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格局大小決定事業寬度,陳勝的敗亡從誅殺吳廣時就已註定

名為“張楚”,實為自立

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900餘名戍卒被徵往漁陽戍邊,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宿州)時,連日大雨將他們阻於當地。按照秦法,不能如期到達將是死罪,無奈之下,作為屯長的陳勝、吳廣殺死押運軍官,並假託楚人項燕的名義發動兵變,史稱“大澤鄉起義”。

由於大秦早已民心盡失,這群由900多個手執竹竿、木棍的戍卒組成的烏合之眾居然所向披靡,“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

在攻下陳縣後,當地豪強大族紛紛勸說陳勝稱王。

陳中豪傑父老乃說陳涉曰:“將軍身被堅執銳,率士卒以誅暴秦,復立楚社稷,存亡繼絕,功德宜為王。且夫監臨天下諸將,不為王不可,原將軍立為楚王也。”

陳勝一聽正中下懷,但表面上卻表示拒絕,並假惺惺地向名士張耳、陳餘請教,讓他們幫忙拿個主意。

張、陳二人一聽連說不可。他們向陳勝建議說,秦人無道,將軍是以張大楚國、救百姓於水火的名義起兵才得到了廣泛的支援。如果你現在自行稱王,天下人就會認為你起兵的目的不是為了反秦,而是為了博取個人富貴。因此,當務之急不是稱王,而是一邊向西攻秦,一邊尋立六國之後,為自己增加朋友,為秦國多樹敵人。只有這樣,滅秦之後,六國後人就會感激你的恩德而擁立你為王。反之,如果你現在就急著稱王的話,不僅人心盡散,大好形勢也會付之東流。

陳勝一聽不高興了,假意搪塞了幾句,轉頭就稱王了,並定國號“張楚”。

所謂“張楚”,按照《史記·陳涉世家》【索隱】:李奇雲“欲張大楚國,故稱張楚也”。但明眼人一眼就會看出,雖名為“張楚”,卻實為自立,陳勝此舉無異掩耳盜鈴,自歁歁人。

陳涉問此兩人(張耳、陳餘),兩人對曰:“夫秦為無道,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後世,罷百姓之力,盡百姓之財。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原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陳涉不聽,遂立為王。

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

陳勝稱王的“多米諾效應”

張耳、陳餘不愧為名士,他們對陳勝稱王的一番後果分析不久就全部應驗:趙、燕、齊、魏故地上紛紛有人稱王自立,與首義者陳勝呈分庭抗禮之勢——這與陳勝希望的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

先是武臣稱趙王。

趙地是陳勝之外第一個割據稱王的,並給後來者做了壞榜樣。嚴格說來,始作俑者並非武臣,而是曾勸陳勝不要稱王的張耳、陳餘。

由於不被重用,而且看到陳勝目光短淺,兩人就開始自尋退路。他們先是建議武臣脫離陳勝進入河北,後來又躥唆其拒絕西進攻秦的指令在趙地自立為王。

陳餘乃復說陳王曰:“大王舉梁、楚而西,務在入關,未及收河北也。臣嘗遊趙,知其豪桀及地形,原請奇兵北略趙地。”於是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以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趙地。

(張耳)乃說武臣曰:“陳王起蘄,至陳而王,非必立六國後。將軍今以三千人下趙數十城,獨介居河北,不王無以填之。且陳王聽讒,還報,恐不脫於禍。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趙後。將軍毋失時,時間不容息。”武臣乃聽之,遂立為趙王。以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

再是韓廣在燕地稱王。

說來好笑,武臣在趙地稱王后,派心腹韓廣略燕(遣故上谷卒史韓廣將兵北徇燕地),結果韓廣有樣學樣,在略定燕地後也就地稱王。

燕故貴人豪傑謂韓廣曰:“楚已立王,趙又已立王。燕雖小,亦萬乘之國也,原將軍立為燕王。”韓廣曰:“廣母在趙,不可。”燕人曰:“趙方西憂秦,南憂楚,其力不能禁我。且以楚之彊,不敢害趙王將相之家,趙獨安敢害將軍之家!”韓廣以為然,乃自立為燕王。居數月,趙奉燕王母及家屬歸之燕。

除此之外,尚有田儋稱齊王,魏咎稱魏王。

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殺狄令,自立為齊王,以齊反擊周市。市軍散,還至魏地,欲立魏後故甯陵君咎為魏王。時咎在陳王所,不得之魏。魏地已定,欲相與立周市為魏王,周市不肯。使者五反,陳王乃立甯陵君咎為魏王,遣之國。周市卒為相。

對這一切,陳勝氣急敗壞卻又無可奈何:這天下並非你陳勝的天下,這王你陳勝稱得別人也稱得——更何況,所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還是你陳勝第一個提出來的!

