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適當焦慮帶來好處,過度焦慮需要干預,運動是克服障礙的利器

抑鬱因為有自殺這樣極端的表現慢慢得到了世人的重視,但實際上焦慮正在趕超抑鬱症成為新的增長點。儘管我們現在缺乏可靠的統計資料來闡明中國到底有多少焦慮症患者,卻無法忽視瀰漫在我們身邊、清晰可聞的焦慮氣息。

高考還有幾個月,學生就已經進入考試失敗的巨大陰影裡了;長假結束剛上班,白領便開始擔心本月指標完不成;還在懷孕階段,女性就開始擔心孩子未來幼兒園的擇校、學習、職業和婚姻……

用成語“杞人憂天”來說明什麼是焦慮是比較形象的,人們對於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產生災難性的預測和痛苦體驗,並感到無法應對,這就是

病理性的焦慮

。久而久之還會伴隨生理現象的出現如全身肌肉緊張、乏力感,頭、頸、背痠痛,心慌、胸悶、出汗、失眠、腹痛、小便頻、大便多且稀溏等。

焦慮到底是什麼

事實上,焦慮並

不完全是一個壞東西

,它甚至是進化的產物。

我們可以做如此假象:一群原始人經過一片未知的叢林,焦慮的人會對可能出現的猛獸、敵人、沼澤充滿警惕,從而保持極高的反應速度,在災難真正降臨的時候逃過一劫。那些不會或者不容易焦慮的原始人堪稱為“神經大條”,在災難來臨的時候反應會相對遲鈍,最終難逃被大自然淘汰的命運。就這樣,那種讓人

保持警惕

、時時有災難預想的焦慮基因就代代相傳下來。

適當焦慮可以讓人保持警惕

社會發展到今天,焦慮還在發揮它的功用。為了應對可能產生的可怕後果,我們會選擇努力學習、拼命工作,反過來如果我們拖延著很多正事不做,我們會覺得焦慮感在蹭蹭上漲,因此適度焦慮是幫我們醫好拖延症、取得成績的法寶。

舉個例子

如果我被邀請到電視臺做個節目,焦慮感就會促使我提前做出準備,講什麼話題、穿什麼衣服、到電視臺怎麼走等都得做到心中有數。如果沒有焦慮推我一把,欠缺準備的我可能會冷場、結巴、穿著不得體、讓合作者尷尬、觀眾空等……所以,

我們需要一些焦慮才能好好活著

然而,如果我這麼想:“要是大家對我的話題不感興趣怎麼辦?要是我穿的衣服和主持人撞衫了怎麼辦?如果我在路上車拋錨了怎麼辦?很抱歉,電視臺的製作人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因為種種原因,我無法來製作節目,我不得不放棄……”

