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如何使用中成藥療效好

年過九旬的金世元,是中醫藥界的一面旗幟、一個傳奇——他14歲在中藥鋪當學徒,從事各項中藥工作與研究近80年

,建立了北京衛生學校中藥專業,是科技部國家秘密技術中醫中藥審查專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藥炮製技術”代表性傳承人、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國家大型圖書《中華本草》編委;他被稱為是當今中醫藥學界的“國藥泰斗”,中藥鑑定、炮製、中成藥、調劑的問題無所不知;

他是當前國醫大師中唯一的藥學泰斗,業界尊稱為“活藥典”……

在老人家中樸素雅緻的客廳剛落座,我們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是如何從一名藥工,成長為國藥泰斗、國醫大師的。“我就是一個‘老藥工’。我沒念過大學,中專都沒念過,就是從事中藥工作的年頭多……”面對這些頭銜、榮譽稱號,金世元在採訪中一再強調。

每年帶學生上山採藥

“我每年都帶著學生上山採藥,野外實習,主要是關注一些道地的中藥特殊藥材、瀕危藥材。前段日子,我們就去了大別山看霍山石斛。”金世元講起前天去大別山採藥的經歷。

據瞭解,安徽六安地區的霍山石斛,已經瀕於滅絕,金世元此次是參與當地一個搶救性的活動。

“石斛最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列為《神農本草經》上品。但其中只記載石斛‘生山谷’,並不具體。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醫別錄》就指出石斛生長在‘六安山谷、水旁石上’。後來在《本草綱目拾遺》上,才較為詳細記錄了石斛‘系出六安州及州府霍山縣,名霍山石斛,最佳’。”說起經典古籍,他如數家珍。

“那天我和二十多個學生,一起到了大別山。當時正下著雨,山上就一條小道,我這腿腳走走平路還行,上山哪成啊?但我這個人就是好奇,就想瞧瞧這個霍山石斛什麼樣,最後學生們把我扶上去的……”說到此處,老人眼角邊深邃的皺紋輕輕上揚,充滿笑意。

“知識不能停留在書本上,必須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我搞了一輩子中藥的體會是,藥材的產地最重要。那天我上山看了看,當地的石斛確實好,長到約兩公分至八公分,就再也不長了。”金世元如此痴迷於研究野生“道地藥材”,是因為堅通道地藥材就是優良品質的代名詞,“什麼叫質量,質量就是療效的核心。什麼叫道地藥材,道地藥材就是優良品質的代名詞。只有道地藥材,經過合理的加工炮製,才起到解毒增效作用。”

我就是個“老藥工”

“道地藥材是療效的基礎,合理炮製是療效的保證。同一種中藥材,不同的炮製方法可能產生不同的療效。”金世元進一步強調原料藥材與炮製之間的配合作用,“

原料藥材炮製又分清炒和加輔料炒。輔料炒又有液體輔料、固體輔料。液體輔料,酒醋鹽姜蜜;固體輔料,麩土蛤滑砂(麩炒,土炒,蛤粉炒,滑石炒,砂燙)。”

說到藥材炮製,老人娓娓道來、不無感慨,與我們回憶起當年他還是學徒時的經歷。

“我今年九十一,從1940年開始學徒算起,到今年都七十七年了。”金世元說。

1940年,14歲的金世元被父親送到了北京復有藥莊做學徒,同時還在北京市中藥講習所學習。經過兩年系統學習,他對經典醫藥典籍爛熟於胸。隨後,他又參加了北京“中醫預備會員學習班”,進一步學習中醫經典及老專家臨床診治經驗。1957年,金世元考下第一批中醫師資格執照。經過多年紮實的學習和勤奮的實踐,藥材鑑別、飲片炮製、中成藥製作、中藥調劑等技藝,在金世元的心中深深紮下了根。

“1958年,我被分配到北京市藥材公司藥檢科研究室工作。當時中藥人員可以說是奇缺,但當時的大學裡還沒有中藥系。所以北京市藥材公司和北京市衛生局就雙方協定,由北京市衛生局所屬的衛生學校建立中藥系,承擔培養中藥專業學生的任務。1960年,我作為北京市藥材公司選派的教師,帶著四個人,來到衛生學校開始建立中藥專業。當時中藥學教學教育計劃、教育大綱、教材通通沒有,全部從頭做起。到現在,經我培養的學生已有1200多人。”追溯這段歷史,金世元很是自豪。

“北京市最早的抓藥(調劑)操作規程,就是參考我發表的調劑學論文制定的。我也是《北京市中藥飲片炮製規範》的常務副主編。”他說。

抓藥還有操作規程?面對記者的疑問,金世元表情開始嚴肅起來,反覆強調,“這裡面規矩大了。在過去,我們管抓藥叫中藥調劑,這可是病人服藥前的最後一道關。非常重要。”

