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劉備為什麼要在河谷口紮營?劉備為什麼要在河谷口紮營?原因是什麼

三國時期在《三國演義》等歷史小說的渲染下,當時發生的故事和歷史事件都為大家所熟知。而且人們往往都是以劉備的季漢(蜀國)視角來審視這一歷史時期的,每當季漢集團中出現問題的時候,大家都會心痛不已。

而在歷史上季漢在奪取漢中之後可謂直接從天堂跌落谷底,在襄樊之戰中關羽被魏吳聯軍擊敗之後,季漢不但折損了這員虎將,更是失去了整個荊州地區。

之後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發動的夷陵之戰更是損失慘重,直接失去了短期內問鼎中原的可能。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選擇在河谷口紮營,狹窄的地形讓季漢軍隊的營地綿延七百里,這給了陸遜分段擊破的可能。

在當時的季漢軍中,有不少出色的謀士,其中就包括被荊州人士盛讚的馬良,那麼他為什麼沒能點出劉備的問題呢?

上圖——馬良劇照

一、馬良的能力分析

三國時期的季漢不知為何沒有設定史官,因此人們對於當時蜀地發生的事件和人物都缺乏足夠的認知。不過那些有影響力的人物依然可以青史留名,馬良便是其中之一。

馬良是襄陽宜城人,他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這讓馬良和他的兄弟們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但文采出眾,還頗有政治才能。

其中馬良在兄弟五人中名聲最響,當地百姓經常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這裡面提到的白眉正是馬良,他出生的時候眉毛間便有淡淡的白色,因而也被稱為“馬白眉”。

上圖——馬良“白眉”形象

在劉備出任荊州牧的時候,馬良已經二十二歲了,喜愛賢才的劉備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名聲在外的年輕人,徵召馬良做了州從事,馬良對於劉備也十分敬仰於是欣然接受了邀請,之後馬良便一直在荊州當地從事治理工作。

在諸葛亮隨劉備入蜀之後,馬良便成為了關羽的左膀右臂,幫助他協調州內大小事務。從當時荊州安定的發展狀況來看,馬良應該是一個內政達人。

除了內政能力之外,馬良的外交水平也是十分突出的,這從馬良在史書中記載的功績中就能看出來。

上圖——馬良與關羽

在馬良任職荊州的時候,吳蜀兩國還處於結盟狀態共同抵禦北方的魏國。為了穩固兩國的關係需要經常派遣使者往來,而馬良就是諸葛亮選定的使臣。

在馬良出發前往吳國之前,諸葛亮曾經致書孫權,向他稱讚馬良是一個有著高尚品德的官員,孫權之後也以貴賓之禮接待了馬良,他也出色地完成了這次外交工作。

在劉備準備進攻東吳之前,為了穩定後方局勢,並爭取儘可能多的盟友。他曾經派馬良前往武陵一帶的五溪蠻部落,希望他們能夠加入自己的隊伍。

在馬良的斡旋下,這些部落的首領紛紛響應了劉備的號召,不但接受了季漢賜予的印信,還派兵加入了東征的隊伍,這讓劉備的大軍聲勢更加浩大。

上圖——五溪蠻首領沙摩柯

從馬良最重要的兩次政治任務中,我們不難看出身為名士的馬良最適合的角色乃是外交使者,因為他不但有著不俗的名望,還有高貴的品行,這都是使者的必備素質。

劉備之所以讓馬良加入東征的隊伍,可能也是希望其能夠在之後的外交工作中起到作用,並且還能安撫照顧蠻軍部隊,並不是希望他要在軍謀上做出什麼貢獻。

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原因

對於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原因,大家的看法一直都比較統一,那就是為被東吳殺害的關羽復仇。雖然劉備和關羽不像小說中那樣是結拜的義兄弟,但是兩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十分親密的,這樣的理由也算充分。

但是作為一名政治家,劉備在一生中遭遇的挫折並不算少,他為關羽之死發兵的可能雖然存在,但是其背後應該有著更重要的訴求。

上圖——荊州之戰前三國疆域圖

我們知道季漢政權的發展路線基本是按照劉備和諸葛亮隆中對的方向前進的,而達成最終統一的關鍵條件就是季漢一定要得到益州和荊州這兩塊風水寶地。

這樣他們就可以對關中形成足夠的壓力,一旦奪取長安,那麼一統天下就有可能實現了。

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北周政權從關中發家,在站穩了荊州益州二地之後迅速消滅了北齊和南陳,這說明隆中對的戰略路線是有很高可行性的。

不過在丟失荊州之後,季漢便只能從漢中方向向曹魏用兵,這對關中的壓力是遠遠不夠的。為了保持競爭力,劉備集團必須重新奪回荊州,這樣才有和另外兩家分庭抗禮的資本。因此對於劉備來說,奪下荊州才是第一要務。

