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太極指明法:用勁不對,不用力不對。勁源來自哪裡?

《太極指明法》言:用勁不對,不用力不對,綿而有剛對。

吾之體悟,與拳友分享。

體悟之一:怎麼理解“用勁不對,不用力不對”?

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武氏太極拳宗師武禹襄和李亦畬先生,楊氏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先生,皆談及此拳論。

用勁用力,則違背“用意不用力”的原則,故不對。

不用力又怎能發人打人?怎麼理解?

吾之體悟,不用力,並非指沒有力、沒有勁。

此不用力,說的是力源來自意,而非身體某個部位和筋骨筋肉。肩打、胯打、腰打,凡此都是用勁,皆不可取。

體悟之二:怎麼理解“綿而有剛對”?

綿,常指太極拳行拳的用意連綿不絕、發勁綿長。

依陰陽之理,柔與剛相對,故“柔而有剛”似乎更準確一些。

萬物負陰而抱陽。

太極拳之行拳,純柔不行,純陽也不行,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剛柔相濟才行。

楊氏太極拳宗師楊少侯先生有一段精彩拳論說:

太極拳發勁制人,其妙在剛柔相濟,陰陽互用。苟徒持純柔借力制人,或持剛勁以力服人,皆非深知拳法者。天地間無純剛柔可以操必勝者,有之,非剛柔相濟不可。

少侯先生此段拳論,還原太極拳之古風本相。

只想持“純柔”借力制人,或者持“剛勁”以力服人,皆違背太極拳之拳理,必須剛柔相濟、陰陽相合。此亦是“萬物負陰而抱陽”的太極之道。

體悟之三:怎麼做到剛柔相濟?

太極拳之柔,乃以意行拳身松空,非身體如舞蹈者之柔若棉花也。

這種東西不好說明,只能象形取意。我舉個例子。

自然界中有一種物質具備剛柔相濟的特性,即水。

王壯弘先生以水性悟拳性,創造了水性太極拳。

此外,形意拳講發勁時肩窩如瀑布,發勁如翻浪。大成拳更注重象形取意,如伏虎樁,要想象有胯下按住掙扎之猛虎且與之奮力搏鬥的景象。但是,這些都是一般意義上的象形取意。

真正的太極拳之“水”,乃是水漩渦。這是太極拳最終的象形取意。海洋裡的水漩渦,巨大的向心力能吞掉輪船。這種力的特性,就是太極拳雙螺旋力的一種。

練習太極拳的化勁,可多思悟波浪的特性。波浪往前往前滾的時候,又有一股往後卷的力,類似化勁。

化勁,是太極拳第三層功夫境界須初步掌握的一種勁。

化勁由黏勁與走勁而成,不丟不頂,隨感隨化,前進後退,左顧右盼,相濟不離。化之要點,全在我順人背,若能達此境界,則彼雖有千斤之力,亦無所用。

故化勁在太極拳中非常重要。

體悟之四:不用勁不用力,怎麼發人打人?勁源來自哪裡?

之於太極拳的勁和力,我的觀點,沒有必要刻意區分,我喜歡統稱之為勁力。

有拳友自是疑問:不用勁不用力,太極拳怎麼發人打人?勁源又是來自哪裡?

我的體悟:

其一。

只要拳架做到形正氣順,且走出雙螺旋,那麼,太極拳的勁力就會自然而然地生髮出來。

其二。

太極拳的發人打人,不是力大勝力小、拳壯壓拳弱,也不是“四兩撥千斤”,而是手帶身形成的“雙螺旋”渾圓勁。

練到最後,發人打人,一般功夫靠的是陰陽的相生相剋,高階功夫靠的是無極生太極的六合打擊。

當然,拳架形不正氣不順,也能發出勁力,但是效果不一樣,要麼勁力會大減,要麼可能會努氣發拙力傷身,必須注意。

舉例。雲手,是太極拳經典動作。

楊澄甫公所傳85式楊氏太極拳的雲手,步法是橫跨步。

我的體悟,此拳架的手法和步法,上下是不相隨的。雖然行拳無關大礙,也能發出勁力,但是影響勁力的最大發揮。

而陳氏太極拳的雲手,跨步時的步法是一腳後跨,來個插步雲掌,身法就上下相隨了。此時,雲手之勁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楊澄甫先生之雲手

陳斌先生之雲手

上一篇:太極拳和形意拳不能一起練
下一篇:肺部不舒服的人,儘量少吃2物,多吃2果,肺臟或許會慢慢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