“中藥調劑人員必須是全才。不懂得鑑別、炮製,做不了調劑。從拿到患者的處方開始就進行審方,中藥其中有‘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藥、劇毒藥品、超量藥品,裡面的學問都得懂。

審方過後要計價,調配時稱量必須準確,必須懂‘並開’‘別名’怎麼回事。調配好交由複核人員複核,沒問題才能進行包裝。比如十三味藥十三個小包,最後包一個大包,依著上窄下寬的‘口’字形狀叫作‘一口印’……”

金世元一邊說一邊用手比劃著包藥的動作,表情認真目光專注……

中藥學創新才能發展

“炮製的手藝中獨門絕技越來越少,老藥工越來越少。全北京像我這個歲數還在的老藥工,都沒幾個了。”金世元不勝惋惜,“老藥工們的絕活、各種看家本領,要好好地傳承下去。”

讓金世元欣慰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去年12月25日公佈,今年7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

“中醫藥法的總則第一條就說了,‘為了繼承和弘揚中醫藥,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保護人民健康,制定本法’。”他引用的內容,竟與法律原文隻字不差。

“第一是繼承,繼承不能忘,傳統東西不知道繼承這是不成的。在此基礎上再創新發展,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比如,以前中藥炮製,常用用傳統平鍋炒藥,且以柴火、煤炭為主。這一是不利於環保,更重要的是產量太低,不能滿足當前需求,必須得改進。”他以手工刀切檳榔為例,一個藥工一天最多切五斤,機器一天能切一千斤。

但金世元對創新也有自己的要求:“

提高產量沒有問題,但必須在保證質量。

現實中,一些企業像同仁堂、康美藥業等,已在積極探索用現代科技創新中藥生產模式:企業種植、選用道地藥材作為原料,把老藥工請過來,帶幾個徒弟傳承的同時,用現代工藝分解老藥工的炮製手藝,形成加工、炮製的工藝化生產標準流程,以機器逐步替代原來的手工作業等。對此,金世元給予充分肯定:“應該這樣做,這是大勢所趨。這樣的創新性繼承既能保證炮製質量,又提高了產量,滿足了人們的用藥需求。”

要想療效好,

用法和用量須掌握

中成藥品種繁多,劑型複雜,有的是內服,有的是外用,不同劑型的中成藥應用於臨床時用法用量往往有所不同。中成藥的用法用量直接影響到藥物療效,如能正確應用,可以達到預期治療目的,用之不當,不僅會減弱藥物的療效,有時甚至會造成不良後果。

用法

無論是內服,還是外用,根據醫療要求不同,有多種用法。

1.內服藥

一般內服的中成藥,多是每天服兩次(早晨服一次,晚上睡前服一次),宜在空腹時間服用

。但這不是絕對的,特殊疾病要根據病情而定。

如補養藥宜在飯前空腹服;

對胃腸有刺激或欲使藥力停留上焦較久的宜在飯後服;

驅蟲藥最好在清晨空腹服;

安神藥宜在睡前服;

對於嘔吐患者應採取少量多次服用;

調經藥宜在臨近經期前數日服用;

對於急性病變,須遵醫囑,按藥物作用特點來決定用法。

在服用方面,

通常應用溫開水送下

。也有由於病情需要,配伍適當藥引,以便促進療效。

如祛風活絡的再造丸、活血化瘀的七釐散等,宜用溫黃酒送下,取其溫通經絡或活血行氣作用;

如溫中散寒的附子理中丸、和中解表的藿香正氣丸等,宜用生薑煎湯送下,取其溫散裡寒或發散表寒和安胃止嘔的作用;

如滋補腎陰的六味地黃丸、固腎澀精的鎖陽固精丸等,宜用淡鹽湯送下,取其引藥入腎的作用;

如清熱導滯的至寶錠,宜用焦三仙煎湯送下,取其促進消導的作用;

如治療小兒感冒發熱的保元丹、妙靈丹等,宜用鉤藤、薄荷煎湯送下,取其增強解表退熱的作用等。

2.外用藥

一般外用的中成藥(除個別幾種治療跌打損傷的中成藥外),均不可內服。

特別是處方中含有毒性藥物的,如龜板散、銀粉散、如意金黃散、提毒散等,絕對不能入口。應密切注意,以免發生中毒事故。

外用中成藥品種很多,用法也不完全一樣。

如珍珠散、生肌散等,系將藥粉直接撒於瘡面上;

如蟾酥錠、紫金錠等,是用醋研磨成糊狀外敷患處;

如七釐散、五虎丹等,是用白酒調成糊狀,外敷患處;

如燙火藥、黃水瘡藥等,是用香油調敷患處;

