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千古名方——參苓白朮散

I導讀:

參苓白朮散為千古名方,本方為脾虛之證而設,可廣泛應用於證屬脾虛不運、脾虛內溼、脾虛正衰的慢性胃炎、慢性腹瀉、慢性肝炎、慢性氣管炎、糖尿病等疾患。

名稱

參苓白朮散、參苓白朮丸。

方劑組成

人參(去蘆)、白朮、白茯苓、甘草(炒)、山藥各2斤,蓮子肉、桔梗(炒至深黃色)、薏苡仁、縮砂仁各1斤,白扁豆1。5斤(薑汁浸去皮微炒),為細末,或製成小丸。

源流發展

本方出於《和劑局方》(公元1151年),實為益氣湯的加味方。兩方都是該書的著名方劑。原方屬調理脾胃、益氣安胎之劑,後人有所發展,加減衍化成多種方劑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如《醫方集解》以本方加陳皮治脾胃虛弱兼氣滯或痰多之證。

現代作為調理胃虛弱而兼溼的常用方劑廣泛應用於臨床。

效能效用

本方為補氣劑,具有補氣健脾、和胃滲溼的功用。重在健脾,其次益氣,不僅調理,且治大病。藥性中和,甘溫而不燥不熱,淡潤而不膩不寒。對治療脾虛腹脹、飲食不消、嘔吐洩瀉、胸脘滿悶,功效尤為顯著。

方義分析

本方由益氣湯加山藥、扁豆、蓮肉、苡仁、砂仁、桔梗等藥組成,用以增強四君中的苓、術的健脾勝溼作用。方內各藥多屬甘溫甘淡之品。味甘入脾;溫能散寒祛溼,健脾燥溼;淡能淡滲利水;甘溫益氣,甘淡育陰。白朮、山藥、扁豆、蓮子、砂仁健脾化溼,和胃理氣;茯苓、苡米健脾滲溼;人參(黨參代)、甘草益氣補脾;此外,山藥、蓮子、苡仁尚有益腎之功,故

本方實為健脾扶正之良方。

藥理作用

補氣益氣、和胃滲溼。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大致相當於健胃、增強消化吸收功能、利尿、止瀉。方內的一些主要藥物,如白朮、山藥、扁豆、茯苓、苡仁等是分別具有以上作用的。

臨床應用

本方為脾虛之證而設,可用於證屬脾虛不運、脾虛內溼、脾虛正衰的慢性胃炎、慢性腹瀉、慢性肝炎、慢性氣管炎、糖尿病等疾患。

臨床應用本方的基本指徵為形體消瘦,倦怠乏力,胃納減少,食後腹脹,或吐或瀉,胸悶不舒,口淡或口甜口粘,咳嗽痰多,小便不利,舌苔薄白或白膩薄黃,脈虛緩,或細濡細滑。

一、治慢性腹瀉。

屬於脾虛型的慢性腹瀉都可試用本方加減治療。

筆者曾用於治脾虛型的慢性細菌性痢疾,證見下痢時發時止,遷延日久。發作時腹痛、裡急後重,大便有赤白粘液呈膿血便,時或食慾不振,食後腹脹,舌淡紅苔膩,脈濡細或虛大。治宜健脾化溼,可用本方加木香、黃連為基本方。苔黃而有熱者,酌加白頭翁、秦皮、馬齒莧、魚腥草;舌淡肢涼有寒者,加附子、乾薑、肉桂、肉豆蔻;氣虛下陷者,加生黃芪、升麻;腹痛者加炒白芍、制香附、烏藥;腹脹納差者,加炒枳殼、神曲、內金。

病例介紹:

周××,女,35歲,工人。患慢性菌痢數年(大便曾培養出B組痢疾桿菌),反覆發作,此次復發已10天,解膿血便,每天4~6次,伴有腹痛、裡急後重,精神疲乏,食慾減少。曾用抗菌素及磺胺治療未愈而來中醫科就診。望其舌,質淡紅苔薄白稍膩,按其脈,細沉濡弱。大便鏡檢:白細胞(+++),紅細胞(+)。辨證屬脾虛下痢,用參苓白朮散加減治療。處方:黨參5錢,白朮4錢,陳皮2錢,山藥5錢,薏米5錢,蓮子肉3錢,木香2錢(後下),黃連2錢,桔梗2錢,扁豆3錢,砂仁1。5錢(打,後下),魚腥草5錢,甘草2錢。服藥4劑後,症狀消失,大便正常,囑續服上方,共服10劑,療效鞏固。

二、治糖尿病。

適用於脾虛型糖尿病患者。

本病在中醫學屬“消渴”範疇,由中焦發病而累及於脾,症狀以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為特徵。屬脾虛型者治宜健脾化溼、健脾益氣,用本方加生黃芪、五味子、生內金為基本方以治之,有熱者酌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葛根、黃連等,兼腎虛者,酌加萸肉、杞子、黃精、菟絲子、附子、肉桂等。

病例介紹:

劉××,女,43歲,工人。發現多食、多飲已半年,食不解飢、飲不解渴,且多尿,飯量雖劇增,而體重反減少15斤,同時頭暈乏力,動則出汗。檢查尿糖(++),血糖188毫克%。西醫診斷為糖尿病,介紹至中醫門診,察舌淡紅,苔膩薄黃,舌根剝脫,按脈則細微弦數。中醫辨證:脾虛消渴,並有熱。

遂擬下方,以參苓白朮散加減:黨參5錢,雲苓3錢,白朮5錢,山藥1兩,薏米1兩,蓮子肉3錢,生黃芪5錢,生石膏1兩(先煎),知母3錢,葛根2錢,天花粉3錢,扁豆3錢,五味子3錢,生內金2錢。

服5劑後,飲水大減,尿亦減少,頭昏好轉,動不出汗,繼續工作,但仍覺飢餓,繼服上方5劑,且患者控制飲食,每天6~8兩糧食。

三診:口不思飲,但覺口粘,飢餓感好轉,黃苔已退,現舌苔薄白微膩,根剝,脈細。尿糖:弱陽性,血糖降為153毫克%。遂將上方去生石膏、知母、天花粉、葛根,加山萸肉3錢,枸杞子4錢,五倍子2錢,砂仁1。5錢(打,後下),10劑。四診:尿糖:陰性,血糖:132毫克%,不覺飢餓,體力增強又服10劑後,尿糖陰性,血糖97毫克%,共服中藥30劑,療程一個月,臨床症狀消失,檢查正常。患者整個療程中,未休息,一直堅持工作。囑患者繼服10劑,以資鞏固。

三、治慢性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

適用於脾虛型慢性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患者。

此二種疾病屬祖國醫學“咳嗽、痰飲、哮喘”等證範疇。其病變部位雖然表現在呼吸系統,但

病變實質卻在肺、脾、腎三髒。痰、溼和脾虛為其發病的重要因素。

脾虛不運水溼,可聚溼成痰濁壅肺,阻塞氣道,發為咳喘,故前人的經驗說:“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健脾培土,以絕痰源,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手段。

參苓白朮散適宜於有咳嗽咯痰、痰多清稀、泡沫或白粘、胸悶不舒、肢體倦怠、大便時稀、舌質淡紅、苔薄膩、脈濡滑或濡弱的患者,可收健脾勝溼、宣肺祛痰之效。

可用本方加陳皮、半夏、杏仁作為基本方。

苔白膩,溼濁勝者,加蒼朮、厚朴、藿香等;痰涎壅盛者,加蘇子、萊菔子、葶藶子、白附子、皂角等;舌淡肢冷,虛寒較甚者,加附子、乾薑;苔黃化熱者,加桑白皮、白毛夏枯草、黃芩、山梔子;咳嗽較甚者酌加麻黃、射干、白果、貝母等。

