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上古春秋13】第四章燕國遷都臨易第二節燕國遷都的歷史背景與意義

第四章 燕國遷都臨易

燕國,為召公奭的封國。因成王年幼,召公奭留在周室輔政(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而未能就國,故由其長子克就國。燕國的早先地位,在宗室之中,僅位於魯國之後,也是北方最為重要的封國。燕國曆經十二世進入春秋時期,其十六世為燕桓侯,都城仍位於今房山區董家林村。桓侯時,燕國都城曾發生大遷移,即今北京地區都城歷史上的第一次大遷移。燕桓侯遷都的年代,據《史記·年表》載:桓侯在位的年代是在公元前697年至前691年,“桓侯徙臨易”就在這個年代範圍之內。另據《讀史方輿紀要》載,桓侯徙臨易的時間在魯莊公時期。而魯莊公在位時間為公元前693年至前682年,二者年代相合,故“桓侯徙臨易”的時間是在春秋初年。臨易都城正式使用約四十年。臨易就是現在的雄安新區的雄縣,燕桓侯的行宮就建在了臨易的古縣(今屬容城縣古賢村一帶)。

燕桓侯為什麼要遷都呢?原來燕國的位置過於偏北,遠離了華夏諸侯的核心圈,甚為孤立而不利其交流與成長。春秋時期的燕國,很少參與諸侯的事務與紛爭。故而,關於燕國的史籍記載也很缺失。而各諸侯強國,都是在交流與碰撞中,才得以成長與壯大的。燕國缺少這種歷練,時間久了也就自然漸漸落後了。燕國處在周王朝北部邊疆,周圍有山戎、肅慎等少數民族勢力,山戎實力較強。據《史記》載“唐虞以上有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這說明,在唐堯、虞舜的上古時代,就已有山戎一族,居住於中國北方。史書記載山戎部族以 “射獵禽獸為生”,“隨畜牧而轉移”,沒事了就開始要禍害別人,山戎就聚集起來一起去騷擾臨近的國家,也就成為了當時燕國邊境最大禍患。燕國直接面對山戎,飽受侵擾。《左傳》記載,燕桓侯即位之前,山戎曾越過燕國,南下伐齊。燕都薊靠近山戎,為了不再整天提心吊膽的過日子,為了遠離山戎,燕桓侯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遷都。遷到了200多里之外的臨易,也就是今天的雄安新區雄縣附近。燕桓侯在位7年,公元前691年燕桓侯去世,燕桓侯的兒子即位史稱燕莊公。

公元前663年,還是燕莊公在位的時候,燕國國力並沒有那麼強盛,並且因為燕國旁邊還有一個很大的隱患,就是山戎。山戎部落的頭領叫做密盧,他整合了所有的山戎部落,並且將部落駐地搬到了令支。這個山戎部族不好好的提高自己生產力,等到家裡沒有吃的喝了就要來燕國打秋風,這可把燕莊公給氣壞了。打又打不過,打起來的話搞不好可能整個國家的百姓都要跟著遭殃,還沒等燕莊公想到合適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山戎的進犯就開始了。戰爭這種事情說來就來,不能被燒殺搶掠成性的山戎佔領了自己的國家。燕莊公為此愁的不行,雖然家旁邊有個叫無終國的北戎部落國,這個國家一直出於人道主義幫助燕國對抗山戎,看樣子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但是這次山戎來勢洶洶兩個國家聯手估計也打不過!最後,絞盡腦汁的燕莊公為了生存,為了自己的臣民,他找到了當時的強盛的齊國。

當時的齊國國力強盛,春秋霸主級別的存在,身為統治者的齊桓公聽到燕國盟友的求教後,二話不說就表示願意幫燕國,說啥也要幫燕國度過這個難關。齊桓公也真的是個好盟主,不僅立刻發兵去幫助燕國,還帶了很多的物資支援了燕國。就連無終國,齊桓公還準備了精美的禮品,商量著三國組成聯軍,將山戎這個禍亂給平定下來。

三國國家的領頭人在一塊商量之後,開始整合軍隊。無終國派出了壓箱底的騎兵,並且還選用了不少熟悉進攻路線的嚮導來配合三國聯軍,齊桓公也派出了精兵悍將配合著他們一同前往山戎首領所在的令支,這也是印證了擒賊先擒王的那句話。到達令支之後,山戎也是早有準備,但是他們卻遇到了齊國最會帶兵打仗的管仲,管仲發現令支那個地方的地形,雖然適合騎兵作戰,但是兵車行動卻不方便,再說了北地之人都擅長騎射,騎兵對陣的話山戎還佔據了上風。但是管仲卻想到了這樣的一個陣仗,擺出了一個“圓圈針”,山戎的騎兵根本衝不破軍陣,並摸不到陣仗中隱藏的弓箭手了。

在管仲的指揮下,三國聯軍大敗山戎,就連山戎的首領密盧都帶著親信逃亡了。這可把燕莊公給高興壞了,三國不僅獲得了很多的物資,還將山戎俘虜的燕國百姓給解救了出來。齊桓公分毫不取,都給了無終國與燕國,將自己的大度表現到極致。他這個表現也讓燕莊公和無終國更加的信服和支援他,也為齊桓公留下了偌大的威名,更加堅定了齊國在當時諸侯國的地位。其實這裡面最得便宜的還是要屬於燕國,燕莊公這個計策真的是一石二鳥,即為自己國家掃平了戰亂的危險,還為國家提供了休養生息的機會,更是得到了齊國的信任,可謂是一個不拘小節的君王啊!自此而後,燕國周邊的那些部族們,基本上是徹底臣服於燕國,成為燕國之附庸,此後燕國之崛起,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為了答謝齊桓公的深情厚誼,燕莊公一路陪送齊桓公南下回國,但不 知不覺間隊伍已經跨出燕境而入齊地。深明大義齊桓公不願違背禮制,“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無不可無禮於燕”,於是分割燕莊公所到之地送給燕國,燕莊公千恩萬謝,送別之後返回臨易。春秋時期臨易作為燕國的都城存在了大約40年,燕莊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85年)燕莊公去世,燕襄公即位。燕襄公覺得距齊國太近也不好,都城就從臨易遷回西邊,有了後來的燕中都和燕下都。

又過了近二百年,燕前文公即位,成為春秋時期燕國第二十四君主。因燕國有兩位文公,故稱燕前文公。燕前文公在燕國,大約是活躍在公元前554年到公元前545年,這段時間的中原地區晉楚稱霸戰爭進入中後場,而燕國之鄰國齊國也時常與晉國展開對攻之戰,眾多諸侯國們逐漸對戰爭產生疲憊感,弭兵之議正在南方出現。相對中土地區的消停,北方地區的戎狄部族卻在逐漸強大起來,齊國因為忙於與晉國稱霸,對於周邊附庸國的支援也即減弱,其中自也包括對燕國的援助。而齊國的另外一個鄰國魯國則還在對周邊小國家發動侵滅戰爭。整個時期規模化的戰爭是不斷減少的。北方戎狄部落大舉進犯燕國的都城薊城,燕前文公沒有能征善戰的大將,加之國力空虛。無奈之下,再次選擇了遷都,這一次又遷回了臨易。在臨易燕前文公安然度過了六年時光後,溘然長逝,燕懿公即位,都城再次易地。兩次遷都臨易和今天雄安新區的成立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一樣,雄安新區必然會是中國歷史長河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上一篇:劍網三音效能被玩家們記住了,但是這個技能真的是一個坑出來的
下一篇:《爐石傳說》桀特桀特機制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