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好戰必亡的例子不是好戰,歷史上好戰的國家為什麼普遍短命

古代著名兵書《司馬法》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自恃國力強大而頻頻發動戰爭,終究會遭致亡國下場;而苟且偷安、懈怠戰備則會使國家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雖說《司馬法》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但縱觀人類歷史,“好戰必亡”的例子不勝列舉。那麼問題來了,歷史上好戰的國家為什麼普遍短命呢?

有一種觀點認為,好戰代表著國家軍力強盛。而國家透過戰爭奪取更多土地就能佔有更多資源,能容納更多人口。所以好戰與亡國沒有必然聯絡,之所以歷史上許多好戰國家後來遭致滅亡是治理方式不對,非戰之罪。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

從理論上來說,新增領土當然意味著佔有更多資源和人口,可實際情況卻沒這麼簡單。某一國家在軍事實力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透過武力奪取他國領土並不難,但在完成了攻佔目標後,想要完全融合新佔領土卻非常不易。比如“戰國七雄”中的燕國曾被齊國攻滅,可隨之而來的就是燕地軍民的奮力抵抗,齊軍很快就陷入到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最後不得不退兵。燕齊兩國人民同為華夏子孫尚且如此,如果是不同民族之間,抵抗的激烈程度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除了被佔領地區軍民的反抗之外,極高的治理成本也是好戰國家在領土擴張過程中的一大痛點。在佔領區供養軍隊的費用要遠高於本土,地理位置越偏遠,費用也就越大。從長期來看,真正在戰爭中起決定性因素的並非軍事實力,而是經濟實力,只要燒得起錢,那麼絕大多數難題都會迎刃而解,反之發動戰爭的國家則有可能被佔領區居高不下的治理成本給拖垮。

漢武帝一生致力於開疆拓土,並取得了極為輝煌的成績。然而代價也非常慘重,文帝、景帝兩朝數十年積攢下堆積如山的錢糧被揮之一空。大漢朝百姓在體會到天下第一的同時,也時刻要忍受著朝廷不斷加徵的苛捐雜稅盤剝。到了漢武帝晚年,漢朝外患未除而內憂又起,眼看局面再也支撐不下去了,漢武帝這才釋出輪臺罪己詔,宣佈停止擴張政策。

同樣的問題讓唐朝幾代帝王也費盡心神。唐朝版圖在唐高宗時期達到極盛,可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唐王朝也無力支撐連年上漲的軍費。為了緩解中央朝廷的財政壓力,唐朝皇帝決定放權給地方節度使,讓他們在地方上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自己養活當地的駐軍。結果雖然解決了朝廷入不敷出的問題,可卻在唐玄宗晚年時期遭遇了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引發的“安史之亂”,如日中天的大唐王朝險些在這場叛亂中被掀翻。

外國曆史上好戰國家的典型代表當屬拿破崙時期的法蘭西第一帝國。不過當時的法蘭西雖然一度稱霸歐洲,但隨著俄法戰爭的失利,拿破崙的擴張政策遭到重挫,他和他的帝國在很短時間內就轟然倒塌。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覺得不服,因為今天世界上就存在著一個好戰的超級大國——美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現如今,美國一直是當之無愧的頭號強國,而且美國以“世界警察”自居,到處揮舞大棒痛擊對手。那麼為什麼好戰必亡這條鐵律在美國身上不適用呢?答案是美國的玩法不一樣。

過去的戰爭一般都是以佔領對方領土為最終目的,所以整合起來難度很高,一不小心就會賠了夫人又折兵。可美國雖然多次發動戰爭,但打贏了也不是奔著佔領的目的,而是扶持一個親美政權,剩下的主要髒活累活都由新政權自己去搞定。這樣美國能享受到戰爭帶來的紅利,又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陷入戰爭泥潭。說通俗點就是管殺不管埋。至於新政權搞得好不好,那就不是人家山姆大叔最關心的問題了。所以好戰必亡的鐵律不是在現代社會失效,而是人家美利堅的玩法不一樣而已。

上一篇:蘇木達爾基將迎來挑戰,藏族雄鷹能否飛向更遼闊的天空?-賽事
下一篇:萊塞塔檔案隱隱透露,人類才是外星人,地球上到底還有多少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