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中藥漫談|葛根解肌退熱,又升清陽,有解項背強痛之專能

葛根來源有兩種,一種為野葛,一種為甘葛藤,後者習稱粉葛。

葛根性味,《本經》謂之“甘、平”,《本草綱目》:“甘辛,平,無毒”,《中藥學》教材則言“甘、辛,涼”,結合臨床實際來看,當以《中藥學》更為準確。辛能散、能行,葛根能發汗解肌,透發麻疹,又能主“諸痺”,宣通經脈,以辛味言之是為恰當。葛根能解肌退熱,治消渴、身大熱,其氣當涼,非平也。《別錄》又云:“生葛汁,大寒,療消渴,傷寒壯熱”。生葛汁即鮮葛根之汁,其性大寒,由是可知葛根(曬乾)應為涼性。

醫家多謂葛根為陽明之主藥,如元·張元素說:“用此(葛根)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即非太陽藥也,故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加麻黃、葛根也。又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是知葛根非太陽藥,即陽明藥。”而《綱目》雲:“葛根乃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肉。”可見李時珍又是從經絡角度來解釋葛根為陽明藥的。

此說讓人疑惑,首先陽明、太陽之謂,究竟是指六經病而言,還是經絡而言?我們今天認為傷寒六經病是指六種疾病型別,與臟腑經絡之六經不能等同。我們先從六經病角度看,張仲景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葛根芩連湯,皆有太陽表證,因而葛根是太陽藥無疑。

清·陳士鐸《本草新編》又說:“葛根原是陽明之藥,少用則散肌中之風,多用則解胃中之熱,一物而可以兩用也。”陳士鐸認為用量不同,葛根的作用有所不同,但我們看張仲景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以及葛根芩連湯等方,葛根用量皆是最大,是發揮其解肌退熱之功效,並非解胃中之熱,可見陳士鐸“少用則散肌中之風,多用則解胃中之熱”之說非也。

再看陽明病為實熱之證,氣分熱盛必用白虎湯及白虎加人參湯治之,而陽明腑實之證,又有三承氣所湯主之,可見陽明之溫熱皆不用葛根,葛根並非清火生津之品。關於這一點,《本草經疏》更是自相矛盾:”葛根,解散陽明溫病熱邪主要藥也,故主消渴,身大熱,熱壅胸膈作嘔吐。發散而升,風藥之性也,故主諸痺。”先雲葛根為解散陽明溫病熱邪之主藥,此即一錯,前已述及;又云葛根是升散之風藥,升散之藥更助火勢,豈能治陽明溫病之裡熱?

那麼《本經》所言“主消渴,身大熱”又當作何解呢?葛根雖性涼能勝熱,然其功效特點在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

此即是葛根為陽明主藥之意義

。誠如張山雷《本草正義》中說:“(消渴)病機不僅在於火旺,而在燥令太過,胃氣下行,有降無升,所以飲雖多而渴不解,……惟葛根既能勝熱,又升清氣,助胃輸化而舉其降氣之太過,斯消可減而渴可已”。這與天花粉(瓜蔞根)清熱生津而“主消渴,身熱”大是不同,葛根不可單用於生津止渴,否則有葉天士所謂“葛根竭胃汁”之弊,當注意。

葛根升發清陽之性,可奏止瀉之功,脾虛洩瀉之人,在健脾益氣基礎上,酌加葛根助脾氣之升,其效甚捷,如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之七味白朮散。

《本經》又言葛根主“嘔吐”,其止嘔之機理,亦與其升發清陽之性有關,嘔吐責之於胃氣上逆而清氣不升,若脾之清氣上升,胃之濁陰可降而不致逆於上,故嘔吐可止。

《本經》謂葛根“起陰氣”,甚是費解。人之生理,清陽宜升,濁陰宜降,豈有升陰氣之理?葛根升舉清陽,醫所共識,前述之止嘔、止瀉及透疹等功效皆是因於此。張山雷認為“陰”字為“陽”字之誤,其說可信。

葛根解身大熱,亦非如石膏、知母之直清裡熱,乃治外邪客於肌腠陽氣鬱極而發熱,其證必是太陽病或陽明病初起太陽陽明合病,取葛根輕清升散之性,故而能解肌發汗而身熱自退。因葛根辛涼,其解散之性宜於熱病,但若配伍使用,則風寒、風熱外感皆能用之,仲景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即是用於風寒外感。

葛根解肌有緩解項背強急的特性,《傷寒論》“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論是“無汗惡風”,還是“反汗出惡風者”,皆用葛根配伍來治療即是明證。今人多以葛根湯化裁來治療頸椎病,或於高血壓病項背強痛者而用之,有良效,然其用量宜大,多用30-60克。

(關注小柴胡,瞭解更多中醫知識)

上一篇:城市少了可以理解,農村也少了,曾經隨處可見的老鼠,去哪了?
下一篇:你不知道的減肥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