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劉備夷陵之戰,真的是公報私仇嗎?劉備為何不顧群臣勸阻伐吳?

公元219年,襄樊之戰爆發。趁關羽圍攻樊城之際,孫權悍然撕毀“

湘水之盟

”,準允呂蒙白衣渡江背刺荊州,使劉備集團丟掉了僅有的荊州三郡。公元221年4月,劉備在成都稱帝,三個月後,就起兵伐吳,夷陵之戰爆發。

三分荊州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率諸軍伐吳

。”意思是說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是為關羽報仇。但吳、蜀都是弱國,北面強大的曹魏,劉備不顧群臣的勸阻討伐東吳,真的是“公報私仇”的衝動之舉嗎?

給二哥報仇

一、夷陵之戰絕不是衝動之舉

其實只要仔細研讀史書,就會發現,夷陵之戰是劉備精心策劃的戰略攻勢。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其一,狀態正佳。

在三顧茅廬之前,劉備是屢戰屢敗、四處流浪。孔明加入之後不僅迅速開疆拓土,還正面剛贏了一生之對手——曹操。

第一次正面戰勝曹操

不間斷的軍事勝利,使此時的劉備無論從實力上還是心態上,都處於豁然開朗的巔峰期。

其二,時機很好。

赤壁到夷陵期間,曹丕剛剛篡漢,內部政權還需梳理。名義上的禪讓實使曹魏處於道義上的低谷期,很難對蜀發起大規模攻勢。

曹丕篡位

而東吳呂蒙新亡,又剛佔荊州,使得劉備在荊南曾經取得的較高聲望,容易得到荊州人士的內部支援。比如,戰端開啟之時,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沙摩柯也起兵相應。

其三,準備充

分。

從時間來看,219年12月,關羽被害。

呂蒙新亡

221年7月,劉備才發起夷陵之戰。此時

距離丟失荊三郡已近2年。

從人事安排來講,馬超、魏延分守涼州、關中,防止曹魏偷襲。諸葛亮輔佐後主坐鎮成都,統攬後方治理。趙雲前出江州,作為總預備隊接應。

趙雲督江州

事實上,後來劉備敗退至永安,正是趙雲的及時支援,才阻擋住東吳的追擊。因此,夷陵之戰絕不是劉備的衝動之舉,而是劉備精心籌劃的軍事行動。在慘敗之後,蜀漢迅速關上了永安大門,

把損失控制在了戰役範圍。

劉備

二、夷陵之戰的必要性

隆中對曰:“

跨有荊、益,保其巖阻

”。只有橫跨荊、益,才能保持對曹魏和東吳的戰略優勢。荊州不僅地理位置重要,還具有人口、交通、稅收等豐富資源。加上劉備在荊州耕耘十餘年,民心聲望也好。

隆中對簡圖

襄樊之戰丟了僅有的三郡,是夷陵之戰需要及時跟進解決的首要原因。魏臣劉曄曰:“

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始終之分不足。

蜀國狹弱

正因為蜀國偏居一隅、實力弱小,再加上襄樊之敗,使得劉備集團的

影響力有持續走低

,並進一步邊緣化的危險。為了重振國威,避免政權的邊緣化,劉備需要及時亮劍,這和後期諸葛亮以一州之地數次北伐同理。

劉備亮劍

你不主動出擊,興起“

匡扶漢室

”的大旗,如何增強內部凝聚力,如何吸納人才的歸附?這是蜀漢立國之根本。沒有這個根本,國家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大家和和氣氣的,不要打打殺殺,早點歸附曹魏比較好呀。

立國之基本

更何況是關羽,實質上是蜀國軍政二把手的人物的“血海深仇”,隨便怎麼樣也要表示一下堅決的反對和嚴正的抗議嘛。當然,趙雲、秦宓甚至是身在東吳的諸葛瑾也提出了:“

漢賊重要還是關羽重要、天下重要還是荊州重要?

“的建議。

諸葛瑾

也就是兩弱要摒棄前嫌共對一強的問題。從博弈論的利弊來講肯定沒錯,可是真實世界並不

僅僅只有博弈的利弊

。打一個簡單的比方。新中國建立後百廢待興。老大哥打著兄弟加同志的名義找我們借出海口,說,大家聯合起來對抗美帝嘛。

一超對兩強

暫時不要把主權和尊嚴看得那麼重,你覺得怎樣選擇?如果當時孫吳只是佔了荊州,禮送關羽出境可能還有商量的餘地。但既然你先突破了原則底線,那對不起,我這條命不要了都要咬你一口肉下來。

沒有了底線,就沒資格談利弊。

底線問題

三、劉備的戰略構想

即使是這樣,劉備依然還是

從大局角度來考慮問題

。這就要具體分析劉備想要達到的戰略目的了。也就是:夷陵之戰,到底是要滅掉東吳還是吞併荊州,或者僅僅只是回到”湘水之盟“荊南三郡的態勢。

湘水劃界

我認為,兼而有之。但打回”荊南三郡“是完全可以給個交代的。有兩個例子。其一:”

初......(先主)將東征,秋七月,遂率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三國志·先主傳》

孫權

兵法曰:”兵貴神速“。又曰:“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但劉備的東征卻顯得有些大張旗鼓、不講保密原則了。為什麼?因為劉備的表現是唯恐孫權不知道他已經出兵。明顯是在施加壓力。

劉備

而孫權此時因為呂蒙新亡,內部人事調整還未完成,再加上荊州剛定,也想避免大規模衝突,於是派人來求和。可問題是

絕口不提歸還荊州

的問題,甚至給點小錢錢的表示都沒有。因此,劉備大怒,不許和。

飛死矣?