如如意金黃散等,是用醋調敷患處;如武力拔寒散,是用雞蛋清(適當加溫水)調成糊狀,攤於紙上,根據病情,貼於適當部位等。

此外,還有油膏、膏藥等,均需根據區域性病變,適當應用。

用量

一般中成藥都必須按照規定用量服用

,如果用量過小,效力不足,就不能達到治療效果,甚至貽誤病情;相反,如用量過大,藥力太猛,可致使克伐人體正氣。

在一般情況下,應按常規量服用,不宜變動。對於藥性猛烈的,尤其是含有毒性藥物的中成藥,用量更應謹慎,不可忽視。

如治療風溼病的疏風定痛丸、治療跌打損傷的三黃寶蠟丸、治療瘡癰腫毒的蟾酥丸等,均含有毒性藥物。

再如破氣導滯的開胸順氣丸,破血化瘀的大黃䗪蟲丸、攻逐水飲的舟車丸、瀉下通便的九制大黃丸等,均屬猛烈藥物。

對於這些中成藥的用量,一定不能過大,避免發生不良反應或中毒事故。

在臨床運用中,必要時可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發病季節等具體情況,在用量上適當增減,靈活掌握。

此外,小兒用量應適當減少。

一般情況是1歲以內的,可用成人量1/4;

2~5歲的,可用成人量1/3;

5~10歲的,可用成人量1/2;

10歲以上的,可與成人量相差不大(毒性、劇烈性的中成藥不在此列)。

中藥炮製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炮製”在古代一名“炮炙”,或稱“修治”。藥材炮製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藥品質量的優劣。

現在,國內對炮製技術最為精通的中藥專家,當屬87歲高齡的金世元和85歲高齡的王孝濤。他們二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藥炮製技術”僅有的兩位傳承人。

神奇

扶正祛邪,解毒增效

“甘遂本來是有毒的,內服的話,一般不能直接入藥。但是透過用醋炙之後,就能解掉甘遂的毒性,變成治療便秘和腹水的良藥。”

金老說,“類似“棄惡從善”的藥物還有很多

半夏本身也是有毒的,用生薑榨汁、兌上水,然後把藥材倒入薑汁進行炮製,變成姜半夏,就可降低毒性,變成常用的止嘔的良藥了。所以中醫開方子,那也需要考慮藥材的炮製作用,這樣開出來的藥方才能更對症,功效更滿意。”金老指出,“

透過炮製,讓藥材“轉性子”,才能將藥效最大化。

講究

藥為醫用,醫為藥存

炮製所加的輔料,常用的有10種,分別是酒、醋、鹽、姜、蜜等5種液體輔料和麩、土、蛤、滑、砂等5種固體輔料。

這些材料都非常講究,有些甚至大有來頭。

比如酒炙所用的酒可不是普通的白酒,而是黃酒,並且得用紹興黃酒,如果實在沒有,那至少也得用山東黃酒。炮製所用的土也不是地上隨便挖的,而是要用

“灶心土”

,也就是以前農村燒灶,久經柴草燻燒的灶底中心的土塊,中醫裡也叫

“伏龍肝”

,本身也是一味止嘔的中藥。金老說,

“凡是藥材,入藥前必須經過炮製,中藥炮製技術關乎藥效。”

如果炮製環節出了問題,藥材質量就得不到保證,輕則減效,重則傷命。

苛刻

火候有法,規行矩止

一個年輕的炮製師傅抓了一把蘿蔔籽放鍋裡炒了一會,還能聞到藥材炒出來的香味;另一個炮製師傅卻把鍋裡的山楂都炒焦了,還有個師傅竟然把艾葉都炒糊了。普通人一看的感覺是,後面兩個師傅沒有前面那個師傅炒的技術好,都把飲片給炒壞了。

金老卻說,這三個師傅都沒有炒錯,清炒是中藥炮製的一個重要方法。不過

不同藥材根據火候不同,又分成炒黃、炒焦和炒炭。

除了清炒,加滑石粉、麥麩、土、砂等固體炒對溫度也有很多“規矩”。如果用麥麩炒炙,鍋的溫度得控制在80℃~100℃,等到鍋一冒煙,得趕快把藥材放進去炒。麥麩頂多炒兩鍋就得扔棄了,不能重複利用。用土、蛤蜊粉炒的話,鍋的溫度得控制在150℃~180℃,溫度太低,土不熱,達不到炒的效果。用砂炒的話,那溫度要求就更高了,得200℃~240℃。

用心

一絲不苟,因材制宜

切藥片

可不像切菜那樣隨便切就行,

切薄還是切厚,直接關係到藥材的藥效。

如果是南沙參、茯苓等質地疏鬆類的藥材,就需要切成厚片,如果切得太薄,容易破碎浪費藥材。而那些質地比較堅硬的藥材,如當歸、白芍,就需要切成薄片,如果切太厚,有效成分煎不出來。

