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八月初五千秋節,俗語:“鞦韆祭祖,千秋祝壽”,兩者有啥區別?

每年的八月初五是“千秋節”,還有一個節日叫“鞦韆節”,那麼“鞦韆節”與“千秋節”有啥區別?

俗話說:“鞦韆祭祖,千秋祝壽”,

雖然這兩個節日的名字很像,但是節日的內容卻是天差地別,下面就來看看到底什麼是“鞦韆節”和“千秋節”?

什麼是“鞦韆節”?

在遠古時期,人們為了獲取高處的食物,就用手拽著樹枝或者皮繩,像猴子一樣向高處蕩去,久而久之,人們就發明了盪鞦韆的活動。最初的鞦韆只有一根繩子,人們用雙手抓繩而蕩,後來這種活動傳人中原,廣受人們喜愛。

到了唐宋時期,鞦韆就變成了兩根繩子,中間用踏板連線,成為了專供婦女玩耍的遊戲。由於鞦韆製作簡單,很快就在民間流行開了。人們在盪鞦韆時,身體在空中盪來盪去,就像飛舞一般,也代表著女子在空中翩翩起舞,被稱為“半仙之戲”。

於是人們為了紀念介子推,就說介子推可以坐著鞦韆上天,在《藝文類聚》中說:

“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

。而鞦韆也是北方山戎民族所創,在春秋時代,齊桓公北征山戎族之時,才把鞦韆帶入了中原。

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

“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笑以為宴樂,帝呼之為半仙之戲。”

久而久之,寒食節盪鞦韆就成為了一種習俗,然而最初的清明節與寒食節就是同一天,所以“鞦韆節”就成了“清明節”的代稱。

清明節最主要的習俗就是上墳祭祖,而盪鞦韆也被賦予了祭祖的含義。人們在清明盪鞦韆之時,鞦韆蕩的越高,也就預示著將來的日子越好。因為鞦韆蕩的越高,也就距離祖先越近,所以“鞦韆節”也就是“清明節”,是祭祖的另一種形式。

什麼是“千秋節”?

其實最初的“鞦韆”也叫“千秋”,在唐玄宗時期,就把農曆的八月初五定為了“千秋節”,因為那一天正好是李隆基的生日。在《上大衍曆序》中說:

“謹以開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獻之”。

意思就是有一位大臣給皇帝上奏,請求將其生日設為“千秋節”,八月端午指的就是八月初五,以前人把每個月的初五都叫端午。從此以後,唐玄宗的生日就成為了一個節日,叫“千秋節”。

在《舊唐書》中對此事也有記載:

開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誕日宴百寮於花萼樓下,百寮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

那時候每到“千秋節”那一天,皇帝要擺宴會宴請百官,並且還會放假三天。

在宴會結束之時,大臣們還要向皇帝敬獻各種精美的銅鏡,當然皇帝也會給四品以上的大臣頒發銅鏡,而這種銅鏡就被稱為“千秋鏡”,是用來祝壽用的。

所以“鞦韆節”就是清明節,是上墳祭祖的節日,而“千秋節”本是皇帝的生日,是用來祝壽的。因此就有了

“鞦韆祭祖,千秋祝壽”

的說法。雖然“鞦韆節”與“千秋節”表面上看差不多,其實兩者的意思完全不同。

上一篇:“非卿不忠,非朕不明”,是什麼意思?宋高宗為什麼要說這句話?
下一篇:從哪個朝代開始,中國人逐漸喪失血性不再尚武,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