更讓陳勝始料不及的是,遍地稱王其實只是形勢崩壞的一個開始。

就在諸人各行其是、謀求自立的時候,一場更大的“人禍”加速了張楚政權的離心離德和分崩離析——以假王(代理楚王)身份督軍滎陽的吳廣突然被部下田臧殺死。

吳廣被殺,兇手反受封賞

“大澤鄉起義”,又稱“陳勝吳廣起義”,可見,在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歷代史家也承認陳、吳並稱。

但是,同為首義,太史公在為陳勝單獨立傳的同時,卻沒有為吳廣多著些筆墨。在《陳涉世家》中,吳廣除了透過裝神弄鬼幫陳勝上位之外,其它事蹟僅瘳瘳數語且語焉不詳。比如在政權初立、西征滎陽時就只有一句話:代表陳勝監督諸將。

乃以吳叔(吳廣,字叔)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

到再一次出現時已經是無故被殺,game over。而且,所有的一切沒有記敘,而是隻出現在主將田臧的描述中——

吳廣作為監軍督導眾將攻打滎陽未果,而秦將章邯在大破周文的西征軍後,正在向東推進營救滎陽。為防備腹背受敵,楚軍主將田臧與其他人計劃兵分兩路,留少量人員繼續攻城,遣主力迎擊章邯的援軍。

所有這些安排都很正常,但接下來卻莫名其妙了:田臧認為,做這一切之前必須先殺吳廣。

而且理由也讓人摸不著頭腦:吳廣驕橫且不懂用兵,如果不先殺掉他,恐怕會吃敗仗。

將軍田臧等相與謀曰:“周章軍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圍滎陽城弗能下,秦軍至,必大敗。不如少遺兵,足以守滎陽,悉精兵迎秦軍。今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事恐敗。”

於是便矯詔殺掉了吳廣,將把首級獻給了陳勝。

因相與矯王令以誅吳叔,獻其首於陳王。

過程簡略,結果突兀,如果不是太史公的表述有問題,那麼就是其中另有貓膩!

果然,隨後的一紙任命揭示了吳廣的真正死因:殺人者不僅無罪,而且有功,昭示著這一切均出自陳勝的授意,而田臧只是奉命行事而已。

陳王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為上將。

換言之,吳廣之死根本就是一起張楚政權內部的一場權力鬥爭!

那麼,陳勝為什麼要殺自己的舉義兄弟和親密夥伴呢?

仔細考究一下的話就會發現,這次同室操戈的原因除了權力鬥爭之外,還有陳勝的狹隘格局甚至是小肚雞腸!

張耳、陳餘就發現陳勝喜歡聽信讒言。

且陳王聽讒,還報,恐不脫於禍。

吳廣的死因

關於吳廣被殺的原因,太史公在文中已經有所暗示,總結一下,大抵有以下幾點。

首先,愛護士兵,所以在軍中很受擁護。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副職得人心,這在體制內是一大忌,而軍隊中尤甚。

其次,恃權而驕,引起陳勝的猜疑。

乃以吳叔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今假王(吳廣)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事恐敗。

陳勝任吳廣為“假王”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不放心西征諸將,而讓吳廣代表自己行使監軍職能。

但是,他沒有料到的是,人一旦嚐到了權力的滋味,就會逐漸忘記初心和初衷。

吳廣也不例外,他開始驕橫了。

驕橫不僅惹來手下反感,更有人將此彙報給了陳勝,陳勝由此起了殺心。

而種種跡象表明,這個告密的人很可能就是兇手田臧。

因為田臧雖然很不地道地殺死了吳廣,但從結果上看卻是忠於陳勝且作戰勇敢,並最終戰死敖倉。

田臧乃使諸將李歸等守滎陽城,自以精兵西迎秦軍於敖倉。與戰,田臧死,軍破。

第三,吳廣掌握的內幕太多。

大澤鄉起義,陳勝所用的欺騙手段甚多,包括找托兒占卜、假冒項燕之名、藏書魚腹以及裝神弄鬼學狐狸叫等,而這一切的執行人又都是吳廣。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但要說其中撒得最大的謊,還得是所謂“失期,法皆斬”,也就是因大雨耽誤行程,到了也是死路一條。

1975年底,在湖北雲夢發現了睡虎地秦墓,其中出土了1100多枚秦代竹簡。在記載律法的竹簡中恰巧有專門關於失期的處罰規定: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

也就是說,國家徵發徭役,如果無故不去,就罰交兩副盔甲抵扣;如果失期三到五天,予以口頭警告;六到十天,就罰交一副盾牌;而如果超過十天還沒抵達,則要罰交一副盔甲。

很明顯,陳勝、吳廣他們如果因雨失期,所受處罰最多是上交一副盔甲,也就是罪不至死。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吳廣把這些東西洩露出去,不僅陳勝的形象不再神聖,而且手下將士是否願意繼續跟著冒險都成謎。

吳廣必死!

