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引體向上究極教學,助您針對性攻克短板,提升數量

上期咱們聊瞭如何實現引體向上從零到一的突破,這回將繼續深入,分成兩個階段,不同時期採用不同的訓練理念和辦法,針對性攻克短板,提升引體技能。

階段一:從1到15

如果能夠拉起一個引體,至少說明當前的絕對力量是可以完成該動作負荷的,想要進一步提高數量,通常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結合上篇文章所說,

力量來自於肌肉纖維和神經元募集,

而神經元募集能力的提升速度在初期是要遠超過肌肉增長的。

所以,為了能夠最快拉起15個,在這一階段我們從鍛鍊神經元募集能力入手,也就是去更加熟悉引體向上動作本身,激發出更多的身體潛能。

當然,此處的“15”並非確切數字,而是指大概的訓練狀態,當我們能夠完成15個左右的標準引體之後,再採用階段一的訓練方法將收效不大。

GTG訓練法

GTG是grease the groove的縮寫,通常翻譯為

"神經蝕刻訓練法"

,顧名思義,其核心目的就是強化你的神經元募集能力。

旨在藉由非疲勞狀態下積累訓練次數來加深動作學習和發力技術,英文解釋為“specificity+frequent practice=success”,也就是“要想掌握好,就得練得多、練得精”。

GTG由前蘇聯特種部隊體能教官帕維爾提出,他目前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體能教官,也被稱為西方壺鈴之父。他的著名觀點是:

力量是一種技巧,需要持續性

練習,但訓練必須接近於實戰。

GTG的方法十分簡單,

即為了發展某一動作能力,透過減少每組練習次數,來保證每次訓練都不疲勞,同時在一天中儘可能多的增加訓練組數,最終實現極高的總訓練容量。

如果具體到引體向上,我們可以這樣操作。

首先,測試一次最多能完成多少引體向上,然後把次數減半即為平時的訓練次數X。假如我單次最多拉10個,那日常訓練每組就練5次。

然後,在肌肉得以休息的前提下,每隔1小時左右就去進行X次引體向上。例如我在辦公室牆上釘了個引體架,白天工作時只要起身上廁所就去拉一組,每次吃飯前拉一組,吃飯回來再拉一組。

最終,由於每當經過引體架我都會拉上幾個,一天下來可以累積近百次的訓練容量。同時,由於每次拉的不多,我可以保證動作質量,且整個過程並不會太過疲勞。

該套計劃可以令你在最短時間內將引體次數衝擊到15甚至更多,其關鍵就是利用“非疲勞”和“高容量”,讓你的神經如蝕刻般牢牢記住每個發力細節。

當然,GTG訓練法並不是萬能的,主要適用於引體和臂屈伸等自重訓練的動作技能掌握,卻對肌力和肌耐力的絕對水平提升有限。

例如想把臥推從100KG懟到150KG,單純依靠GTG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規律的增加配重,讓肌纖維變得更加粗壯才行。

階段二:從15到N

當我們能拉起15個左右引體向上時,應該說對該動作已經相當熟悉了,此時神經元募集對力量的改善效果將逐漸下降,必須從另一個維度去做努力。

如果將發力技巧看作軟體,肌肉本身視為硬體,當GTG優化了軟體效能後,下一階段則需要透過

"疲勞訓練法"

去強化我們的肌肉硬體。

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在談具體方法之前,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些相關知識。

肌肉力量:

肌肉最大收縮產生的用以對抗阻力或負荷的能力。臥推一次最大的重量是200磅,那麼200磅就是你臥推相關肌群的力量水平。

肌肉力量不足也就意味著無法承受更大的重量,例如平時搬重物可能會受傷或肌肉痠痛。

肌肉耐力:

肌肉在一段時間內連續收縮的能力。你可以持續跑完20公里的馬拉松,這就是你長跑相關肌群的耐力水平。

肌肉耐力越強,就越不容易疲勞。如果你平時多走一會兒路腿都會抽筋,這就說明你臀腿處的肌耐力不行。

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是衡量人類體能最基礎的標準之一。

肌肉力量訓練主要針對快肌纖維,通常採用

漸進超載原則

,目標是提升對抗最大負荷的能力,所呈現出的是肌肉維度粗大,例如健美運動員。

肌肉耐力訓練主要側重慢肌纖維,一般採用

持續疲勞原則

,為了延長肌肉在阻力下的持續收縮時間,肌肉逐漸變得纖細,例如長跑運動員。

接下來回到引體向上,當我們在追求更高境界時同樣面臨不同的側重,因而這一階段的N,可以比15小,也可能比15大。

力量型引體向上

如果偏向力量,那麼我們將不再關注個數的增長,轉而去追求自己所能拉起的最大負重。

此時自重引體已經不能滿足訓練所需,我們透過增加負重來刺激快肌纖維生長,從而提升相關肌群的最大力量。

按照肌肉力量訓練的漸進超載原則,採用負荷練法,透過

負重腰帶

或者

負重背心

,將重量調整至一次最多隻能做8個以下,然後循序漸進的增加負重。

超載原則:

肌力訓練時每組的次數要低(8次以下),負荷要高(70%以上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迫使快肌收縮用力,訓練肌肉神經,加強肌肉力量。

漸進原則:

隨著不斷訓練,肌肉力量亦會提高,為了達到超載原則,訓練的負荷必須隨著訓練時間的增加而循序漸進的加大。

具體到訓練計劃,可以在調整好負重後,每組做6~8個,每次練習6~8組,之後休息48小時或以上從而保證肌肉充分恢復,每週練習2~3次即可。

初期可先嚐試2。5KG負重,隨著力量水平的進步逐漸加大負重,當你能夠掛著20KG槓鈴片拉起8個標準引體時,一旦卸掉負重,會發現拉20個怎會如此簡單?當負重能夠達到自身分量時,恭喜你,突破單臂引體將指日可待!

耐力型引體向上

如果將技能樹點在耐力上,則按照肌肉耐力訓練的持續疲勞原則,採用容量練法,繼續追求引體最大數量的增加。

透過高容量訓練來提高肌肉中氧化酶的活性,促使肌肉高效使用血液中的氧氣並減少乳酸的產生,從而能較長時間維持一定的運動強度。

持續原則:

一般採用60%以下的強度(自重訓練不再額外負重),每組做到力竭為止,重複組數不宜過多,儘量避免用多組數來彌補單組的少次數。

疲勞原則:

組間間歇時間不宜過長,應儘量在完成幾組訓練後達到疲勞積累的目的,在尚未完全恢復時就進行下一組練習,不斷突破耐力桎梏。

每次訓練安排兩到三組即可,每組不做具體個數的要求,目標是練到最後一個時即使用出擠屎的勁兒也拉不上去為止。

同樣的,練習後休息48小時或以上從而保證肌肉的恢復,慢慢的你會發現,一開始你最多拉15個,隨著不斷挑戰極限,半年後就可以突破20。

事實上,沒有哪一種訓練方式會只增加力量或只提升耐力,兩者相輔相成,都會強化我們的體能,不同的僅是側重點有區別而已。

深層原理

透過對比可以發現,兩個階段的訓練理念差異很大, 階段一的GTG要求“非疲勞”,階段二的力量和耐力訓練卻追求“疲勞”。

對於疲勞理論,運動生理學已經給出了較為肯定的答案——疲勞伴隨恢復,從而帶來更好的組織重塑和功能提高。

但疲勞必然引發另一個問題,就是動作效率、完成質量以及神經適應方面的弊端。

當我們處於力竭時,一定對那種撕心裂肺的肌肉灼熱腫脹感深有體會,此種狀態下對技術動作的把控必然有所下降。

更重要的是,疲勞往往會導致過多的酸性物質堆積,進而影響運動器官中本體感受器的工作效率。

GTG理論認為“疲勞”雖然對肌肉本身貢獻極高,但犧牲了部分高效的神經適應性,所以GTG流派提到了一個非常學術範兒的名詞——synaptic facilitation,暫且譯作“神經突觸增強”吧。

由此可見,我們在訓練神經元募集能力時,可以透過GTG的非疲勞法,在提升絕對力量和耐力時,則藉由疲勞練法。

其他細節

由於引體向上涉及的肌群較多,如果某一處肌肉力量嚴重不足,勢必會影響整體訓練效果和動作完成。

大致來講,引體向上需要

握力、肱橈肌、二頭肌、肩袖

背部

等肌群的協同發力,大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針對性補強薄弱環節。

由於很多動作都會鍛鍊到肱二頭肌,且二頭力量通常不會成為制約引體的短板,所以就不再專門講解。

握力:懸掛練習

跳起以正手握住單槓,雙腳離地,直至支撐不住。每次做4組,每組做到力竭。進階版可以用單手吊槓,一側手沒勁後換另一側手。

肱橈肌:錘式彎舉

雙手對握啞鈴,大臂貼近身體,呼氣時將啞鈴朝肩部方向舉起,吸氣時緩慢下落至起始位置,注意頂峰收縮,儘量不要透過身體擺動來借力。每次做4~6組,每組8~12個。

肩袖肌群:懸掛肩胛上提

懸掛在單槓上,手臂伸直,肩胛上提,感覺肩膀快要碰到耳朵,然後啟動背部肌群(背闊肌、斜方肌下束等)讓肩胛骨下回旋,利用肩胛的下移去感受身體往上帶的感覺。每次做4~6組,每組8~12個。

背部肌群:高位下拉

這個動作的經典程度無需多言,相信大家也都較為熟悉,不僅能練到背闊肌和大圓肌,也能兼顧到斜方肌和手臂肌群。

具體要領我就不說太細了,煩煩主要做的是高屋建瓴,細枝末節的東西大家去網上搜一搜就有啦。

稍加總結就是:肩胛骨下沉,背闊肌發力帶動大臂內收,順勢曲肘下拉重物。

好了,引體向上的兩篇文章到這裡就完結了,畢竟我也在不斷學習和實踐當中,如有不足還請各位朋友多提寶貴意見。

上一篇:中年男人經常疲乏無力,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下一篇:姨媽出走與女性生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