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物理有空易學有空,重新看我們古代的空無與科學的真空

在物理學上有真空的概念。真空就是空間內不存在物質。可以把一個容器抽出空氣變成真空容器。宇宙是真空的,各種天體在其中執行。

現代量子科學出現之後,人們發現真空不真空。真空裡面充滿粒子和反粒子產生運動。根據狄拉克方程:物質可以從真空創造出來又快速消失。隨著現代科技發展,在理論上的真空不真空,被威利斯蘭姆用電子軌道實驗給予證實。說明:在虛空中存在著劇烈的粒子活動。存在正粒子和反粒子。這種粒子和反粒子可以用另外一種說法,即正物質和反物質。

正物質和反物質的法則:正物質和反物質相遇立即消失,叫做湮滅。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即無中生有。

按照經典物理,宇稱守恆定律。正物質與反物質是對稱的,說白了,就是說正物質和反物質完全一樣,只是屬性相反,那麼真空中有多少對正反物質產生,就會有多少正反物質快速湮滅。世界什麼都不會發生。

上個世紀,楊振寧和他的同事,提出了宇稱不守恆定律。在吳健雄博士協助下,完全證實這一定律的正確。從此,物理界堅持三十五年的宇稱守恆定律被徹底推翻。在楊振寧的偉大發現啟發下,世界物理學家進行大量實驗後,全面的驗證了宇稱不守恆定律的正確。這個定律的劃時代意義,引導現代量子科學走上了正確方向,楊振寧和他的同事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吳健雄因為完成了這一實驗而揚名世界。

宇稱不守恆定律說明,正物質和反物質並不完全一模一樣,所以有機會一對正反物質生成後,湮滅時有剩餘粒子,造成宇宙大爆炸,宇宙才能越來越大。這個定律全面的支援了宇宙大爆炸理論。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即無中生有。

易理有:“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說。老子也按此易理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古人根據易理,描繪了宇宙誕生模型就是無中生有。即:太易到太極的過程。

太易,就是無,也稱無極。用太極圖上的圓圈來表示。圓圈內為虛,圓圈外為無。古人認為:虛空的圓圈內,存在真一(陰)和至精(陽),相互感激,生成大量的陰或陽之氣(氣是看不見的物質)。這是無中生有的過程,就是從太易到太極的過程。

易學認為宇宙無極而太極,天地萬物由太極始生。太極圖表示太極的陰陽渾元狀態。太極內有陰陽五行之氣。實際是說:太極內有大量的陰物質,陽物質,可以把這些陰物質,陽物質分成五類。如:金木水火土五類。每類還可以分成陰陽。這與物理學上的正物質和反物質概念一樣。最詳細說明“無中生有”的是北宋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這裡不展開說,有興趣讀者可以去找資料學習。

大爆炸宇宙生成模式與中國盤古開天宇宙生成模式如出一轍。盤古開天前,世界象一個雞子(就是雞蛋,類似太極圖,就是渾元狀態。),盤古開天形象類似大爆炸,天地迅速分離。宇稱不守恆,由於正物質和反物質湮滅時,由於剩餘粒子的差異造成的不確定性,誕生今天的宇宙。按大爆炸宇宙生成說,今天的宇宙依然在向外延伸,宇宙越來越大。

易學上還有“有中生無”之說為:萬物歸地,地歸天,天歸無。我國古人的氣論最成熟的是北宋張載。我們古人認為看不見就是空,就是無。氣是看不見的,也是空,也是無。中國的天地生成有紀元之說。宋朝邵雍認為一個紀元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科學對空的認識更精確,因為科學可以檢測出看不見的氣體。所以,科學的真空是把容器中的空氣出,這時才叫真正的真空。而我們古人的空,更粗略,認為看不見就是空無。

科學法則認為真空不空,依然有粒子活動。這些粒子包括正粒子和反粒子,或者叫正物質和反物質,但是數理並不正反一樣多,存在多餘粒子。正是因為多出來的剩餘粒子越來越多,宇宙才會越來越大。

易學中認為:太易到太極,也是空無中也是存在看不見的兩種物質,一種為真一,另一種為至精,互相感激,從混元到渾元,變成太極兩儀。我們可以把真一和至精,看作看不見的陰物質和陽物質。這與科學真空中的正物質和反物質完全一致。

關於我們古人的無中生有說可以參考道教關於宇宙生成說。但是其中夾雜許多神話的東西,需要讀者剔除多餘的東西,精煉出來的理論,就與西方物理正反物質不守恆定律完全一致。

上一篇:【CF】繼魔法掃帚,金剛傘之後,芭蕉扇也整上了?
下一篇:寶玉大承鞭撻是源於金釧兒投井自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