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館之寶(下篇)

六、雲紋銅禁

1977年夏末,河南省西南部的丹江水庫水位下降,一座深藏在水庫之下的千年古墓被衝開,大批的青銅器和玉器被衝出丹江, 暴露在丹江的兩岸。當地的文物管理部門接到報告後,立刻趕赴現場,開始了收集散落文物和現場勘探的工作。經過一番探查,考古工作人員發現此處是一個墓葬密集的古墓群。但是由於當時雨季來臨,丹江水位上漲,發掘工作被迫中斷了。

第二年,文物部門立刻對這片墓地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共發掘出了二十四座春秋時期的楚墓和一部分漢墓,出土珍貴文物一千餘件。其中2號墓出土了成套的青銅禮器,在出土的眾多精品中,雲紋銅禁就是其中之一。

雲紋銅禁是春秋中期青銅器,1978年出土於河南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墓主為王子午。

史載王子午,字子庚,是楚莊王的兒子、楚共王的弟弟。初為楚國司馬,輔佐令尹子重,主管楚國軍事。

楚共王三十年,出使秦國。王子午護送楚共王的夫人秦嬴(秦景公的妹妹)回秦國,卻被秦國扣留,子庚之弟說服晉國大臣,讓晉國在陳國修築壺邱城,以此威脅秦國,秦人擔心晉軍修城後長期駐紮陳地,只好放了子庚。次年,率楚軍大敗吳軍。獲吳公子黨。

楚康王二年為令尹。楚康王五年冬,鄭國子孔欲借楚國兵力剷除異己。他鑑於諸侯向晉,楚國難於與晉爭雄而未答應出兵。後在楚康王催促下,率楚軍深入鄭境。後適逢大雨,楚軍大多凍傷,大軍遭到慘敗。前552年夏,子庚逝世,死時年齡不超過48歲。

春秋雲紋銅禁通高28。8釐米,器身長103釐米,寬46釐米,重量95。5千克,呈長方形。

雲紋銅禁由禁體、12條龍形附獸、12條龍形座獸三部分組成。整體用失蠟法鑄就,工藝精湛複雜,周身上下佈滿了雲紋,由粗細不一的銅梗盤曲而成,或橫向、或縱向、或斜行,盤曲連線,層層相映,虛實相間,工藝精巧異常,使之重而不拙、剔透活潑。

器身上十二條龍形附獸昂首鼓腹翹尾;頭頂的冠飾與兩旁的角飾都是浮雕透孔雲紋,獸尾插著尾花。獸首面對禁面張嘴吐舌,舌頭翻卷著至於禁面上邊,其狀像是眼睛在盯著禁上的美酒,垂涎欲滴。禁底12個龍形獸支撐著禁身,挺胸凹腰。整體看上去剔透玲瓏,厚重莊嚴。

粗細不一的銅梗,如編織中國結一般,築成銅禁禁體的朵朵“雲彩”。銅梗共有五層,最內一層銅梗最粗,作為樑架;每根樑架兩側,伸出數條支梗,一如搭建建築構件的斗拱。支梗縱橫交錯,相互捲曲盤繞,卻又互不相連,都在單獨以最內層、也是最粗的銅梗樑架作為支撐。五層銅梗層層如此,美輪美奐。

禁體之下,有序蹲伏著12只虎形異獸,張口吐舌,似不堪重負,似氣喘吁吁,托起禁身,更構築起銅禁的莊嚴、神聖。

《戰國策》中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皆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也。”

相傳,儀狄是夏朝時期大禹的一個臣子,他總結了前人的釀酒經驗並且加以改進,釀造出來了更加甘甜濃烈的美酒,可是,夏禹在品嚐完美酒之後,反而疏遠了儀狄,他認為酒的味道雖然如此的甜美,但是後世一定會因為飲酒而出現貪杯誤國的情況。

後來大禹的預言果然應驗了,夏朝和商朝的末代君主夏桀和紂王都紛紛亡國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過渡酗酒。傳說,夏桀給自己修建了很大的酒池,每天飲酒作樂,不理朝政,最終被商湯滅國。而到了商朝,據說這位商紂王連飲七天七夜而不休息,修建酒池肉林,酒池大的可以行船。醉生夢死,最終導致了商朝的滅亡。