病例介紹:

方××,男,34歲,工人。患支氣管哮喘30年。自幼發病,中小學時曾緩解7、8年。此後每於冬末春初時常發,感冒及煤氣、花粉等刺激亦可誘發,此次發作在中醫科住院治療。最初用溫腎納氣平喘法,以金匱腎氣丸為主方加減治療,一個月來服藥30劑,因用附桂、細辛、巴戟、補骨脂等溫藥,見口乾口苦、尿黃便幹、腹脹食少等副作用,而原有的胸悶氣急及兩肺哮鳴音未見減輕,仍需同時服用氨茶鹼及地塞米松。

此時,對病情進行重新分析,雖有口乾口苦,但不欲飲,平時大便常稀,食後腹脹,痰如泡沫,舌質淡紅,舌尖略紅,舌苔白厚微黃,左脈較弦滑,右脈寸關細弱,重按無力。

此乃脾虛哮喘,遂擬參苓白朮散合射干麻黃湯化裁為治:黨參5錢,雲苓3錢,白朮5錢,扁豆3錢,山藥1兩,蓮子肉3錢,桔梗2錢,薏米1兩,砂仁1。5錢(打,後下),射干3錢,炙麻黃2錢,法半夏3錢,杏仁3錢,五味子3錢,白果仁7枚,橘皮白絡各1。5錢,水煎服,另白毛夏枯草1兩,另煎同服。

服完4劑,覺胸膈舒適,哮喘發作次數減少,6劑後,西藥逐步減量。共服20劑,西藥全部停用,未發哮喘已1周,兩肺呼吸音清晰,未聞哮鳴音而出院。囑出院後用上方製成丸劑常服,隨訪2年,未出現大發作。

四、治慢性肝炎。

適用於脾虛型慢性肝炎患者。

本病大致可歸入中醫學“脅痛”證範疇。因感受溼濁邪毒,蘊結中焦,久則溼鬱熱燻,脾失健運,肝失疏洩而為病。證見面色萎黃或少華,倦怠無力,胸脘痞悶,脅痛,噁心,食慾不振,或食後腹脹,大便稀溏,小便短黃或如常,舌質淡紅,苔薄或膩,脈象緩弦。治以健脾化溼,疏肝理氣。用本方加柴胡、枳殼、當歸、芍藥為基本方以治。

脅痛者加青皮、荔枝核、川楝子、佛手片、玄胡索、五靈脂、鬱金等;苔膩濁重者,加蒼朮、厚朴、藿香、佩蘭等;腹脹納呆者,可酌加木香、腹皮、山楂、神曲、內金;脾虛寒溼者,可酌加附子、乾薑、桂枝、草蔻仁、吳茱萸等;溼鬱化熱者,可酌加板藍根、山梔、丹皮、蒲公英、龍膽草等;麝香草酚濁度增高者,重用本方之健脾、益氣藥,可加黃芪、黃精等;轉氨酶增高者,可酌加五味子、酸棗仁、山萸肉、柏子仁、柴胡等;白蛋白低者,可酌加枸杞子、丹參、何首烏、山萸肉、當歸、烏藥等。

病例介紹:

王××,女,38歲,幹部。患慢性肝炎3年,一年來病情時輕時重,肝功能時好時壞。近2~3月來,肝區經常疼痛,頭昏乏力,噁心,食慾不振,食後腹脹,大便稀溏,肝在右肋下1。5釐米處可觸及,並有觸痛和叩擊痛。肝功能檢查:麝濁16單位,鋅濁14單位,轉氨酶96單位。診斷為慢性肝炎復發,轉中醫科治療。觀其面色萎黃,精神萎廉,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左脈微弦。辨證此乃脾虛脅痛,兼肝鬱。

