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稀少卻幸運的肺癌基因突變——ALK

非小細胞癌患者如果檢測出ALK基因突變,其實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這種基因突變機率很小,僅佔中國非小細胞癌患者的5%,但是對應靶向藥卻十分豐富並有效,患者生存期將被大幅延長。所以,ALK基因突變被譽為肺癌中的“鑽石突變”。

ALK

ALK是一種穿膜蛋白及受體絡氨酸激酶,促進早期大腦及特定神經元的發育,只在人類早期胚胎期發揮作用,之後長時間處於永久休眠期。該成分最早在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LCL)中發現,所以被命名為間變淋巴瘤激酶,歸屬於胰島素受體超家族。其胞外MAM結構域與細胞黏附相關,胞外LDLa區域是低密度脂蛋白、鈣離子結合區域,胞內C端的TK區域是發揮激酶功能的主要區域,該區域變異會導致腫瘤的發生。

ALK突變

在正常細胞中,ALK處於非活化狀態,且僅在腦、小腸、睪丸、前列腺、視網膜和結腸中表達,當發生基因變異,可在其它組織中異常表達,並增強活性。活性增強後的ALK會透過RAS-MAPK 通路、PI3K-AKT 通路、PLCγ 通路、JAK-STAT 通路導致MYCN過度表達。MYCN屬於Myc轉錄因子家族,是編碼多效性核酸的癌基因,可影響細胞凋亡。MYCN過度表達,可令細胞過度增長無法死亡,最終形成腫瘤。

ALK基因融合伴侶

ALK基因突變大部分情況是由於基因融合產生的,ALK基因融合需要融合伴侶的出現,目前已發現29種,包括:

可導致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CLC)的ALO17、ATIC、CLTC1、GyrB、MSN、MYH9、NPM、TPM3、TPM4、TSPYL2;

可導致炎性成肌母細胞瘤(IMT)的ATIC 、CARS、CTLC、DCTN1、RANBP2、SEC31L1;

可導致乳腺癌(BC)的EML4;

可導致直結腸癌(CDC)的CAD、EML4;

可導致食管鱗狀上皮細胞癌(ESCC)的TPM4;

可導致腎細胞癌(RCC)的VCL;

可導致卵巢癌(OC)的FN1;

可導致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L)的CLTC1、NPM、SEC31N、SQSTM1;

可導致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EML4、KIF5B、KLC1、TFG、PPFIPB1、PTPN3、STRN。

與NSCLC相關的ALK基因融合伴侶中,EML4-ALK發生率約為93%,並佔據中國NSCLC總髮病人數5%比例。5%雖然很低,但比西方國家還是要高出很多。所以,這種基因突變對患者來說十分稀少。

EML4-ALK

EML4-ALK融合基因突變2007年由日本科學家Soda等人在一名62歲肺腺癌患者腫瘤細胞內最先發現,此融合基因由3926個鹼基對、1059個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組成。棘皮動物微管結合蛋白4(簡稱EML4)、間變淋巴瘤激酶(ALK)兩種成分分別位於人類第2號染色體第p21、p23帶,僅相隔10Mb距離,融合後形成新的融合基因蛋白EML4-ALK。當把這種融合基因蛋白匯入正常小鼠體內,可誘導小鼠肺腺癌的發生。接著他們把這種融合基因蛋白匯入健康人體,同樣誘導了肺腺癌的發生。此類基因變異多發於肺腺癌中的女性患者、不抽菸及少吸菸患者。另外,科學家還發現,EML4-ALK融合基因突變與EGFR基因突變不共存。

EML4-ALK融合基因亞型

EML4-ALK融合基因中,ALK的突變多發生在第20號外顯子,EML4則較為複雜,具體包括2、6、13、14、15、17、18、20,並形成21種已知及可檢測非小細胞癌亞型,其中V1亞型佔EML4-ALK融合基因患者中43%比例、V3亞型佔比40%,V2亞型佔比6%,“V5”亞型佔比4%,V5亞型佔比2%、V7亞型佔比1%。各亞型對不同靶向藥的反應及耐藥性不同,具體情形,放心用藥將在之後的文章進行介紹。

上一篇:每日醫方——酸棗仁湯
下一篇:減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胖子一生追尋解決卻難以解決卻難以解決的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