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如果項羽不在烏江自刎,而是忍辱負重回江東,有機會打敗劉邦嗎?

楚漢爭霸的勝利者是劉邦,他所建立的漢朝影響極大,華夏民族甚至因此而得名漢族。但奇怪的是,後世很多人喜歡的卻是楚霸王項羽。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項羽更像一往無前的熱血英雄,劉邦則像老謀深算的冷血政治家。

宋朝才女李清照雖是一介弱女子,卻也有著大丈夫的情懷,十分欣賞項羽,舟過烏江楚霸王自刎處時專門寫詩稱讚,“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那麼,如果項羽不在烏江自刎,而是忍辱負重回到江東,有機會打敗韓信進而擊敗劉邦奪取天下嗎?

咱們先來看一下當時的局勢。

滅亡秦朝之後,項羽沒有稱帝,而是將天下分封給十八位諸侯。太史公司馬遷正是因他有分封之舉,才在《史記》中將他列入帝王本紀。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只要了楚國。

項羽的這種行為讓後人百思不得其解,要知道,他才是終結秦朝的最大功臣,在鉅鹿之戰及後來的戰役中打敗秦軍主力,個人威望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諸侯見了他都不敢直視。

雖然劉邦最先進入關中,楚懷王又與諸侯有著“先入關中者王”的約定,但誰都知道劉邦這是撿了漏,趁項羽牽制住秦軍一路狂奔到關中。項羽要是站出來稱帝,沒有人敢反對,包括楚懷王,他本就是項羽叔侄扶持起來的。

項羽可倒好,反秦反得徹底,連秦始皇的大一統也不要,帶著大家迴歸戰國時代。更離譜的是,他不讓劉邦為關中王,自己也不要,而是將關中封給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

然後項羽就帶著楚軍衣錦還鄉了。但天下並未如他所願就此大安,齊國貴族後裔田榮不滿分封,趕走項羽所封的齊王田都、殺膠東王田市,自立為齊王。項羽只好出兵平叛。

被趕到巴蜀及漢中一帶的劉邦趁機揮師東出,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定三秦奪取了關中。那時的關中極為重要,是秦朝都城所在地,富庶繁榮,可以說誰得了關中,誰就有實力定鼎天下。

而且劉邦採取了一項很有效的策略,積極整合反對項羽的力量,以威逼利誘等方式與諸侯結成反項聯盟。史料中,劉邦打項羽動不動就出兵幾十萬,雖然數字可能誇大,但兵員遠勝項羽是事實。

這麼多的兵哪來的?並不是劉邦一家獨有,而是諸侯聯軍,哪怕他在與項羽的交戰中敗仗居多,也能很快聚集力量重新來過,因為有關中和諸侯做後盾。

而項羽只有一個楚國。換句話說,楚地之外,項羽舉世皆敵。

項羽的楚國有多大呢?《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具體包括哪些地方由於史料的缺失不得而知,但可以用秦朝資料來做參考,秦時天下有五十四郡,楚國的九個郡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這就代表著楚國的財政收入、能動員的兵力根本及不上劉邦所率領的反項聯盟。彭城之戰中,劉邦聯軍有56萬,項羽出輕騎3萬,雖然結局是項羽打得劉邦落花流水,再次證明了他卓越的軍事天賦,但如果有更多士兵,相信他也不願意打這種險戰。

在冷兵器時代,士兵的數量幾乎能決定一場戰役的勝負。以多勝少是常態,以少勝多很少見,也才值得史學家們大書特書。像這種3萬對56萬的戰役,只怕項羽事先也沒有絕對的把握,屬於一種冒險。

還有楚漢最後的較量垓下之戰,劉邦聚攏了約60萬大軍,其中30萬交由韓信指揮,合圍項羽。而項羽只有10萬精銳,還是當初平齊國之亂、彭城之戰中的那一批,歷經多次戰事,早已是疲憊之師。

如果江東有更多子弟,項羽會不調來支援自己嗎?咱們可以合理地懷疑,楚國可以出的兵力就是這10多萬。這種情況下,項羽回到江東又能如何呢?

當然了,如果他有更多的時間,也許能重整旗鼓,積蓄力量挫敗劉邦。畢竟在軍事上劉邦就是個戰五渣,韓信是很厲害,但劉邦對他壓根不信任,君臣並不是合作無間的關係,垓下之戰後就奪了他的兵權。

但是,以劉邦的性格,不會給項羽機會,肯定窮追猛打,不取他性命不罷休。假如項羽過江,劉邦定然追到江東。過江之舉除了給江東百姓帶去戰亂,沒有任何意義。

說白了,項羽之敗非戰之罪。他不是敗在軍事,而是敗在政治,早在分封諸侯的那一刻他就敗了。秦始皇統一天下,讓天下人看到了統一的好處,這是大勢,項羽非要反大勢而行之,怎能不敗?

至於韓信,整場楚漢爭霸是劉邦與項羽的對決,他基本上是劉邦的工具人,項羽需要打敗的不是他而是劉邦,兩人不在一個層次。

有朋友可能想知道,項羽和韓信誰的軍事才能更高?這麼說吧,韓信能打贏的仗,項羽也能;但項羽能打贏的仗,韓信未必能。

上一篇:迷你特工隊的一貫作戰套路,閉著眼都知道他們要用什麼技能
下一篇:德雲社大封箱被質疑敷衍?現場觀眾卻給好評,新任隊長下跪惹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