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三國持戟名將戰鬥力爆表,為何不用戟大規模裝備軍隊?缺點太明顯

戟是中國古代冷兵器的一種,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種“組合型武器”,是矛和戈的結合體。古人先造出戈,後來他們發現單用戈進行戰鬥,對敵人造成的傷害太低,於是他們又在戈的頭部加上矛尖,這就有了我們今天所談論的主角——戟。

作為“五兵之一”的戟最早出現於商周時期。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戟的使用不止限於中原地區,連偏遠的南方地區也開始使用戟,只不過不同地區對戟有不同的稱謂。

楚國人稱戟為“孑”,秦國和進過稱之為“鏔”,而在吳國地區,又叫戟作“戈”或者“鏝”。從人們對戟有著不同的稱呼這一點可以看出來,作為兵器的戟在當時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

到了戰國和三國時期,戟尤為盛行。不少著名的將領,如三國呂布、張遼等,都是憑著一把好戟立下赫赫戰功,名垂千古。

然而,在南北朝之後,作為上陣武器之一的戟漸漸被邊緣化,甚至在唐宋時期,最後變成一種禮儀性的象徵。

那麼,戟的式微到底是由什麼導致的呢?它又是如何一步步從兵器庫中被排擠出去的呢?要想探尋這一問題的真相,我們必須回溯戟的歷史,在歷史中尋找真相。

一、戟:戰國秦漢的主力兵器

戟作為戈與矛的組合,它的身上兼具二者的優點,可勾可刺,具有勾、啄、樁、刺等多種效能,它既可以直刺,也可以橫擊。

戟作為一種長武器,它能夠在壓制短小武器時保衛自身,同時又能給對方造成傷害。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多數為大規模的車戰和船戰,所以長武器比較發達,因此在當時,戟被視作一種相當重要的戰鬥武器。

齊莊公四年,楚武王就派遣了一支配備戟的大部隊征伐他國。由此可見,戟在當時是不可小覷的戰鬥武器。

秦代以後,隨著冶鐵技術在武器製造上的應用,戟的質量較此前有了較大的提高。此時的戰爭形式由戰車轉變為騎兵和步兵,因而短兵器後來居上,成為軍隊的寵兒。

武器的長度變化,帶來的是重量的減小,由鋼鐵製成的戟極為窄長而尖銳,形似“卜”字,其特點是“直刺面日伸,旁支與磁體垂直橫出。”

▲西漢馬戟騎兵

秦漢時期,為了抵禦匈奴人的頻繁入侵,騎兵部隊成為主要的前陣部隊。為了適應新戰術的需要,馬戟出現了。

它的旁枝向上弧曲,更能夠增強叉刺的效能。而在漢代的文獻中,關於戟的記錄比比皆是。西漢時期,政府曾在邊境佈下大批配備長戟的守衛部隊,匈奴知道後,再不敢輕易來犯。

二、持戟之士,勇冠三軍

到了三國至西晉時期,戟類兵器大行其道。

三國時期的將領似乎尤其鍾愛戟,劉備、董卓、孫權、呂布等都曾用戟參加過戰爭。其中,屬呂布用戟出神入化,不僅在戰場上殺敵無數,在人際周旋方面也發揮了戟的用處,“轅門射戟”的佳話一直流傳至今。

但要說到三國中用戟的名將,除了呂布,還有一個人不能忽略,他就是曹操的愛將——典韋。

傳說典韋酷愛使戟,他手上的雙戟足足有八十斤。有一次,曹操深陷重圍卻又無計可施,在此危急之際,曹操無奈仰天求助:“誰能來救救我呢?”此時,重圍之外傳來一人的聲音:“主公不要擔心”,

話音剛落,典韋背插雙戟從天而降,震驚眾人。

接著,典韋取出短戟數十根,夾在手中,默不作聲,敵軍不解他的用意。突然他手中的短戟輪番射向敵軍,一戟一馬,無一虛發。敵軍被典韋所震撼,不敢動曹操,競相逃跑。典韋見狀,取下背上的雙戟,氣勢洶洶地追敵而去。

據說那一次的對戰中,典韋一人殺敵九十九人,無人能夠近他半尺。從此,典韋手上的雙戟就讓敵軍望而生畏。

由此可見,戟的戰鬥力並不在矛和戈之下,甚至可以說,這一時期戟的威力遠遠超過了二者。但是到了李唐時期,戟卻被作為禮儀和職位的象徵,從戰場上退出了。除了在王宮大臣出行的車具上能看到戟之外,僅有守衛宮門士兵會拿著它,戟已經完全遠離了戰場。這又是為什麼呢?

三、戟的落敗,敗在時代

其實,戟沒有像刀和槊一樣在後期得到大量應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內因也又外因。

首先,就戟本身的形制而言,它綜合了戈和矛的優點,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帶有它們的缺點。

戟和戈一樣,在戰鬥時很容易因為轉頭,導致無法有效擊中目標;但是它卻沒有矛那麼長,普通的戟僅有160到200釐米,無法適應騎兵部隊的遠距離作戰的需要。相比之下,由矛改進的槊就更為騎兵部隊所喜愛。

而且,戟的用法也十分單一,在戰鬥過程中很容易會被敵人加以研究看破,從而在戰爭中就失去了使用武器的主動權。

再者,古代軍隊兵器發展傾向是簡單、實用和高效,為了適應大規模作戰,武器製造的造價越低廉越好。

但是戟的製作工序繁瑣複雜,和長矛相比,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製作起來費時費力,成本很高。

如果想要將戟大規模地配備到部隊上,就要花費大量的金錢,這是指揮者不得不考慮的現實問題。

其次,戟適用的戰爭形式是大規模的車戰,在車戰中,戟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勾割的效能。

但到了三國以後,幾乎所有的戰爭都以騎兵部隊為主,騎兵部隊的攻擊方向在前方而非側方,矛類和槍類的直刺優勢遠遠超過戟。而且在激烈碰撞的騎兵戰爭中,組合型武器的戟很容易在遭到碰撞之後被折斷。

基於戰爭形式的需要,戟不得不讓位於矛、槍、槊一類的長槍型武器。

▲克戟神器:勾鑲

最後,勾鑲的出現也是戟沒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與戟一樣同為“組合型武器”的勾鑲,它集中了盾和勾的優勢,既能夠攻擊又能夠防守。當敵方使用戟時,士兵可以用勾鑲勾住戟的橫支,制止住戟的進攻,接著再用刀或者槍擊殺敵人。

勾鑲的出現使得戟的使用大受限制,戟的製造者卻沒有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這就導致戟在與勾鑲的對陣中落敗。

從此之後,戟就漸漸被邊緣化,最後就被淘汰了。

戟作為“十八般武器”的一種,曾經也有過十分輝煌的歲月,但是隨著古代武器的發展以及戰爭形式的變化,戟不再符合時代的要求,所以也就不會被大量應用於軍事領域,所幸因其出色的外貌,戟仍在典禮、儀仗等方面佔據一席之地。和許多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冷兵器相比,戟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

文/元氣少女QMQ

參考資料:《論戟》,王韻

上一篇:西行紀:道德太尊實力早已超越元始、靈寶?大地血靈實錘,他藏得太深
下一篇:《山河令》:周子舒VS溫客行,天涯浪客如何才能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