苟富貴,必相忘

人性的弱點也是導致起義最終失敗重要原因。

陳勝是一個極其自我的人。

按照這種人的邏輯,他是全世界乃至整個宇宙的中心,所有人都得圍著他轉,任何違抗、忤逆和不同聲音都會被視為背叛。而且,作為秦末亂世的首義之人,他還理所當然地認為所有其他義軍也必須以他為首、聽他指揮。

剛剛稱王不久,在聽說陵人秦嘉等人也起兵之後,陳勝居然大喇喇地派人去收編,結果人家不僅不鳥他,還把派去的使者給宰了。

陳王初立時,陵人秦嘉、銍人董緤、符離人硃雞石、取慮人鄭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將兵圍東海守慶於郯。陳王聞,乃使武平君畔為將軍,監郯下軍。秦嘉不受命,嘉自立為大司馬,惡屬武平君。告軍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聽!”因矯以王命殺武平君畔。

陳勝是一個多疑的人。

除了自己,他不相信任何人。為了對部下將領形成有效監督,舉義不久,他就在軍中設立中正、司過等紀檢檢察職位,並都由自己親信之人擔任。結果,這幫人藉機胡作非為甚至公報私仇,引起眾怒,導致陳勝眾叛親離並最終失敗。

陳王以硃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主司群臣。諸將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輒自治之。陳王信用之。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

陳勝是一個心胸狹小的人。

他不能容人,吳廣不行,發小也不行。

當年,青年陳勝在與一幫貧下中農替人耕作的時候,曾經立下宏遠的志向,並許諾說,將來富貴了,一定不會忘記這幫窮苦的階級兄弟。雖然惹來了眾人的一致哂笑,但陳勝卻不改其志。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庸者笑而應曰:“若為庸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令那幫夥伴沒有想到的是,陳勝居然真的富貴了,而且還當上了王。於是,他們就結伴來找陳勝,希望他能不忘舊約,共享富貴。

剛開始的時候,陳勝的虛榮心大為滿足,好好地過了一把出人頭地的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幫窮苦兄弟不僅舊態復萌,越來越隨便,後來竟然還有人拿陳勝當年的窘事作談資。這讓“楚王”陳勝惱羞成怒,一刀就把說閒話的給剁了。看到這番景象,這幫窮兄弟又驚又怕,全都離他而去,陳勝的身邊再也沒有一個可以親近的人。

已為王,王陳。其故人嘗與庸耕者聞之,之陳,扣宮門曰:“吾欲見涉。”宮門令欲縛之。自辯數,乃置,不肯為通。陳王出,遮道而呼涉。陳王聞之,乃召見,載與俱歸。入宮,見殿屋帷帳,客曰:“夥頤!涉之為王沈沈者!”楚人謂多為夥,故天下傳之,夥涉為王,由陳涉始。客出入愈益發舒,言陳王故情。或說陳王曰:“客愚無知,顓妄言,輕威。”陳王斬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

格局決定視野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奇特的規律:首義必敗。

除了陳勝、吳廣之外,漢末黃巾軍、隋末李密、唐末黃巢、元末劉福通等等,莫不如是:自己徒然攪亂了天下,但都讓後來者摘了桃子。

看上去很不公平。

但是,優勝劣汰是顛撲不破的永恆真理,這世上根本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所謂前人破局、後人建功,除了天時、地利等客觀影響之外,發起人的能力、格局才是主導因素。

陳勝敗亡不久,群雄蜂起,天下大亂,一番大浪滔沙之後,有兩人脫穎而出:強大無匹的西楚霸王項羽和韌性十足的漢王劉邦。

前者橫掃中原,睨睥天下;後者蜷居漢中,韜光養晦——看上去一副此強彼弱、勝負立判的樣子。

但結局卻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四年相持,劉邦百敗,卻在最後一勝而天下定!

謎底還是由劉邦自己揭開的。

漢五年五月,天下大定,劉邦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酒酣耳熱之際,劉邦提了一個問題:都知道楚強漢弱,但為什麼偏偏卻是我贏得了天下,你們別有顧慮,敞開了說。

高起、王陵說,項羽嫉賢妒能,賞罰不均,所以失了天下。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 “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點頭道,說對了一半。關鍵因素其實在於用人——不管是張良、蕭何、韓信還是陳平、曹參,我不僅用人不疑,而且都能夠人盡其才。反觀項羽,他只有范增一個可信、可用之人卻一直疑神疑鬼、大加排斥。彼消我長,這成為我最後勝出的主要原因。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其實,在這裡,劉邦還有很關鍵的一點沒有說到(或者是太史公沒有寫到),就是與項羽披堅執銳、攻城拔寨不同,劉邦自始至終一直著眼於天下大勢,高屋建瓴,從未計較過一城一地之得失。所以,項羽雖佔得了先機,劉邦卻笑到了最後——所謂劉、項之爭,實際上是格局之爭。

對於陳勝,劉邦嘆而惜之,稱帝后專門置三十戶為其守冢,並免徭役,也算是向這位反秦先驅致敬了。

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時為陳涉置守冢三十家碭,至今血食。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參考資料:《史記》

上一篇:LOL:女玩家要求開通“女生專屬伺服器”,被男玩家抵制,治標不治本
下一篇:夢幻西遊:雁塔地宮115層擊殺攻略,逐一點殺才是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