其二,

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三國志·先主傳》

”公元221年7月,劉備東出三峽,佔領了巫地和秭歸。然後呢?劉備本人離開了秭歸前線,也停下了進軍的步伐。為什麼呢?

第一階段

武力施壓、以打促和

”。一直到222年1月,才重新回到秭歸前線,重新部署兵力。整整6個月的時間,給夠了孫權機會。可對手在幹嘛?《三國志·文帝紀》:孫權上書(曹操):“

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

劉備出兵

一方面

向曹操稱臣,緩解北方壓力,

另一方面

利用談判時間調兵遣將,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各地徵撥兵馬5萬餘人奔赴前線,以抵禦勢如破竹的蜀軍。“以時間換空間”的緩兵之計,一舉扭轉了被動局面。

劉備夷陵之戰,真的是公報私仇嗎?劉備為何不顧群臣勸阻伐吳?

陸遜

從背刺荊州,害死關羽開始,孫權的所作所為按照現在的話講叫做,“背信棄義、反覆無常,兩面三刀,勢把決裂這條道走到黑。”逼得劉備“

士可忍、孰不可忍

”,只能將東征進行到底。

劉備夷陵之戰,真的是公報私仇嗎?劉備為何不顧群臣勸阻伐吳?

向曹魏稱臣

四、蜀漢在夷陵之戰損失的人才

關於夷陵之戰的敗因,正史、網路都有很多分析。例如:劉備不該連營、不該兩路出兵、不該放棄長江控制權等等。都非常有道理。事實上,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

蜀國的實力還是弱了

。襄樊之戰不僅丟了荊州,也損失了關羽、關平和3萬精銳。

劉備夷陵之戰,真的是公報私仇嗎?劉備為何不顧群臣勸阻伐吳?

連營七百里

夷陵之戰前、法正、張飛、黃忠相繼去世,骨幹型人才的離去使得原本孱弱的蜀國更加難以支撐。在分析漢中之敗原因時,曹操就曾分析:“

一定有高人輔佐了劉備。

”指的就是法正。漢中之戰前,法正就分析說,如果不奪取漢中,益州難保;

劉備夷陵之戰,真的是公報私仇嗎?劉備為何不顧群臣勸阻伐吳?

法正

如今漢中是夏侯淵、張郃在守備,這二人不是我們的對手。想象一下,如果劉備有法正輔佐,憑藉其

對人性的瞭解和戰略的分析

,即使不能取得較大戰果,也能拆穿陸遜的一些陰謀詭計,最終全身而退是完全可以預期的。

劉備夷陵之戰,真的是公報私仇嗎?劉備為何不顧群臣勸阻伐吳?

黃忠

其實在劉備前期勢如破竹攻入吳地700餘里的時候,就

有一種擔憂

,總感覺蜀軍統帥部門缺點什麼,又說不清。從指揮打仗的角度來看,劉備的安排部署沒有任何問題,甚至非常嫻熟,經驗豐富,運作高效。

劉備夷陵之戰,真的是公報私仇嗎?劉備為何不顧群臣勸阻伐吳?

莫非朕不知兵嗎?

但從統帥大軍把控全域性的角度來看,他就遠不是陸遜的對手了。這就叫戰略能力。因此劉備只能叫將才,還

沒有達到指揮夷陵之戰這個級別的水準

。可惜的是,此時的蜀漢已經盡出精銳了。歷數一下夷陵之戰失去的人才吧。

劉備夷陵之戰,真的是公報私仇嗎?劉備為何不顧群臣勸阻伐吳?

火燒連營

馮習:攻伐巫縣時,同後期蜀漢的驃騎大將軍吳班一同打敗了陸遜和李異。在東征集團中,劉備“

使將軍馮習為大督

”,統領各路軍馬,是夷陵之戰的二號人物。張南:袁紹舊將,是蜀漢當時能出戰的將軍中經驗最豐富的老將。

劉備夷陵之戰,真的是公報私仇嗎?劉備為何不顧群臣勸阻伐吳?

馬良

黃權:智謀之士

,劉備取西川時,一直閉門堅守到劉璋投降。漢中之戰時幫助設計殺死夏侯淵。夷陵之戰獨自統兵一部在江北負責防禦,並一直建議劉備不要孤軍深入。程畿:主動殿後為劉備撤退爭取時間。

劉備夷陵之戰,真的是公報私仇嗎?劉備為何不顧群臣勸阻伐吳?

黃權

傅肜:帶領殿軍將士掩護主力直到犧牲,痛罵:“

漢將軍安能降吳狗?

”直到戰死。馬良:民間諺語“馬家五常,白眉最良。”蜀漢第四號謀士,第一梯隊謀臣,曾助關羽守荊州,謀略直逼龐統。同年七月,劉備在夷陵兵敗,馬良遇害身亡。

劉備夷陵之戰,真的是公報私仇嗎?劉備為何不顧群臣勸阻伐吳?

傅肜

或許,與東吳派出的孫桓、朱然、潘璋、徐盛相比,這些人從名氣上講要弱了不少,但主要原因還是:過早陣亡於疆場,還沒來得及展露更多的才能。綜合來看,

水平高、經驗多、能力強

。如果沒有這次慘敗,至少可以在後期北伐中減輕丞相不少負擔。劉備在夷陵之戰所帶的將領,絕不會是搬磚打雜之輩。夷陵之敗,更多的還是統帥之間,也就是劉備與陸遜的差距。

上一篇:【採訪】重慶一七科技產品經理張鵬:如何用vr打造一款高階vr遊戲?
下一篇:夢幻西遊極品物理戒指輕鬆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