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戰國時期的列國為什麼會如此的強大?秦國是如何在一場戰役中崛起的

戰國中後期,經歷了一系列變遷之後,齊國巔峰墜落,秦國一躍而起稱雄天下。遠交近攻初具威力,連番血戰,打得魏韓抬不起頭來,侵佔了楚國半壁江山。唯有趙國負隅頑抗,最終還是敗下陣來。

隨著齊國的沒落,天下已經沒有任何國家能夠與秦國相抗衡。秦國大舉東出,肆無忌憚的蠶食三晉和楚國。列國毫無辦法,只能任其魚肉,成為大秦霸權下的小角色。當然,隨著秦國的大舉壓上,列國自然也要殊死一搏,所以一場場曠日持久的大戰隨即爆發。

戰國中後期

到了戰國末期,列國連基本的反抗能力都沒有,齊國放棄軍事,專心經濟發展;燕國短暫復興後又陷入一團亂麻,連重創後的趙國都打不過。趙國,主要承擔著抗秦大任,在一次次慘敗中,終於也失去了一切。魏國,只剩下小半壁江山,稍微有些招架之功,卻毫無還手之力。韓國,事秦而成為馬前卒,已無抵抗能力。楚國雖然在黃歇的努力下,國力有所恢復,但是相比強秦,還是差距很大,不足以構成威脅。

戰國後期

這一時期,發生了許多場名垂青史的大戰,秦國天時地利人和,在歷史的主旋律之下,最終終結了這長達數百年的亂世,開啟了中華文明的新篇章。

書承上文,接下來,我們就簡述一下,戰國中後期的7場關鍵性戰役。

齊滅宋

15、齊滅宋之戰

宋國,在戰國中後期,雖然國家名氣一般,但是也有著很強的實力,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雖然不足以躋身七雄之列,但是也不至於比燕國和韓國弱多少。而且其擁有當時華夏最繁華的工商業大城市陶邑,陶邑之盛,並不比當時第一大城臨淄差多少。

但是一個小國,卻坐擁膏腴之地,懷璧其罪的道理誰都懂。不過其地理位置又在魏齊楚幾個大國之間雖然各國都覬覦,但是也沒有一國敢於吞併宋國。可是到了戰國中後期,魏國沒落,已然成為二流國家。楚國在垂沙之戰被齊國帶著魏韓打敗了,一時間無力插手中原事務,而當了幾十年大哥的齊國,自認為天下無敵,就開始對宋國動了歪心思。

而宋國本來也不安分,五千乘之勁宋,威名也是遠播,自前318年宋康王自立後,東敗齊國,奪五城,西破魏國,奪取兩城。向南擊敗楚軍,拓地三百餘里,滅了滕國等小國。齊國兩次伐宋均未能全功,直到後來,宋康王其人暴虐,百姓多有不滿,於公元前286年發生內亂,齊國趁機出兵,齊愍王派遣將軍韓聶舉兵攻滅宋國,第三次討伐宋國,一舉滅掉了宋國。

齊國滅宋之後,霸業達到了巔峰,一個可以不盡全力就可以滅掉宋國這樣的大國的霸主齊國,引來了列國的擔憂,畢竟當時的三晉和燕,也不比宋國強太多,正因為此,處於霸業巔峰的齊國的末路到了。

濟西之戰

16、濟西之戰

此戰乃是樂毅伐齊,也可以說是五國伐齊之戰中的最重要一戰。樂毅統領著燕、趙、韓、秦、魏五國聯軍舉天下之力伐齊。齊愍王得知五國伐齊之時,樂毅大軍已經攻入齊國本土。

齊愍王匆忙組織20萬大軍前往迎敵,雙方在濟西相遇,樂毅用列國聯軍拖住齊軍精銳,然後燕軍突襲,齊軍猝不及防,一觸即潰。20萬精銳蕩然無存,達子收拾殘兵,退保都城臨淄。

此戰之後,齊國精銳盡失,民心惶惶,再無餘力一戰。樂毅害怕列國搶功,於是讓不與齊國接壤的秦國和韓國撤軍,讓魏國取宋國故地,趙國北上取河間。自己率領大軍,兵不血刃,攻破臨淄。六個月的時間,就攻取了齊國七十餘城。而楚國趁火打劫,以救齊國為名,攻取淮北四百里土地,殺死齊愍王。