周武王吸取了夏商兩朝因為酗酒成風而亡國的教訓,因此,在立國之初就頒佈了中國最早的禁酒令《酒誥》。明令“王公諸侯不準非禮飲酒,只有祭祀時方能飲酒;民眾聚飲,押解京城處於死刑;不照禁令行事執法者,同樣治於死罪。”

大意為諸侯國君、王室成員除了祭祀的時候,平時不準飲酒,老百姓聚眾飲酒要判死刑,不遵照禁令的官員同樣也是死罪。

因此周朝人把盛放酒器用的案子,就叫做“禁”,這也就成為了這個時期政治與社會風氣的集中反映,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禁酒時代的烙印。

春秋雲紋銅禁,整體用失蠟法鑄就,工藝精湛複雜,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文獻所見中國最早用失蠟法工藝的時間,在唐代初年——《唐會要》說,高祖武德年間鑄造開元通寶,用的就是失蠟法。因失蠟法文獻所見較晚,學界一般認為中國失蠟法工藝源自印度。雲紋銅禁的出土,將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1100年——此禁鑄造年代,不晚於公元前552年。由此,學界認為失蠟法鑄造工藝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相當成熟。它不是舶來品,是中國固有的三大傳統鑄造技術之一。

七、武則天金簡

1982年5月21日,登封唐莊鄉農民屈西懷上山採藥時,在登封嵩山峻極峰北側的一個石縫中發現一個皺巴巴的“黃銅皮”,他覺得這東西有點像黃金,所以就揣兜裡帶回家了。

屈姓村民在嵩山撿到“寶貝”的訊息不脛而走,很快就傳遍了十里八鄉,甚至很多外地人都來找他,並出高價要買這件“寶貝”,最後屈姓村民將這件“寶貝”交到了當地的文物局。

經鑑定這塊"黃銅皮"是武則天嵩山封禪時向上天遞交的除罪金簡。金簡為唐代文物,金簡呈長方形,長36。2釐米,寬8釐米,重223。5克。上刻雙鉤楷書63字,正面鐫刻:大周圀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歲庚子七月庚子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大意為:大周國主武曌(音同照)信奉道教,渴望長生不老、羽化成仙,命使臣胡超到中嶽嵩山山門投遞金簡代她祭拜,乞求道教中的三官九府為自己祛病賜福,落款為公元七百年七月七日。

由於武則天的陵墓尚未開啟,這金簡時至今日是武則天的唯一一件文物,為後世瞭解唐代歷史風物和女皇的生活提供了實物佐證。不僅如此,對嵩山來說,它也有非凡意義。武則天登嵩山封禪,說明嵩山在她心中的地位。在我國曆史上,封禪多發現在泰山,只有武則天在嵩山祈福。

“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是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時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一般由帝王親自到泰山上舉行。由於武則天在嵩山封禪,所以位於河南省中西部、中嶽嵩山南麓的登封便由此而得名。

根據有關學者的研究,金簡不止這一通,應該還有兩通。因為金簡上有“乞三官九府除武瞾罪名”的記述。《三國志·張魯傳》中記載:“三官為天、地、水,作三通,其一上天,著山上,其一埋地,其一沉水,謂之‘三官手書’”。也就是說,要製作三通簡,一通放在山上,一通埋在地下,一通沉在水中,即起到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作用。這通傳世金簡在嵩山上被發現,當為“天官賜福”金簡無疑,還有兩通,應埋在地下和沉在水中。

公元700年,武則天已經77歲高齡了,進入晚年的她,痴迷於追求長生不老之術,信奉道教。有一段時間,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故人常常入夢,時常在夢中驚醒。想起自己的過往,自知罪孽深重,害怕會影響自己的長生之願,所以才有投金簡一事,以乞求三官九府各路神仙的寬恕。

選擇在七月初七這一天,有兩層意思,一是按照道教的說法,這天是神仙下凡和凡人溝通的日子。另一層意思是,這天是女人的乞巧日,而武則天是女兒身。所以確定在這一天投簡,以求與神仙的溝通,除去罪名。