“好的切片師傅,必須對藥材質地有充分的瞭解,哪怕是現在用機器切片,也必須認識這一點。”說到這一點,老人對於當下的飲片切制不是很滿意,現在有些中藥飲片廠,為了追求生產產量,擅自把薄片切成厚片,不該曬乾的藥材拿去曬乾,甚至採用直火,進行人工乾燥,亂了藥性,這都是要不得的。

中藥是人類在找尋食物的過程中發現的。

古人在使用藥物時,為了便於服食,就必然相應地產生了洗滌、打碎、劈成小塊等最簡單的加工方法。當人類發明了用火以後,不僅能使生食變為熟食,同時也為藥物“炮炙”加工具備了客觀條件。到了夏商時代,由於酒醋和油鹽的發明,以及人們對烹調技術的掌握,對於製藥的發展,又起到了促進作用。

由此可知,中藥炮製的起源和發展,既非一個時代所產生,更非某一個人所獨創,而是我們的祖祖輩輩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與智慧。

中藥的使用方法其實涉及非常廣,小編透過

給藥途徑

應用形式,煎煮方法,服藥方法

這四個方面給大家講解。

給藥途徑

將 藥物引入人體的途徑,叫做給藥途徑。實際上中藥引入人體不僅僅只有喝藥這一種途徑,除了口服以外,還有外用面板給藥,舌下給藥,直腸給藥,鼻腔給藥等等。而在現代醫學的研究下,還加入了皮下組織注射給藥,肌肉注射,穴位注射等給藥途徑。

應用形式

無論是怎麼樣的給藥途徑,都需要對藥物進行一定的加工,為了成為適合醫療應用的形式。《蘇沈良方》:“無毒者宜湯,小毒者宜散,大毒者宜丸。”臨床用藥,要根據藥物本身的特點,以及臨床的需要來確定藥物應用的形式,比如蘆薈極苦,難以下嚥,如果內服,就適合做成丸劑。

湯劑的煎煮方法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而且湯劑的煎煮也確實比較複雜。

第一:器具的選擇,要選擇化學性質穩定,導熱均勻,保暖性強的器皿,比如砂鍋,沙罐。忌用鐵,銅,鋁等(特別注意,這裡講的是用藥的煎煮,不是炮製。)

第二:煎藥水的選擇,適合用純淨水,無異味無雜質,礦物質少的水。

第三:加水的量,加水量其實應該是根據藥物的質地和吸水性來判斷改變的,但是實際操作很難精準,所以一般常用的方法,將藥物加壓後,液體高出藥物兩釐米,如果藥物比較硬,可以多一點,如果比較鬆軟,淹沒藥物即可。

第四:浸泡,一般藥物在煎煮前先浸泡20-30分鐘,種子果實類的藥物可以浸泡一個小時,如果是夏天,天氣炎熱,10-20分鐘就夠了。

第五:火候,先用武火煮沸,煮沸後改文火慢熬10-15分鐘即可,如果有礦物類,貝殼類,骨角類,需要文火久熬。(第八當中詳細解說)

第六:取汁,藥渣中其實還有部分的藥汁,要將其過濾壓出,不要浪費掉。

第七:煎煮次數,一劑藥2-3次,最少2次,不要浪費。

第八:先煎,後下,和包煎。動物角類,礦物類,貝殼類,甲類,需要先煎30分鐘,再加入其他藥物,有毒類藥物,久熬可以降低毒性,也應該先煎,比如雷公藤,得先煎1-2個小時。具有揮發性的藥物,需要等其他藥煎煮過後再放入。材料有毛的,對喉嚨有刺激性的,容易漂浮的,粉末狀的等,應該用紗布包裹了再一起煎煮。

第九:另煎,烊化,沖服。另煎當中,特別重要的就是我們人參了,人參需要另外煎取,再和其他藥液對服。烊化指膠類藥材,容易粘鍋,所以要先化開,在對服。沖服,入水即化的藥,比如,蜂蜜,沉香。直接用開水或者藥水衝開即可。

服藥方法

服藥時間:服藥時間並非固定,要根據具體用藥而定,腸道疾病,峻下逐水藥,宜在清晨空腹飯前服用,消食類藥物適宜在飯後服用,同時不管飯前飯後,都應該和進食的時間間隔一小時左右。安神,緩下,澀精類藥物在睡前1小時左右服用。急性病不拘於時間。

服藥量:正常情況下都是每日一劑,一劑分2-3次,病重者每隔4小時一次,晝夜不停。

服藥溫度: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一般以溫服為主,熱枕患者涼服,寒證患者熱服。

本頭條號有很多內容只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注[謝謝]

上一篇:看高手用經方治癌症領悟中醫診斷原理
下一篇:“焦三仙”到底仙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