上圖——荊州城門

但是如何拿荊州又是一個問題,我們現在會簡單地認為劉備東征就是想要憑藉武力把荊州硬搶回來。

但實際上夷陵之戰中劉備的進軍速度並不是很快,他在失敗之前一直和東吳軍隊隔江僵持,這說明相比於擊敗東吳,劉備可能更希望他們服軟。

因為劉備知道就算自己能夠擊敗東吳,他也不可能將其全部消滅,最多隻能拿回荊州。但這樣勢必會讓兩國的軍力都受到折損,此時一旦曹魏發動進攻,那麼就算自己獲勝恐怕也是得不償失。

上圖——曹丕無疑是夷陵之戰中的變數

為了穩定局勢,吳蜀聯盟依然是大勢所趨,因此其希望透過施壓逼迫東吳歸還從自己手中搶走的荊州,然後與其達成和解,繼續抵抗北方的強敵。

而且在劉備出兵東吳的時候,曹丕也剛剛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做了皇帝。劉備推測其需要立下戰功穩固自己的帝位,吳蜀相爭下他不可能坐視不理,定會出兵攻吳。

因此劉備寄望於東吳在兩方壓力下向自己求和,這樣既可以奪回荊州,如果處理得當,還有可能重創曹魏。

由此我們可以見到在劉備的設想中,和東吳的外交交涉是夷陵之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馬良也極有可能是為出使任務準備的人才。

三、劉備的剛愎自用

不過就算馬良是一個預備的外交人才,但是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戰術安排和營地建設實在是漏洞百出,曾經與名將關羽共事多年的馬良不可能看不出來,他又為什麼沒有提出改良建議呢?

筆者認為這和夷陵之戰前後劉備的狀態變化有著直接的關係,當時的馬良估計是不敢向劉備提意見的。

在我們的印象裡,劉備是一個知人善任,從善如流的老好人。但是在夷陵之戰前後,由於關羽張飛先後意外去世,曹丕也篡奪了漢室的皇位,這讓劉備備受打擊。

他不得不在十分悲痛的情況下自立稱帝,這讓他揹負了巨大的壓力。

上圖——季漢名臣黃權

在這種情況下發動夷陵之戰的劉備變得多疑而敏感,曾經無比信任下屬的他開始固執於自己的想法。

在他們出兵之後不久,擔任治中從事的黃權對劉備的行軍思路提出了一些意見,他認為蜀軍乃是順流而下,這讓他們進軍容易退兵較難,為了保全大部隊,他主動申請帶領部分水軍先頭部隊到前面打探虛實:

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出自《三國志·黃權傳》

黃權的這個意見可以說是毫無問題的,但是劉備似乎對於自己的水軍十分不信任,他做出了放棄水軍的決定。

而黃權的這個提議顯然和劉備的主張不符,劉備不但沒有接受他的建議,還將他調任為鎮北將軍,駐守當陽,遠離了夷陵之戰的決策層。

相比於黃權,馬良在軍事方面的經驗更加不足,而且地位也較低。連黃權都遭到了劉備的粗暴對待,因此馬良縱使能看出劉備的錯誤也是斷然不敢提出的。

四、結語

在人們閱讀歷史的時候,經常會陷入一個很大的誤區,那就是過分強調了英雄人物的個人作用。

比如在夷陵之戰中,劉備領導的蜀軍在營地選擇上犯了十分低階的錯誤,就有人認為只要有人敢於指出問題,就能扭轉戰局。

但實際上的戰爭遠沒有那麼簡單,首先劉備在出兵的時候很有可能並不想和東吳拼個你死我活,這就對其戰場的選擇提出了要求。

他不能太過深入東吳國境,又要有足夠的駐紮營地,這讓他不得不將軍營選定在夷陵一帶。而那裡狹長的地形讓劉備不得不採取連營的方式,這看似愚蠢,但可能是唯一選擇。

更重要的是,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已經進入了相當敏感的狀態,他不再像從前那樣樂於採納別人的意見,變得固執而不近人情。在其出兵之前,反對出兵的秦宓就已經被其囚禁起來,能力出眾的黃權之後又被調離了戰場,這讓其他人不敢再談論劉備的決定。

更何況馬良只不過是一個為外交預備的使者,就更不敢在戰術安排中插手了,縱使他有再多的謀略,也是沒有施展之地的。

注:

本文關於夷陵之戰的描寫,參考自《三國志》、《資治通鑑》

文章結合史料並摻雜個人理解分析,如有不同見解,歡迎留言討論

上一篇:趙雲真的是一個雜號將軍嗎?為何史書中的趙雲是一個平庸的表現呢?
下一篇:【罐頭說】娛罐頭帶你看為愛尖叫晚會,看得懂的都是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