胡超是一個道士,是煉丹高手。曾為武則天煉丹、製藥,也幫武則天治過病,極受武則天崇信。

古代天子封禪、祭祀,一般都用玉,而武則天卻用的是黃金,其實也是受道教思想影響,早在唐朝以前,江湖術士就曾對一些帝王宣揚過用黃金做成的餐具吃飯可以延年益壽,長此以往可以成仙。這種思想在唐朝被髮揚光大,唐太宗、唐高宗他們不但使用黃金器具,還吃金丹。到武則天時期後,這種思想風氣更盛。所以,使用金簡承載她的夙願。

金簡的發現,不僅佐證了武則天崇仙仰道的思想,還是研究武周時期社會意識形態的寶貴資料。

八、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

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首,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隋煬帝大業初年,置河南臨汝為汝州,北宋時期官府在汝州設窯場,“汝窯”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燒於唐朝中期,盛名於北宋。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於長期兵災戰禍,汝窯被毀,技藝失傳。

明清時期,景德鎮成為御窯廠,那裡彙集了整個中國最優秀的工匠。由於皇帝們的喜好,景德鎮御窯廠燒製了很多北宋五大名窯的瓷器。其他四大名窯,都曾仿得有過之而無不及,唯獨汝官窯沒能仿成。民國27年到30年(1938-1941年),資本家李紹初曾在汝州蟒川嚴和店汝窯舊址建窯試仿汝瓷,亦未成功。

由於燒造時間短暫,汝窯瓷器傳世亦不多,在南宋時,已經非常稀有。加之文獻記載不詳,汝官窯窯址更是成為千古之謎。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工作者為尋找汝官窯遺址,曾在汝州市、聯郟縣、魯山、寶豐、宜陽、新安等十多個縣市,發現多處窯址,均屬於民窯系統。

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在寶豐縣清涼寺村邊的麥田裡進行考古挖掘。但是兩個月過去了,汝官窯遺址仍不見蹤跡,就在考古工作即將告一段落時,工作人員在一個汝民窯遺址旁發現一個小窖藏坑。坑內堆滿了各種不同型別的瓷器二十多件,其中有鈞瓷、白地黑花、珍珠地劃花、宋三彩、黑釉天目瓷等……最令人激動的是還有八件汝瓷:瓶、尊、盤、洗、帶蓮瓣紋的茶盞託和器蓋等,而天藍釉刻花鵝頸瓶就在其中。

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屬北宋晚期器物,高19。6釐米,口徑5。8釐米,足徑8。4釐米。鵝頸瓶瓶口外撇,細頸,腹部圓鼓,下有圈足,在細長的頸部和圓潤的腹部上刻滿折枝蓮花,通體滿施天藍釉,釉色光亮滋潤,上面佈滿細碎的自然開片。

鵝頸瓶造型優雅,器身線條舒緩流暢。天藍釉色勻淨溫潤,似玉非玉,內中閃現點點乳光,宛若清晨天空上寥落的星子。折枝蓮花線條自然灑脫,在釉中若隱若現。口沿釉薄處露出細膩的香灰色胎,色澤淡雅。整器呈現出一種含蓄的恬靜柔和之美,傳達出宋代自然素樸的美學意念。

據史料記載:"汝窯以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目前可見約150件汝官瓷中,“天藍”只有5件,河南博物院的這件天藍釉刻花鵝頸瓶,它是世界上目前所發現的天藍釉汝瓷中,唯一一件刻花作品,2007年,天藍釉鵝頸瓶擠掉河南博物院眾多國寶,成為陶瓷類器物中唯一入選河南博物院“鎮院之寶”的代表作品。

汝窯天藍釉鵝頸瓶的成分測定,不但為已經失傳的汝窯工藝提供了極高的科學依據,這次的發掘還揭開了汝官窯塵封千年的神秘面紗。

九、四神雲氣圖壁畫

1986年,河南永城市柿園村的一位農民開山採石竟炸出一座古墓,得知此訊息後,專家們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現場,經考證此墓是西漢梁共王劉買的埋葬之處。

