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縫隙中的自我(散文 心理篇)

圖文/心之靈(原創)

自我總是讓人倍感舒服,因為“喜歡”;角色總是讓人倍感辛苦,因為“應該”。

工作,總是要求角色;生活,總是充滿了自我,所以我們總會覺得矛盾、覺得累。

如果你感覺累了,那說明你一直要求自己在“角色”之中,需要適當釋放一下“自我”。

自我是我想……我要……我喜歡……(慾望),我不想……我不要……我不喜歡……(嫌惡)。

簡而言之,自我=慾望+嫌惡,其實就是想不想+要不要+喜不喜歡。角色=應不應該+可不可以+行不行。有關喜不喜歡的都是自我;有關應不應該的都是角色。

有時候,你會覺得應該的事太多,總也做不完,所以想逃離,那說明自我與角色應該切換了。太多的角色、太多的“應該”,總會疲於奔命、疲於應對。這時候,你需要釋放自我,做一點自己“想做、要做、喜歡做的事”,來緩解內心的壓力或是負向情緒。

你可以去一個環境優美,周圍環繞綠色的地方,養一養自己的眼、養一養自己的心。

你可以去一個地方活動活動腿腳,伸展伸展筋骨,釋放工作中、家庭裡、學習中……所有的壓力與不快。也許,當你的力氣被消耗殆盡,你的不快也隨之煙消雲散了。

你可以快速或慢速,跑或者走。可以順著跑道瘋狂地切換左腳與右腳的頻率,也可以任意切換路線,低頻率需要與高頻率默契搭配,慢一陣子,快一陣子,這樣更有利於你深刻體會急促的呼吸、奮力跳動的心臟帶來的快感,充分享受“活著”的滋味。

你可以好好犒勞或是肆虐自己的腸胃。吃一些好吃的、想吃的,約上三五好友,帶上孩子,大人玩大人的、孩子玩孩子的,各有各的奔忙、各有各的喜好、各有各的釋放,就在這裡各取所需吧!

記得老師曾要求所有的弟子都自備一套家用蹦床,沒事看看電視、聽聽音樂、蹦蹦床,一邊玩蹦床,一邊看電視,兩全其美。

很多人不知道蹦床可以治療抑鬱症。心理學家證實,垂直運動有利於調整抑鬱情緒,所以經常蹦床的人不會患抑鬱症,抑鬱情緒總會在一上一下的運動中不脛而走,何來抑鬱?看到公園有這種蹦床式的籃球運動,真想親自體驗一番。大人小孩一起玩,應該不錯,既可以連結親情,也可以鍛鍊身體,一舉兩得。

玩累了,就坐下來、放慢腳步,聆聽自然的聲音,風聲、雨聲、水流聲、蟲鳴、鳥叫、兒童的歡笑聲、風吹樹葉的沙沙聲、泥沙從指縫中流走的聲音……感受自然的風、陽光、雨露、藍天、白雲、小橋、流水、小草、綠葉……

可以來一點燒烤,充分感受一咬牙滿口油的舒爽,也可以清心寡慾偏愛綠色蔬菜,還可以葷素搭配,一併進行。如果月色誘人,可以在微風拂柳的小橋邊隨意走走,感受春、體味秋,充分感受每一個季節的不同,從身心到環境、從環境到身心,喚醒身體每一個細胞的感覺,充分感受當下,感受此時此刻,感受每一個人、每一個世界的不同……

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可是每一個人的“藍天”都有自己不同的色調。一樣的每天24小時、每個人的“24”都殊途同歸,都是三餐,晚上要睡覺,可感受卻大相徑庭;我們沐浴的是同樣的陽光,可每個人感受的溫度卻如此不同;每一座城、每一個街道、每一個小區、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甚至每一個呼吸,都帶著自己特殊的味道,獨一無二,你感受到了嗎?那麼,你接受ta們的萬千不同了嗎?還是隻認自己的世界?只認自己的對錯?只認自己的“道”?

如果想不通,還可以進入歌唱家的世界,跟著主人去領略一下他們的人、事、情、理、物、境,跟隨主人走一遭ta的人生經歷,領略ta們世界的不一樣,洗禮洗禮自己的魂靈、清理清理自己的思路,吼一嗓子,也許有些問題會更有想法,答案或黑或白、道理或曲或直、情感或明或暗……有的沒的,可想、可不想……

如果你喜歡發掘別人的美,或是喜歡展現自己的美,還可以帶上攝影師,或是帶上自己的“專屬模特”,大大地享受一番“攝”與“被攝”,“美”與“被美”的滋味。悄悄告訴你一個秘密,拍照是一種提升自信的好方法,我身經百戰,百試不爽噢。

動一動、走一走、拍一拍、吃一吃、玩一玩,唱一唱、想一想……自己的世界、別人的世界,也許會更清晰、更明瞭,也許會更容易接受別人的不一樣、世界的不一樣。

負向情緒都得到釋放了,自己就很容易汲取新的能量回歸正軌, “累”也就隨之消散了,“應該的”繼續(角色),“喜歡的”(自我)也可以繼續(下一次)。這便是自我與角色的切換。

每個人都生活在自我與角色之中,活得自我的人,自由多一些;活得角色的人,負擔多一些。倘若你一直活在角色中,並且自己認為付出都值得,那便是完美的結局,倘若不值得,那便是“問題”產生的根源,因為矛盾、因為撕扯。

如果你覺得累了,那麼,請放慢腳步,停一停、歇一歇、想一想,充分感受身邊的世界,一人一事、一情一理、一物一境,這一切是否值得?如果值得就繼續堅定;如果不值得,那就考慮一下是否需要更改方向。

縫隙中的自我(散文 心理篇)

在角色的縫隙之中,讓自我得到適時的釋放,是獲得力量、獲取新的內驅力(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的有限途徑,角色與自我的和諧切換,是一個人最美好的身心狀態。

縫隙中的自我(散文 心理篇)

想一想,你有多久沒有聽過雨聲?有多久沒有體味過微風拂過臉頰的滋味?記不記得雨滴落下的瞬間是什麼樣子?記不記得冰涼的山水穿過腳趾是什麼感受?記不記得雪花是什麼形狀?有多久沒有牽過妻子(丈夫)的手?兒子(女兒)這段時間最想做什麼?……

縫隙中的自我(散文 心理篇)

且走且行,且行且停,走得快了,就慢下來,停下來,喚醒五官的每一個細胞,喚醒沉睡中的自我,充分感受一人一事、一情一理、一物一境的存在與不同,感受時間的不同、感受世界的不同,讓自己的感官越來越強大、“知見”越來越豐富,慢慢走向一個更豐富的世界、更有趣的人生,慢慢地老去!

縫隙中的自我(散文 心理篇)

——心之靈(今日頭條發文)

2021。4。25

上一篇:腎功能評估的重要指標--血肌酐檢測的科學解讀
下一篇:送給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指標重要,生活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