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古代將士不打仗也吃飯,怎麼一開戰,糧草就不夠吃了?問題出在哪

《孟子·離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魯迅曾說過一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在遠古時期本不存在有軍隊,可打仗得有人,起先靠得就是兵力,誰的人多,誰就容易獲勝,因此有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畢竟得有才能讓別人願意替自己辦事。

所以周王在向商紂王開戰前,作《牧誓》,列舉紂王的種種罪行,說明伐紂的理由,如何列針攻擊,處理俘虜等。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王之間打來打去,也不再按照禮儀打仗,“戰國”一詞在當時便已有人使用,用來指參加連年戰爭的強國,而《孫子兵法》是春秋時期人孫武所寫的軍事著作,其中有話是“是故軍無輜重而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說明了裝備、糧食、後勤保障的重要性。

通常,我們在瞭解一場發生過的戰役時,會將目光投入戰場,戰場上的腥風血雨,將軍威風凜凜,卻會忽視戰場之外的事情,然而這部分也是戰役中的重要部分,那麼就有人問了:“古代士兵不打仗也吃飯,可為何一開戰,糧草就不夠吃了呢?問題出在哪?”

不管是軍隊,只要是人,糧食都是必備品,一頓不吃餓得慌,古代發生饑荒,也是要人命的事情,而戰爭則會對國家的經濟產生影響,所以我國一直以來是講究“以和為貴”,但別人打進來,肯定是要打回去。

《南皮縣誌》中稱“兵馬不動,糧草先行”,也表明了糧食中的重要性,而這要說明一句,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士族主要是由農民充當,沒有戰事的時候,就耕作、種莊稼,同時也進行射、御訓練,戰事發生的時候,便徵發,跟隨奴隸主前去作戰。

意味著在一場戰事中,這些平民不再種莊稼,並且還得根據戰事的情況準備好糧食,因此兵馬不動,糧草先行,畢竟糧草得運過去,而古代山路多,路徑不好,運輸工具通常是馬車、牛車、驢車等,途中所耗費的時間多,又因為這部分農民去了戰場,誰來種莊稼,自然就缺少糧食。

農業是國家發展的命脈,建立各地也建有糧倉,以備不時之需,而農業生產就需要勞動力,為了經濟的發展,也就鼓勵平民進行勞作,若是不勞動,甚至還會得到懲罰,因此軍隊中計程車兵在沒上戰場時,還得種田,種田與訓練兩不誤。

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是秦國與趙國之間的一場決戰,前期,廉頗雖不敵秦軍,可趙國只要拖延下去,秦軍就會陷入糧食緊缺,廉頗再趁機攻打,未必不會取勝,在當時,趙國之國力並不弱,相比於秦軍,趙軍的糧草是充足的,也耗得起,但趙孝成王認為趙國強大,廉頗卻不迎敵,是怯弱的行為,因此還多次派人去責備廉頗。

而秦國自然清楚時間的重要性,也是想方設法加強軍事準備,於是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防止各國合縱,秦國丞相又使用反間計,令趙孝成王換掉廉頗,結果趙孝成王還真就上當了,讓趙括代替廉頗。

趙括的才能雖不差,可意在進攻,不重視糧草補給、後勤剛需,白起則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而達到了分割包圍、切斷趙軍糧道的目的,被包圍的趙軍主力斷糧數十天,趙括才恍然大悟,明白糧草的重要,也才知道這場戰事是急不得,但已無濟於事。

就算秦軍不進攻,趙軍內部不是被餓死,就是互相殘殺為食,最終只能投降,經此一役,趙國再無力單獨和秦國全方位對抗。

上一篇:羅晉吐槽唐嫣六一安排女兒上課,寵妻狂魔也只好乖乖聽話啦。
下一篇:使命召喚手遊玩家吐槽BUG,佔點模式顯示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