劉買,出生於西漢皇室,他的爺爺是是漢文帝劉恆,父親是漢景帝劉啟同母弟劉武。

公元前168年(漢文帝十二年),梁懷王劉揖去世無嗣,劉武繼嗣梁王。七國之亂時,劉武率兵抵禦吳楚聯軍死守梁都睢陽,拱衛了國都長安,功勞極大,後仗竇太后(劉武的生母)的寵愛和梁國地廣兵強,欲繼漢景帝之位,病死未果。諡號“孝王”,葬於芒碭山。

梁孝王劉武死後,梁國一分為五:長子梁共王劉買;次子濟川王劉明;三子濟東王劉彭離;四子山陽王劉定;五子濟陰王劉不識。

劉買襲位梁王,在位七年,他的梁國只有18城,孝武建元四年甲辰(前137年),薨,諡“恭王”。

四神雲氣圖壁畫也稱為“柿園漢墓壁畫”, 1987年揭取自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柿園漢墓的主室頂部。

當考古人員沿著狹窄的墓道進入墓室,微弱的燈光照到墓頂處,突然,大家眼前出現了鮮豔的紅色,一隻長鬚飄擺的龍頭映入眼簾。只見墓頂上有一幅生動傳神的壁畫。壁畫從墓室頂部的西端起,向東延伸有三米多。壁畫中間的顯要位置是一條龍,約佔整個頂壁面積的一半以上。巨龍張口吐舌,舌尖卷著一頭怪獸,前兩足一足踏雲氣,一足踏獸;後兩足一足接朱雀尾,一足長花朵。整個龍體彎曲逶迤,巨大粗獷,在周圍雲氣紋圖案的襯托下宛若“飛龍在天”。除了青龍,壁畫上還畫了白虎、朱雀、玄武等圖案,這正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四個神獸形象。青龍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順陰陽,四神獸與靈芝、雲紋等共同組成一個大氣磅礴、靈動飛揚的畫面。專家將其命名為《四神雲氣圖》

劉買墓中的壁畫面積達30平方米,據說剛開啟墓門的時候,壁畫上面的顏色如同嶄新一般,豔麗無比,水汪汪的。隨著氧化的大量進入,壁畫開始氧化。更為嚴重的是,盜墓賊光顧的時候,點燃蠟燭和燃燒輪胎照明所產生的灰塵顆粒,已經在壁畫之上覆蓋了一層。為使《四神雲氣圖》得到更好的保護,最後專家制定方案,將壁畫切割成五份,花費兩個多月時間,小心翼翼地運送到河南博物館精心收藏。

我們現在在博物館看到的《四神雲氣圖》只是劉買墓中壁畫的一部分,壁畫長5。14米,寬3。27米,整體面積約16。8平方米。壁畫主題圖案以硃砂紅為底色,上面用白、綠、黑等顏色繪有青龍、白虎、朱雀、怪獸等四種神禽異獸,以及靈芝、花朵和雲氣紋等吉祥圖案。 圖中巨龍尤為醒目突出,身呈“S”形彎曲,佔據整幅畫面的中央,龍身長約7。5米,龍舌捲住一怪獸的尾部,龍身覆滿鱗紋,背生有雙翼,足踏雲氣、長枝花朵等。龍舌捲住的怪獸為鴨嘴、長頸、魚身,身覆魚鱗紋,背生羽翼。下方白虎前爪攀附在仙山上,口銜長枝花朵。上方朱雀長喙啄住龍首的一隻長角,長長的雀尾上揚飄擺。四周邊框裝飾有連線穿璧紋和雲氣紋等。

漢代崇尚神靈,希求昇仙,整幅壁畫寓意著墓主人乘龍昇仙的願望,經專家考證,此壁畫是中國目前所見的惟一一處西漢前期諸侯王級的巨幅彩色壁畫,填補了中國西漢前期巨幅彩色壁畫的空白。《四神雲氣圖》高超的繪畫技巧,讓人不可置疑的相信,它不可能出自民間工匠之手,只能來自西漢的宮廷畫師,代表西漢繪畫藝術的最高成就。專家們讚譽這幅壁畫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比敦煌早六百多年)《四神雲氣圖》被譽之為“四最壁畫”即:篇幅最大、年代最悠久、儲存最完整、考古藝術價值最高。

上一篇:先進的導彈正在趨於輕量化,良好的隱身能力,更遠的射程
下一篇:華髮地產:最近又招收了一批經理人