遂擬參苓白朮散合柴胡疏肝散化裁為治。處方:黨參5錢,雲苓3錢,炒白朮3錢,山藥1兩,青陳皮各2錢,薏米5錢,炒扁豆3錢,柴胡1。5錢,炒枳殼1。5錢,炒白芍3錢,制香附1錢,酸棗仁3錢,炒當歸4錢,炙甘草2錢。服5劑後,痛減納增,精神轉佳,大便成形,再加減服至30餘劑,諸症消失。複查肝功能,麝濁7單位,鋅濁12單位,轉氨酶43單位,囑繼續服藥,改方為丸劑,服3個月,體力增強,隨訪2年,未復發。

五、治慢性腎炎。

適用於脾虛型慢性腎炎患者。

本病屬中醫學“水腫”範疇。肺、脾、腎功能的障礙對水腫的形成有重大關係。三者之中,脾為關鍵。脾失健運,土不制水,使水溼不得下行,橫溢肌膚,遂成水腫。證見頭面及肢體浮腫,按之指陷,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小便不利,脘悶腹脹,納減便溏,舌質淡紅,舌體胖嫩,舌苔薄膩或滑,脈沉緩或沉細。治宜健脾制水,可用本方治療。

水溼過重,尿少腫甚者,加桂枝、豬苓、澤瀉、車前子、防己、川椒目等;氣虛者加黃芪;脾虛溼重兼寒者,可酌加制附子、乾薑、肉桂;脾虛溼熱,加益母草、魚腥草、生大黃、茵陳等;蛋白尿不消者,加黑豆、赤小豆、黃芪、菟絲子、益母草、芡實等。

病例介紹:

郭××,女,39歲,教師。患腎炎1年,近2月來又出現顏面及下肢浮腫,且有少尿便溏,頭昏腰痠,腹脹納呆,面色㿠白少華。尿常規檢查:黃,微混,蛋白(+++);鏡檢:顆粒管型(+),白細胞(+),紅細胞少許;血膽固醇250毫克%,血壓100/70毫米汞柱。西醫診斷:慢性腎炎(腎病型)。介紹到中醫門診治療,按脈細弱,舌質淡紅,舌苔中膩微黃。中醫診斷:脾虛水腫。遂擬本方加減為治。

處方:黨參5錢,連皮茯苓1兩,炒白朮5錢,陳皮2錢,山藥1兩,薏米1兩,蓮子肉4錢,砂蔻仁各1錢(打,後下),赤小豆5錢,黑豆5錢,桔梗2錢,商陸2錢,川椒目2錢,益母草5錢。服藥後小便利,15劑後浮腫基本消失,遂去商陸、川椒目,酌加菟絲子、黃芪、蟬衣、昆布、海藻、補骨脂、扁豆等,又服30劑,病情完全緩解。多次尿常規檢查,僅蛋白微量~(+),2月後恢復工作。

劑型用法

原來用法:研為細末,每服2錢,棗湯調下,日服2次或3次;小兒劑量按年齡酌減。

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日服1劑,兩次煎服。

亦可作丸劑或散劑服用,日服2~3次,每服3錢。

注意事項

一、副作用:本方一般無副作用。

二、禁忌症:本方稍偏溼燥,陰虛火甚者宜慎用;氣陰兩虛,或陰虛兼有脾虛者,臨床需要時仍可酌情應用。

三、替代:方中人參均用黨參或太子參代替。

加減化裁

一、集解參苓白朮散(《醫方集解》):由本方加陳皮一味組成。用於脾胃虛弱兼氣滯不調或咳嗽痰多者,尚能補肺之虛,理氣化痰,對肺損虛勞,在“培土生金”法中,又為常用的一條主要方劑。

二、資生健脾丸(《先醒齋醫學廣筆記》):一名資生丸,由本方加藿香、橘紅、黃連、澤瀉、芡實、山楂、麥芽、白豆蔻組成,治妊娠3月,陽明脈衰,胎墜。

上一篇:腎病綜合徵效方(之二)
下一篇:不知肺癌基因檢測怎麼挑?四個要點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