顯然,這種過度的焦慮有害無益的,它只會反覆折磨人的身心,妨礙人們發揮正常的社會能力。

相信臨床醫生都有這樣一個感受,醫院裡面充斥著一群這樣的患者——他們可以因為身體的各種不適出現在各個科室。

因為胸悶到心血管科、因為頭痛到疼痛科或神經科、因為腹瀉到消化科……但最終他們卻

查不出個所以然

。然而不少患者

還是會

鍥而不捨,

繼續頻繁地尋求檢查

有人統計過,全科醫生的患者中,約有4。2%是永遠都查不出可以下診斷的疾病的,但他們仍然在馬不停蹄地查。

而這群人,幾乎都是焦慮患者

透過伯恩斯焦慮量表(BAI)判斷是否焦慮

同樣,我們可以透過伯恩斯焦慮量表(BAI)來看一下自己有沒有焦慮的問題。

戴維·伯恩斯,著名心理學家、認知療法重要的發展者之一

請在符合你情緒的項上打分:沒有0,輕度1,中度2,嚴重3。

焦慮情緒

焦慮,神經質,煩惱或恐懼。

感到你周圍的事情很奇怪或不真實。

感到身體部分或全部不屬於自己了。

突發的恐慌感。

恐懼或瀕死感。

感到緊張、痛苦、“煩躁”或瀕臨崩潰。

焦慮想法

難以集中注意力。

思維雜亂。

令人恐懼的幻想或想入非非。

失控感。

擔心精神崩潰或發狂。

擔心暈倒或失去知覺。

擔心患有身體疾病、心臟病發作或死亡。

擔心自己顯得愚蠢或能力低下。

害怕孤獨、擔心被孤立或遺棄。

害怕批評或被拒絕。

擔心會發生可怕的事情。

軀體症狀

心跳過速、心律不齊或心臟博動增強。

胸痛、胸悶或壓迫感。

腳趾或手指刺痛或麻木感。

胃部不適或抽緊感。

便秘或腹瀉。

坐立不安。

肌肉緊張。

出虛汗。

咽喉梗阻感。

手抖。

雙腿僵硬或發軟。

感到眩暈、頭昏或行走不穩。

呼吸困難或窒息感。

頭痛、頸部或背部疼痛。

感到忽冷忽熱。

感到疲乏、虛弱或易疲倦。

測試後,請算出你的總分並評出你的焦慮程度。

0~4分,正常或沒有焦慮

5~10分,邊緣狀態;

11~20分,輕度焦慮;

21~30分,中度焦慮;

31~50分,重度焦慮;

51~99分,極度焦慮或極度驚慌。

中度及以上焦慮症要立即到心理專科診治

公認的焦慮症調節辦法

營養:與抑鬱的建議相同。

睡眠:保持充足的睡眠。

心理:時間管理。“活在當下”、正念、樂觀等。

運動:有規律的運動,特別推薦有氧運動。

在我們的印象裡,和焦慮相連的另一個關鍵詞叫做“未來”。佛教裡面有句經典的話——“想到過去會帶來悔恨,想到未來會帶來焦慮”,非常貼切。

那麼革除焦慮的手段是什麼呢?很簡單,即“

活在當下

”。

不要被未來沒有發生的事情嚇到,充分體驗、覺察、意識到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一幕一幕,卻不做評價。比如我們正在進食,就體會米飯的清香、蔬菜的爽脆,感受食物滑過咽喉進入食管的滿足感,而不去思考吃完飯後要面臨的洗碗、功課、工作還是其他家庭瑣事等。這套方法行之有效,已經被西方心理學界吸納,算作“

正念療法

”的一部分。

然而我們也說過,當代國人對心理疾病認知還不足,對相關的精神療法覺得陌生、心理上覺得“遙遠”,接受起來有點困難,因此我們還是多談“近”的、熟悉的運動。

有趣的是,

20世紀60年代以前

,醫學常識都在

建議焦慮患者(包括恐懼症)應該避免運動

運動可以消除焦慮

是因為運動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的生理表現與焦慮症的表現實在是太像了,運動一定會誘發或者加重焦慮,當時的人是如此認為的。然而從1960-1989年國外公佈的104項研究結果看,

運動非但沒有加重焦慮,反而是結結實實地消除了焦慮

很多人焦慮之後,惶惶不可終日,他們選擇的辦法就是蜷縮在那裡什麼都不做。然而越是這樣,焦慮感越甚。

相反,能夠主動反擊,做點什麼的人會覺得焦慮感消退。而運動即是最好的反擊方式之一。許多年前,科學家就發現了這個事實——

有氧運動能迅速起效並抵禦焦慮狀態

難怪哈佛大學精神醫學專家約翰·瑞迪曾說:“運動的作用就像鹽酸氟西汀(百憂解)和其他大多數抗抑鬱藥物以及抗焦慮藥物一樣。”

小TIPS

運動不僅不會加重焦慮症,反而能緩解焦慮症。

運動能幫助重新獲得“控制感”。

在很多情況下,

運動的作用不亞於抗焦慮藥

運動型別為:參考標準即中等量有氧運動(3—5—7運動法)。

但有時候僅僅10分鐘的運動就能讓人鬆弛下來。

延伸閱讀:

全球抑鬱症患者約有3億多,他們的世界需要的可能不僅是理解

@大家健康

上一篇:怕黑、不敢獨處、睡眠中易驚醒是心膽氣虛,寧神定志丸能益氣鎮驚
下一篇:糖尿病患者能喝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