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虛空先生講解國學經典《孟子》公孫丑上②-9 先知言 後知避

更多精彩課程,請在手機應用商店下載【虛空濟】APP,目前《孟子》更新中~

“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原文)

“遁辭,知其所窮。”

遁就是閃躲遮掩,一個人講話如果總是閃躲,顧左右而言他,或者講話遮遮掩掩,“知其所窮”這個時候你就知道他背後一定是有事情的,他遇到了困境或者是不足。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你問一個人,最近你過得怎麼樣啊?他說還行還行,還可以挺好的,就知道了他講話是有遮掩的,那就意味著他背後一定是有不足,或者是遇到了什麼困難,或者是有事情,讓他當下並不如意。

再比如說我們對孩子講,說你的作業寫完了沒有,他說差不多了,寫完了,他講話是閃躲的,是有遮掩的,底氣不足,那你就知道一定是有事情,可能是他沒有寫完,也可能是他有很多作業不知道,可能當時沒有注意聽講,老師佈置的作業他不完全清楚。

再比如說在夫妻感情當中,也是一樣的,當你們之間正常地交流,如果他講話總是閃躲和遮掩的,那就說明一定有事情在瞞著我們,或者其中他遇到了什麼困難,是沒有辦法講出來的,那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看一個人總是躲閃,我們就看他背後到底有什麼事情,可能那個事情是需要我們幫助的。

比如說孩子,你發現他有遮遮掩掩的時候,他有閃躲,那你知道了,就不妨想辦法去幫助一下他,你可以直接對他講,有問題有困難你可以說呀,是不是作業忘了帶回來呢?是不是有一些作業你並不清楚,我們一起想辦法來克服。

再比如說當你問到朋友,他最近過得如何,如果他總是閃躲的,如果他總是遮遮掩掩,說明他當下可能遇到了什麼困難,那我們不妨可以問問朋友,你遇到了什麼困難,你不妨直說,我看看盡可能的是否可以幫助到你。

這是說到幫助別人,那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呢,別人在遮遮掩掩,很多事情不能明說,那你知道了以後,我們就要懂得這件事情,不能再繼續問下去了,我們也清晰地瞭解了他的為人,瞭解他背後可能做了什麼樣的事情,我們做到心中有數就可以了。

我們再來看整個這四句話,這是孟子講的知言,“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詞知其所窮。”我們看整個透過這四句話,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比如說第一個“詖辭,知其所蔽。”每個人都會有遮擋自己的地方,比如說情緒,比如說喜好,再比如說認知,我們每個人的認知都有不可能那麼全面,都有所偏頗,那這個是人性上的,也就是人性上本身就帶的這個東西。

那麼,接下來講的是心性上的,“淫辭,知其所陷。”每個人在心性上如果不平穩的時候,比如說開心,喜悅,比如說不高興的時候,比如說憤怒的時候,只要你的心態不夠平和,產生波動,都有可能會產生淫辭,從人性最後又講到了心性。

再接下來又再往下降一降,又講到了“邪辭,知其所離。”這個是我們學識不夠,我們沒有去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和道理,所以就很容易出現邪辭,比如說沒有學習仁義之道,那你講出來的話,就不合於仁義,你沒有去學習孝道,那麼講出來的話就不合於孝。你不懂得忠信的道理,就會講出來不符合忠信的邪辭。

再接下來,當我們遇到困難之時,就會講遁辭,我們可能遇到了困境,可能這個話不足以被別人說,所以就會遮遮掩掩,講話就是閃躲的,那還有可能是我們做了對不起他人的事情,做了欺騙他人的事情,所以導致我們自己的底氣不足,這個時候講話就會講出來遁辭。

我們看這四點,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在發生著,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看清楚自己,就可以看清楚每一個人,這就是孟子講的我知言。

“生於其心,害於其政。”

這些言語是從心所生的,從心所生就會害於其政,如果是從政之人,就會把偏頗過度的言語,閃躲的言語以及不正的言語,帶到自己的政治當中來,他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影響我們的工作。

古人都講從政,那我們現在做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如果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我們自己如果不知言,就會讓自己這些偏頗的言語、過度的言語、不正的言語、躲閃的言語、從自己的心而生起,最後影響自己的行為,再到影響我們具體所做的事情當中。

“發於其政,害於其事。”

如果在你的政事上發出,就會呈現在具體的事情當中。我們剛才舉例子了,無論是從政也好,我們工作也好,或者做生意也好,都一樣,我們首先要知言,首先要從自己開始修正,如果我們不知道要從避免這些言語的發生,就會由我們的心生起,最後就會演變到我們的行為當中來,到我們具體做的事情當中去。

