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夏秋最實用的養生法,排溼防暑,功效顯著

現在進入六月份後,我們迎來了一年之中最炎熱的季節。當下養生應該注意防溼去暑,採取中醫養生方法,分季節進行養護,效果更好。

長夏養生防溼祛暑

中醫稱夏末秋初為長夏時期。

其氣候特點是多溼。所以《理虛無鑑》中特別告誡人們要“長夏防溼“這個季節多雨潮溼,水氣上升,空氣中溼度較大,加之或因外傷霧露,或因汗出沽衣,或因沙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溼,以至感受溼邪而發病者最多。

現代科學研究證實,當熱環境中空氣相對溼度大時,有礙於機體研發散熱,在高溫條件下蒸發是人體的主要散熱形式。

空氣中大量水分使機體難以透過水分蒸發而保持產熱和散熱的平衡,而出現體溫調節障礙,常常表現為頭重如裹,精神萎靡,身體乏力,難以正常工作和學習長夏防溼,首先要居住環境避免潮溼(黃帝內經》中指出:

“傷於蒸者,下先受之”是指溼邪傷人,最容易傷及人體下肢。

這是因為溼的形成往往與大地的溼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

如常見的下肢潰瘍,溼性腳氣,下肢丹毒,下肢關節疼痛等症,往往都與溼邪有關。

因此,在長夏季節,居室一定要避免潮溼,儘可能做到空氣流通,清爽、乾燥。

其次,飲食要清淡,要易於消化。

中醫認為,溼為陰邪,易傷陽氣。

因主運化的脾臟喜燥而惡溼,所以,長夏溼重最易傷及人體脾臟,一旦脾兩被溼邪所過,則可導致脾失健運而氣機不暢,人體就會出現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四肢不溫、口甜苔膩脈據等症狀。

因此,長夏季節最好少吃油膩食物,多吃清淡易於消化的食物。

另外,夏季是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一定要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

不吃腐爛變質食物,不喝未經消毒的水,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淨,應多食清熱利溼的食物,使體內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

常用清熱利溼食物以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最為理想長夏防暑的關鍵在於要保養人體陽氣。

只有陽氣充足,溼邪才不易侵犯。

盛夏酷暑,天氣炎熱,人們的保健應以防暑降溫為中心。

古人在這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室外勞動或活動要頭戴草帽遮陽,身著淺色真絲或純棉織物,住房要高大、通風等等。

歷代皇帝是最會享福的人了,到過承德避暑山莊的人,可能都知道,皇帝的居室都有一層夾壁牆,夏季天氣炎熱,太監們就會把冬季貯存在冰容中的冰塊放到夾壁牆裡,起到防暑降溫的作用,這就是當時的天然“空調”,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享受不到的。

當然,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式各樣的空調相繼網世,人們已有了多種避暑手段,但不能說古人當時的降溫手段不高明。

近幾年空調已進入城鎮的千家萬戶,由於以氟利昂為降溫媒體,存在著空氣汙染的弊病,所以人們在使用空調防暑降溫時,要注意定時,夜間睡覺最好不開,經常保持通風,不要把溫度調得太低,不要在空調屋內吸菸,老年人最好少用空調,防患“空調病”。

每至炎熱的夏季北方總要有那麼幾周,在南方有那麼幾個月,氣溫較高,溼度超過90%這時人們會感到悶熱不舒,汗流不暢。

如果出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昏、胸悶、心悸、注意力不能集中、大量出汗、四肢發麻、口渴、噁心等症狀,是中暑的先兆,應立即將病人移至通風處休息,給病人喝些淡鹽水或綠豆湯,若用西瓜汁、蘆根水、酸梅湯,則效果更好。

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總結出預防中暑的方法:

1。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勞逸結合;

2。避免在烈日下過度曝曬;

3。注意室內降溫;

4。睡眠要充足;講究飲食衛生。

對症使用防暑良藥也十分重要,人丹十滴水和清涼油都是眾所周知的防暑良藥。

人丹是用薄荷腦、姜、小茴香和桂皮等配製而成,能防治中暑,對暈車、暈船都有比較好的治療作用。

十滴水是用樟腦、薄荷油、大黃,桂皮、姜、小茴香等配製而成,具有防治因中暑引起的頭暈、噁心、嘔吐和腹痛。清涼油是由樟腦、薄荷腦和樓葉油等配製而成,對中暑引起的頭暈、頭痛有較好的療效。

上一篇:伏天口瘡復發是上火嗎?可能是這些原因導致的,四條妙招遠離口瘡
下一篇:健康管理師的優勢? 全國通用,全國通用,無需年檢,健康管理師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