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土木堡之變雖然精銳淨喪,但為何直至明朝覆滅都無法恢復過來?

隨著19年《大明風華》火爆銀屏,大明土木堡之變也被越來越多的大眾所熟知。公元1449年,大明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鎮,一個年僅22歲的小皇帝在初步掌握國家大權後就急不可耐的率領著全國的精銳力量,想要效仿他的祖輩們憑藉著強大的功績來證明自己,向整個統治階級和全國臣民宣佈,他,朱祁鎮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主人!

這個從小就登基稱帝,張在深宮中,活在婦人堆裡的小皇帝顯然有點過於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嚴重低估了敵人,再加上明朝盛產的奸佞太監輔佐,20多萬明朝最精銳的中央軍被區區3萬多的瓦剌騎兵打的丟盔棄甲,隨軍出行的名臣武將死傷殆盡,就連小皇帝本人都被抓住做了俘虜。

要不是在北京保衛戰中於謙橫空出世,率領殘軍力挽狂瀾,恐怕中國的歷史就要改寫,北宋被迫南遷的局面將會再次出現。

土木堡之變讓整個明朝從軍事進攻轉為軍事防禦,直至明朝覆滅前都無法扭轉這種頹勢。

但看到此處的各位看官大爺有沒有這樣的疑問,大明從1368年立國開始至1449年土木堡戰敗已經過去了68年,從朱元璋遠征漠,藍玉徹底打垮北元於捕魚兒海到朱棣1424年親自率軍北伐,蒙古諸部已經被打的抬不起頭,就算明朝精銳中央軍全軍覆滅,可憑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仁宣之治積累的成果難道不能短時間內恢復過來嗎?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明朝土木堡之變的傷痕還真的就無法徹底恢復!

其一,土木堡之變損失的不僅僅的精銳計程車兵,更多而是那些久經沙場的老將和幾乎整個武將系統。

俗話說千軍易得,良將難求。明英宗在率軍遠征的時候帶走的不僅僅是明朝集中在北京的精銳軍隊,他還帶走了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護衛將軍樊忠,大將薛綬、吳克忠,兵部車駕司郎中齊汪,郎中馮學明,員外郎王健,員外郎程思溫,員外郎程式,員外郎逯端,兵部職方司主事俞鑑等中央高階軍官和預備軍官,武將勢力幾乎被一掃而空。

武將不同於文臣,除了在亂世崛起的天才將領外,更多的則是依靠世代言傳身教總結出來的經驗,或者在戰場上由老一輩的將領手把手的教授,透過講述戰爭的細節、分析當前局勢來進行進一步引導。尤其是身份高的武將本身就是一堵能夠為其他後輩擋風遮雨的牆,讓更多的年輕武將在朝堂之上能夠存活下來。然而一場大敗,朱棣時期碩果僅存的而且依然在朝堂上說話有分量的張輔和朱勇戰死,武將的中堅力量陳贏、井源、陳懷、李珍等盡皆戰死,就連後輩中能夠提拔重用的好苗子齊汪、馮學明、俞鑑等都無一存活。正因為如此,在隨後大明朝廷的改制中才會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武將集團也從此一蹶不振。

其二、文官集團的徹底掌權。雖說文官集團也和武將集團一樣在土木堡之變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內閣幾乎被一掃而空,就連欽天監這樣的機構都沒能倖免,但不幸中的大幸是于謙還在北京,這個在隨後主導了北京守衛戰的頭號功臣就是文官。由於英宗將大部分武將全部帶走,等到瓦剌打到北京時幾乎整座城池已無將可守,在危急時刻,于謙對留守北京的三大營進行了改變,將原本的三大營改為十團營,以兵部尚書的身份統領全國的軍隊。

隨後的過程電視劇《大明風華》演的更加詳細,雖然有些出入但大體還是比較真實的。接著就是英宗還朝,二帝並列,朱祁鎮絕地反擊,于謙被殺。

在感慨于謙一代名臣卻冤死的同時,文官集團們並沒有對已經到手的權利放棄的習慣,北京十團營從此由文官集團接手,更為可怕的是大明朝的軍事樞紐也有原來的五軍都督府轉到了兵部,文官強壓武將的局面正式形成。文官集團也成了土木堡之變後的利益最大獲得者。要不是土木堡之變內閣同樣被一掃而空,就憑文官集團在其後的所作所為,說是他們主導的土木堡之變都有人信。

其三,大明內部的腐化程度也在與日俱增。優越的生活最容易滋生腐敗,艱苦的環境讓邊關的將士們對朝廷的不滿更加劇烈。只守不攻,賞罰不明,邊關將領對軍餉層層剋扣,朱元璋時期制定的軍戶制已經名存實亡。貪官貪墨,橫徵暴斂,仁宣之治留下來的班底也損失殆盡。在這種情形下想要短時間恢復幾十萬的精銳部隊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時間一長則又要面對更多更棘手的問題。這個問題就猶如大明朝的暗瘡一樣根深蒂固。終有一天會成為壓垮這頭駱駝的一根稻草之一。

上一篇:7區丐幫打狗棒男號出售!
下一篇:陰陽師:去年“520”透露的式神已經全部公佈,帝釋天是最後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