關於方孝孺到底有沒有被滅十族,歷來存在爭議,本文先不作深入探討。但有一點,《明史》和《明史紀事本末》的記載一致,那就是有873人,因方孝孺而死。

朱棣為了逼方孝孺就範,下令抓捕方孝孺的族人,並且當著方孝孺的面,將他們一一殺死。每殺一人,都問方孝孺是否屈服。方孝孺始終不願向朱棣低頭,朱棣殺了7天,合計殺了873人。史載:

然後詔磔於市,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謫戍絕徼死者不可勝計。

除了873人被殺以外,還有許多被人被貶到邊疆,死在了半路上。

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被殺的那一刻,方孝孺聲淚俱下,方孝友理解哥哥的選擇,他安慰哥哥說:

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家山。

方孝孺的兩個女兒,在方孝孺被抓的那一天,就投河自盡了,方孝孺的兩個兒子隨父親一起被殺。

這一年,方孝孺46歲,他的生命,永遠停留在46歲。

方孝孺之所以成名,不是因為他英勇赴死,因為在他赴死之前,他已經是天下讀書人的種子了。但他的死,更加成就了他的氣節和名聲。

王夫之說:“方孝孺死,讀書之種絕於天下”。

不要以為方孝孺只是擅長“讀書”,所以才被稱為讀書人的種子。其實,這樣理解太狹隘了。方孝孺的“讀書”,指的是精神核心,是一種氣節。

方孝孺死後,很多人沒有忘記他,但不敢提及。直到朱棣駕崩後,明仁宗為建文舊臣平反,方孝孺這個人,才成為非官方認可的“忠臣”。

一百多年後,明神宗(萬曆帝)下令為方孝孺徹底平反,並把因方孝孺而獲罪的罪人後裔全部赦免。後人因嘆方孝孺之忠,紛紛為其立廟祭奠,方孝孺因此成為明朝的道德模範。

五、筆者說:方孝孺之死意義在哪?

方孝孺是公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他被人稱為“當世文章第一”,甚至有人說他是“程朱復出”。

筆者認為,在文學方面,方孝孺是泰斗級別的,但在政治領域,方孝孺有些理想化,他的政治和軍事能力,遠遠達不到他的文學高度。

然而,後人推崇方孝孺,並非僅僅因為他文學成就卓越,而是因為他在道德方面,成為後人的典範。儒家思想認為“

忠乃天下至德

”,即,“忠”是世間最高的道德。而方孝孺所堅守的,正是一個“忠”字。就衝這一點,我們必須給方孝孺足夠的尊重。

然而,站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逆流而

,試問:方孝孺的“忠”,到底忠於誰?是大明朝,還是建文帝?

若方孝孺忠於大明朝,那朱棣登基,照樣延續明朝宗廟,方孝孺的死,將毫無意義。

若方孝孺忠於建文帝,那麼他的忠,則是狹隘的,因為一個忠臣,首先忠的應該是人民,或者是忠於一個造福於人民的君王。這一點,朱棣也能做到。所以說,方孝孺的死,也沒有意義。

很明顯,正反兩面,方孝孺的死,意義都不大。

筆者重申一遍,我不否認方孝孺的精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方孝孺和文天祥、于謙一樣,都是忠臣,只是,文天祥忠於的是一個民族,于謙則是忠於大明朝的百姓,而方孝孺忠於的只是一個建文帝。從特定的角度來說,方孝孺的格局,遠不及文天祥和于謙。

筆者第二次重審,我尊重方孝孺,更尊重他的選擇,但是,我為他的死而感到不值,因為

當王朝的光輝褪去,我們發現,方孝孺的死,對明朝、對歷史程序沒有任何建設性的意義,除了死了873條人命以外。

文藝復興時期,

布魯諾

因堅決捍衛“日心說”而被教會活活燒死,寧死不屈,布魯諾的死,是為了捍衛科學。有時候,筆者甚至在想,

如果方孝孺玩命堅守的東西,不是什麼皇權正統,而是科學真理,那他的死,或許有意義得多。

歷史需要道德模範,但道德模範的存在意義在於幫助後世解決問題,

如果以873條生命為代價去堅守的東西,對後世沒有意義,那就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

我討厭朱棣的濫殺,但我也不贊成沒有意義的犧牲。

最後,筆者第三次重審一遍:

方孝孺值得尊重,但他的堅守,需要後人再次深思。

上一篇:蔡京為什麼會被稱為古今第一人?他的官場生涯是怎麼樣的?有何成就
下一篇:唐怡瑩是誰?張學良晚年對唐怡瑩還是難以釋懷,稱她混蛋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