濟西之戰的結果就是,齊國一戰主力盡失,數十年霸業中道崩殂。直接從巔峰跌落谷底,齊國幾乎全境被燕軍佔領,三代以來擴張的土地,被列國瓜分,數代積攢的財富被燕軍劫掠一空。

齊國的沒落雖然成就了樂毅之名聲。但是,更間接地造成了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形成,秦國在齊國沒落之後,公然搶奪勝利果實,魚肉列國,再也沒有對手能夠遏制住秦國的野心。

所以,以濟西之戰為代表的五國伐齊,是戰國曆史上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甚至比將大魏國打落神壇的馬陵之戰還要重要。

即墨之戰

17、即墨之戰

五國伐齊之後,齊國七十餘城被破,前284年末,半年前還是天下霸主的齊國,如今僅剩膠州的即墨和沂蒙山區的山城莒。到公元前283年,莒雖然有著齊襄王在內的齊國王室,具有很強號召力,對於齊國意義更大,但是莒易守難攻,燕軍在堅持攻打莒的同時,將主力集中在攻取即墨之上。由此,歷時四年多的即墨之戰爆發,齊軍在田單的帶領下頑強抵抗,在退無可退之際,死守著齊國最後的希望。

樂毅統帥的燕軍,圍攻即墨數年,毫無進展。公元前279年,燕昭王病逝,燕惠王即位,而樂毅統領著燕國絕大多數軍隊在齊國,功高震主,權勢滔天。難免會引發猜忌,齊國趁機加了把火,讓燕王以為樂毅久攻不下兩城是因為心懷異心。

於是樂毅被撤職,另一位伐齊名將騎劫被推上了主將的位置。隨後田單三次採用詐降,騙得騎劫掉以輕心。最後,田單以火牛陣衝陣,燕國圍城大軍的營地被火牛衝亂,齊國五千壯士隨即殺到,燕軍瞬間被衝散,騎劫死於此戰之間。燕軍沒了主帥,被齊軍掩殺,莒城的大軍也遙相呼應,隨後齊軍大舉反擊,燕軍慘敗,齊國短期內恢復了七十餘城。

此戰是齊國復國之戰的開始,齊國自此之後,迅速展開反攻,齊國最終得以復國,燕國經歷此敗之後,短暫的復興煙消雲散,國家再度衰落。

長平之戰

18、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野王城,韓國領土乃是葫蘆形,北部上黨郡,南部為河南中西部,中間有野王城貫通南北兩地,而野王城失陷後,韓國南北被隔斷,韓國自知佔國家二分之一以上領土的上黨地區保不住了,但是又不想這樣白白便宜了侵略者秦國,於是採用驅虎吞狼之計,將上黨送給趙國。將秦軍引到趙國處,然後坐山觀虎鬥,畢竟戰國後期,天下只有趙軍能和秦軍相抗衡。

而且上黨地區對於趙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秦國奪取上黨,可以隨意進出趙國核心的邯鄲和晉陽兩城。

趙國接受了韓國的“好意”,秦國煮熟的鴨子從嘴邊飛走了,自然不能饒過趙國,於是便動用大軍前往上黨,打算在趙國虎口上拔牙。

於是長平之戰就此爆發,趙國由廉頗統帥40餘萬大軍鎮守長平,王齕統帥大軍進攻上黨,打算將上黨收入囊中。廉頗對戰王齕,數次小敗之後,丟失了幾個戰略要地,從此固守長平,與秦軍相持。秦軍為了防止天下列國救趙,於是在相持過程中假傳要與趙國議和的假訊息,於是列國皆不救趙。

時間一轉眼,就是兩年。趙國在沒有援助的情況下,力有不逮。畢竟趙國軍力雖強,但是國力相對於秦國,那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這時候,兩軍都動起了換將的心思,趙國臨陣換上了年輕有想法敢打敢拼卻經驗不足的趙括,秦軍則換上了白起。