比如說我們不知道邪辭,我們不知道去避免他,就會讓我們在工作當中講很多不正的話。如果我們不懂得遁詞的道理,就會讓我們在工作當中總是閃躲,總是遮遮掩掩,為什麼會閃躲和遮遮掩掩呢?可能我們在工作上沒有足夠地努力,做得不足,自己知道做得不夠好,所以當領導問起,我們就會產生閃躲的言語。

再比如說詖辭,我們如果不懂得讓自己擴大自己的認知,不要講偏頗的話,那這個時候在工作當中,我們就會產生偏頗的行為,我們會認為自己是很優秀的,自己的見解永遠是正確的,因而就聽不進去領導的話,聽不進去同事的話,也聽不進去顧客對我們的反饋,那進而我們就會產生淫辭。我們接下會產生更多的情緒,我們在憤怒當中就會講過度的話,對同事、對員工、對客戶、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很厲害的時候,就會產生自大的情緒,產生自大的狀態,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講出過度的言語,產生過度的行為。

所以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我們首先要知言。那不光是做好一件事情,我們說要想教育好孩子,我們得先知言,如果你不知言,你看不清楚很多事情。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想經營好這個家庭,我們要先學會知言,既知道自己的言語和心理思維上的變化,同時又知道對方的言語和心理上的變化,如此才可以讓家庭變和諧,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和睦,讓工作變得更順暢。

“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孟子講如果以後還有聖人再出來,必從就是一定會贊同和認可我講的這段話。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

這裡列舉了孔夫子的五位學生,首先講宰我與子貢,“宰我、子貢,善為說辭”這兩個人是善於言語,善於講話的,所以當魯國有危機之時,孔夫子都是讓子貢去處理外交事件,因為他善於講話,可以善於琢磨別人的心理,講話講到別人的心裡,所以才能做好外交,並且子貢可以為相,可以為商,朋友遍及天下,就是因為他善言辭,善把握別人的心理。

“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我們看顏回、閔子騫和冉牛,他們三個人善言德行,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們講的言語,更多的都是關於的德行的,德行之外的事情,他們並不願意講,所以這三位在孔門十哲之中,是以德行著稱的。

“孔子兼之。”

這個時候孟子講,說孔子是兼之的,既善言辭,既知言,知心,知思維,同時又善言關於德行的事情,言下之意,孔子才是最全面的人。

“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

孔子是兼之的,但是自己卻講我對於言辭、天命、性命這些事情,我是不清楚的不知道的。

我們看這句話有意思,正好是對應了孟子所講,我們來回顧公孫丑問孟子何謂知言,孟子第一句話講的是“詖辭,知其所蔽。”不會講偏頗的話,才不會被自己的認知所遮擋。

所以孔子是兼之的,自己卻講對於言辭,對於天命,對於性命,我是不清楚的。因為沒有人會說自己真正的清楚,當你說自己真正清楚,真正瞭然,就已經是詖辭了,被自己認知所遮擋,並沒有看到事情的全貌。

所以我們看孟子講話的邏輯思維很強,首先是孔夫子的謙詞,其二放在這裡告訴我們,聖人講話是沒有詖辭的,不會認為自己什麼事情都清楚,不會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典範。

我們再來回顧,整個公孫丑問孟子的這一段話,公孫丑問孟子,老師您有什麼樣的長處和特點?孟子講我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叫知言,第二個特點叫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我們知道孟子周遊列國二十年,他不停地去講自己仁政的思想,去到每個國家,和諸侯國的國君去談仁政,和各位大夫去談仁政,和自己的學生們去談仁政,去講自己的思想,如果孟子不能知言,要如何去講自己的思想呢?所以首先知言,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和能力。

其二孟子講,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那我們看言語,是不是要配合浩然之氣,才可以讓你的言語通達,才可以讓別人更好地去接受,如果孟子整個呈現出來的不是浩然之氣,那麼他講的仁政又有哪位君主可以願意去聽呢?可以向孟子去請教呢?那我們由此不妨可以想象一下孟子的形象,首先孟子他是知言的,他可以清楚地把握每個人的心理變化,到什麼樣的程度,去講什麼樣的話。其二,孟子整個人是散發著浩然之氣,傲立於天地之間。

孟子的形象,大概就在我們的腦海當中呈現出來了。一個充滿著浩然之氣,傲立於天地之間的人,並且講話可以時刻地講到對方的心裡,只要你開口講話,他就可以準確地知道你心裡在想什麼,你被什麼所障礙住了,你為什麼要講這樣的話,當我們腦海當中有了孟夫子的形象,我們就可以去學習,做一個又知言,又有浩然之氣的人。

上一篇:賣家炸了!亞馬遜旺季出新規,亞馬遜員工掀起罷工風暴
下一篇:歐聯杯新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