趙括率領大軍主動出擊,尋求擊敗秦國的可能。白起則佈置大軍利用有利地形對趙軍形成了包圍。在被圍困數十天後,趙軍孤立無援,趙括率軍打算與秦軍決一死戰,但是過程中不幸被弓箭射死,趙軍隨後被秦軍分割包圍,隨後被秦軍殲滅了趙軍。

此戰之後,天下形勢確定,秦國一統天下成為必然。

邯鄲之戰

19、邯鄲之戰

經歷慘烈的長平之戰後,趙國固然損失極為慘重,但是秦軍亦是損失過半,頗有疲態,未能一鼓作氣滅了趙國。於是與趙國議和,趙國答應割讓秦國六城,以示求和。但是隨後就會盟楚國,暗通齊國,打算引外援抗秦,且不再割讓六城。

公元前258年,秦昭王得知趙國不割地之後,大為震怒,於是派王陵統帥近20大軍圍攻邯鄲,廉頗等諸將以十餘萬大軍拼死頑抗。

戰國時期,攻城戰技術落後,戰略不足,於是,秦軍苦戰多時,也不能破城,且損失慘重。隨後,秦國增兵,苦戰還是不能攻破。隨後以鄭安平為將,押送大量糧草協助王陵,打算長期圍困邯鄲。而邯鄲城內,歷經一年多,糧草即將耗盡。

隨後,趙國向魏國和楚國求救。黃歇和魏無忌各率大軍出現在秦軍側翼,秦國不得已退兵,隨後趙軍掩殺,秦軍大敗回國,丟失了大量糧草和輜重。

邯鄲之戰,對於戰國的影響在於,至少延緩了秦國統一天下十年。六國得到了一定的喘息之機,特別是趙國。

肥之戰

20、肥之戰、番吾之戰

公元前233年,在嬴政平定秦國內亂之後,率領大軍大舉東出,一場針對趙國的大戰,隨即展開。秦將桓齮趁趙軍主力在東方對付燕國的時候,率秦軍從上黨東出,殺趙將扈輒的十萬大軍,進逼邯鄲。

趙王匆忙召北方的李牧率邊軍南下勤王。李牧充分利用趙邊騎的速度優勢,將趙軍佈置在秦軍兩翼,而不是貿然衝擊秦軍正面,也沒有直接去救肥下城中的趙軍。

隨後,李牧趁秦軍圍城,出兵攻取秦國大營。桓齮率軍回救,趙軍避開秦軍正面鋒芒,從兩翼進攻,展開鉗形攻勢,大破秦軍。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捲土重來,用重兵從南北兩路夾攻邯鄲,北路出上黨,過太行直擊邯鄲,另一路從鄴城北上,打算渡漳水進攻邯鄲。李牧利用南邊漳河不好過,於是派遣司馬尚以漳河為依託,防守秦軍。自己則統帥趙騎兵北上攻打北路秦軍。

趙軍將秦軍引入平原,利用趙邊騎的機動性,主動攻打秦軍,秦軍銳氣盡失,只得在番吾堅守,不敢輕易進軍。而後李牧大軍南下,會和司馬尚,打擊南線的秦軍,秦軍見李牧大軍前來,以為北路大軍已經戰敗,隨即倉皇退走。番吾的秦軍得知南線戰敗撤軍之後,也匆忙撤軍。

此兩番激戰,趙軍揚長避短,以弱勝強,為命懸一線的趙國續命十年。

城父之戰

21、城父之戰

六國最後一次勝秦之戰,便是公元前225年,秦軍滅楚第一戰,城父之戰。楚國由最後的脊樑項燕統軍,與秦軍李信和蒙武的二十萬大軍相爭。楚軍戰力遠弱於秦軍,所以項燕巧施妙計。

項燕先示弱,引秦軍不斷推進,而項燕則率領楚軍,從後面尾隨秦軍,3天3夜,在城父時,楚軍突然從後方攻打秦軍,一舉大獲全勝,李信十餘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蒙武在李信戰敗後,也隨之撤走。

上一篇:吳越兩國本不應該走上春秋戰國時期主要歷史的舞臺,卻在這裡出現了
下一篇:【推理推理】《良人歸》:古風+沉浸+情感,劇本推理下的沉浸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